《2024脲支原体属感染的影响因素与诊治要点(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脲支原体属感染的影响因素与诊治要点(全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服支原体屈感染的影响因素与诊治要点(全文)摘要服支原体属是一种人体生殖道常见的病原体,包含两个生物群:生物群1和生物群2,2002年,根据生物群间的差异,将生物群】独立成为新物种,命名为微小眼原体(Up),生物群2称为解眠服原体(UU)I)UU感染与多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相关,如不孕不育、早产、尿道炎等,而Up的致病作用仍存在争汉。研究表明,不同血清型在不同疾病和人群中的致病性和耐药性方面存在差异,提示临床对服支原体属进行分型、分群检测的重要性。本文就服支原体属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相关诊治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腺支原体属检测阳性的临床意义和分型分群检测的必要性提供思考,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
2、提供参考。服支原体属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痛毒之间的微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其他克原体相比,其细胞更小(0203m)形态更不规则,故最初被命名为T型支原体1。1966年,T型支原体被发现含方可分解尿素的腺前,在1974年被正式命名为服支原体属2o腺支原体属在全球范国内均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检出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3,4,其传播途役主要为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多性伴或不洁性行为是感染腺支原体属的高危因索5o既往研究表明,服支原体属为条件致病菌,可在泌尿生殖道、呼吸道中定植6,7。曝支原体属感染可增加不孕不育、早产、绒毛膜羊膜炎、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8,9,10;同时可导致新生儿的呼吸道、中枢神经系统感
3、染等,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11,12o此外,服支原体属感染还与生殖道系统其他疾病,如人乳头痛病毒(humanpapi1.1.omavirus,HPV)感染、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等的风险增加相关13。因此,赧支原体属感染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需要引起广泛关注与重视.一、分型与分群1982年,Robertson和Stemke采用改良的代谢抑制实验和集落间接荧光实验将服支原体属划分为14个血清型(114),提出腺支原体属的致病性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亚种之间的毒力差异CUO1990年,Robertson等15通过检测各血清型标准株的相对基因组大小,将服支原体属分为2个生物型:Parvo和T960生物型。
4、ParVO生物型(即生物群1,拉丁语,意为“小”),包含血清型1、3、6和14;T960生物型(即生物群2),包含血清型2、4、5、7-130随后在1993和1994年,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和多带抗原(mu1.tip1.ebandedantigen,MBA)基因检测进一步证实了这种生物群划分方法的准确性16,17,18;同时发现,2个生物群在镒离子抑制实验、16S-23SrRNA间区(interna1.transcribedspacer,ITS)、服曲切因和DNA-DNA杂交等方面也存在差异19,20,21(表1)。因此,生物群1从服支原体属中分底出来,独立成为新物种,并命名为微小麻原体
5、(Ureap1.asmaparvum,Up),而生物群2则称为解腺麻原体(Ureap1.asmaUrea1.yticum,UU)2。二、豚支原体属感染的影响因索研究服支原体属感染的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曲体毒力、载冷、感染部位、宿主免疫力、生活方式等,均可影响腺支原体属感染和疾病进展24,25,26,27,28。1.生物群:目前研究认为,Up在临床检出率更高,且在无症状感染者中更常见,被视为正常生殖道共生菌29,30,而UU的感染具有明确的致病性,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不育症等相关31,32。一项四萃分析结果表明,生殖道中Up和Uu感染均可显著增加HPV感染和官颈细胞学异常
6、的风险,但仅Uu与高危型HPV的感染风险呈显著正相关13。在不孕不育症中,UU与女性不孕症、男性不育症显著正相关33,而UP的作用不明确。ZhOU等34的研究证明Up影响精子的前向运动能力,而Yang等35的研究发现,Uu可削弱精子的非前向运动能力。此外,研究发现UP与自然流产正相关,其潜在的机制是UP上行至胎盘36,改变胎盘组织的免疫耐受状态,降低其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促进细胞凋亡,引起自然流产37。研究认为,Uu的致病作用可能与其毒力更强且更易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外源基因有关24。尽管UP在某些疾病中可能是潜在的危险因素8,38,但仍存在争议39。既往研究中对Up和Uu的定义区分不明确可能
7、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此外,不同研究在人群、样本质和检测方法上的差异也可能是导致结果有争议的因素之一。2 .血清型:在不同疾病中,各血清型致病性也存在差异。Up3的定植显著增加了极低胎龄(28周)和低胎龄(32周)相关自发性房产的发生40;且在原因不明性不孕症患者的卵泡液中发现Up3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其可能通过生殖道上行感染引起不孕41o此外,Up3感染已被证实能够剌激足月新生儿和成人单核细胞中促炎因子的表达11,而其他血清型致病作用的报道仍相对较少40UP1.感染曾报道与不孕症呈正相关42,而Up6曾报道与早产相关性更强43,但其证据强度仍显不足。在Uu的血清型中,仅Uu8被证实能够刺激足月
8、新生儿和成人单核细胞中的促炎因子表达增加11以及可诱导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蛋白幽CaSPaSe3活性升高,引起细胞凋亡,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4。可见,蛛支原体屈的致病性在不同血清型中存在差异。目前仍需更多研究探明各生物群及各血清型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3 .细菌栽肽:高栽成腺支原体属与早产、自然流产、非特异性子宫颈炎、男性不育症等相关25,36,45,46。在自然流产患者的胎盘中可检测到眠支原体属载量显著增加36;同样,非特异性子方颈炎患者官颈拭子标本和不育男性精液标本中的麻支原体属栽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群25,46。在早产女性的阴道拭子样本中,Up的平均载收高于足
9、月妊娠女性106颜色改变堂位(CO1.Orchangeunit,CCU)/m1.比105CCU/m1.43,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高栽量UP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释放前列腺素,导致宫颈变化和子宫收缩45。此外,高裁量UP可显著增加凝血的原mRNA的表达,促使胎膜早破和早产47。以上研究表明,腺支原体属感染细菌毂量与疾病发生、进展明确相关,需要进行定量检测。4 .其他因素:宿主免废力、社会经济因素、生活方式等同样影响服支原体属的致病作用。在免疫功能低卜.的成人患者中,瞅支原体属可通过血源性传播而导致肾周脓肿和神经系统症状48。而麻支原体属播散性感染与免疫功能低卜.人群的高氨血症之间存在因果
10、关系,使用针对服支原体属的抗菌药物治疗后,血刎浓度恢复正常49。数据显示,在农村地区和文化程度低于高中学历的女性中,Up1.感染与排尿困难和盆腔疼痛风险独立相关28。此外,在近3个月内万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感染Up3和Up1.4的风险升高28o三、检测方法腺支原体属的实验室检杳主要包括培养法、血清学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0其中,血清学检测方法的临床实用性较低,因此,目前常用的是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1 .培养法:培养法是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检测服支原体属的主要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50,常用培养基有解腺支原体鉴别培养基(U9C)、IOC、ATxA8、GM和SP4葡荷糖培养基等
11、51固体培养法是诊断服支原体属的金标准,通过显微镜观察的落形态进行判断,其菌落形态多样,包括海胆型、油煎蛋型、空泡型和微小型等,以海胆型最常见。固体培养法特异性高且不易受到污染52,但操作相对繁顼,耗时较长,分离培养难度大,不适用于星期的快速诊断C液体培养法可用于服支原体属的初筛,在含酚红和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时,服支原体屈通过分解尿素产生城,使PH值升高,培养基由黄色变为红色,从而快速诊断53。目前已有商品化的服支原体属分离培养药微试剂盒,通过在培养基中同步添加含有多种抗菌药物的反应孔,可快速获得药假结果,缩短实验时间,指导临床用药54。但液体培养法易受到杂菌污染,假阳性率较高53,需要接种到
12、固体培养基并在显微镜卜.确认菌落形态或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再次确认。旦培养法无法区分生物群和血清型。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实现对账支原体属的分型、分群检测Ho该方法所需样本陋少,同时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55o目前主要采用聚合而链反应(Po1.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利用眼支原体属的16SrRNA基因保守区、ITS靶序列、服您必因或MBA基因5端的相关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DNA片段扩增和识别;由于腺支原体属的16SrRNA基因序列、ITS序列和服战基因中存在特殊的变异位点,因而可实现对眠支原体属不同生物群的检测19,23,56oMBA是腺
13、支原体属的种表面抗原,包含血消型特异性表位和交叉反应表位,广泛分布于所有血清型中18。MBA可变区部分的核甘酸序列在不同血清型之间存在差异,因而可用于分型与分群57o一些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于多位点序列分型(M1.ST)的方法58,进步提高对服支原体属的分型、分群的检测能力。Zhang等58基于M1.ST方案,对14株不同血清型的曝支原体属标准菌株和269株临床分离株的4个管家基因(ftsH、rp1.22.va1.S,thrS)进行基因变异的分析,结果显示283株服支原体属可分为2个克隆谱系(CC1.和CC2)。对临床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析,发现CC1.中的所有菌株均属于Up,而CC2中所
14、方菌株均屈于Uu,这与服支原体属的物种分类一致。表2比较了不同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四、治疗现状现有指南认为,蹶支原体属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大多数情况卜不致病,因此不建议对无症状人群进行常规筛杳和治疗32,50。具体而言:(1)如果男女双方都不存在与泌尿生殖道感染相关的症状,而仅存在腺支原体属阳性,则应考虑为携带者,无需治疗。(2)脏支原体属感染治疗后相关症状和体征消失,仅实险室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应考虑是否转为服支原体属携带状态,不必继续药物治疗。(3)如果男性被确诊为眼支原体属引起的尿道炎,建议同时治疗性伴侣,并避免无保护性交50。腺支原体属的治疗主要采用噪诺的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的药物63
15、,剂量可参考支原体(MyCOPIaSma)感染的治疗方案50。近年来,临床上已发现存在耐药的腺支原体属前株5,其耐药性与地区、人群和血清型有关。如在美国人群中,与UP相比,UU整体表现出更高的耐药性26,且血清型2、5、8和9的多重耐药性升高64;而国内研究发现,UP的耐药性高于UU62,且不同血清型之间也存在耐药性差异,如Up6对氧氟沙星表现出最高的耐药率,UPI对罗红霉素表现出最高的耐药率,而Up314对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索均表现出最高的耐药率65。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菌株耐药特征的差异,为临床诊疗带来新的挑战。腺支原体属的耐药表型产生的机制可能与基因突变、基因转移等有关。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腺支原体属对抗菌药物的外流、灭活、结合或代谢的改变,降低抗菌药物的效果。已知腺支原体属对哇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增加的原因主要为gyrAgyrBParC和ParE等基因的突变66,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性增加的原因主要为23SrRNA亚基或核糖体蛋白1.4或1.22基因的突变67,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性增加的原因主要为tet(M)基因的存在68C腺支原体属也可能从其他细菌或质粒中获得耐药基因。研究表明,UP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tet(M),有助于其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69。此外,其他的生物作用机制,如生物膜的形成等,也可影响版支原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