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技术学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 .课程类型必修课;专业通用课程2 .课程定位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先修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课程更加细化,更加系统,同时学好它,才能更好的学习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零件材料分析与选择是机械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同时又与生产实际有着密切联系。本课程遵循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围绕机械专业体系,使学生初步认识材料的性能、掌握铁碳合金相图、掌握常用材料的牌号及其用途,并能够合理选择热处理方法。具有分析金属的二元合金相图和铁碳合金相图的基本能力、具有初步的钢热处埋知识
2、,并能够应用钢热处理知识完成钢的热处理的能力、具有选择工程常用材料的能力。通过典型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建议安排金工实习,使他们对金属冶炼、加工及热处理有一个基本认识。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2) 了解二元合金相图的分析方法。(3) 掌握铁碳合金相图。(4) 掌握钢的热处理及方法。(5) 知道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应用范围。2 .能力目标(1)具有力学性能测试和硬度性能测试的能力。(2)具有分析金属的晶体结构、二元合金相图和铁碳合金相图的基本能力。(3)具有选择工程常用材料的能力。(4)能够正确选择材料。(5)能
3、够根据材料特点选择加工方式。(6)能够合理选择热处理方法。3 .素质目标(1)思想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操守;(2)人文素质: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3)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4)职业素质:具有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再提高的能力,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三、课程学时144学时四、课程内容与要求i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设计学时安排1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1.多媒体教学:2 .教学实训室拉伸试验;3 .学生讨论6金属的力学性能金属的工艺性能2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金属的晶体结构1 .模型:
4、2 .金相观察试脸;3,多媒体教学:4 .学生讨论16纯金属的结晶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3铁碳合金铁碳合金的基本相1名媒体教学.2 .金相观察铸展、钢件组织:3 .学生讨论20铁碳合金相图分析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其组织碳素钢4钢的热处理热处理概述24钢在加热时的转变钢在冷却时的转变1.方深库教字:2 .建议工厂参观实地教学:3 .学生讨论钢的常规热处理钢的表面热处理热处理质量控制5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1 .多媒体教学:2 .实地观察:塑性变形导致的冷作硬化现象:3 .学生讨论18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和组织的影响冷塑性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与性能的变化金屈的热变形与冷变形加工6低合金
5、钢与合金钢低合金钢与合金钢1多媒体教学:2 .合金钢和钢铁件火花鉴别对比;3 .学生讨论24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低合金钢与合金钢的编号低合金钢的分类及用途合金结构钢的分类及用途合金工具钢的分类及用途特殊性能钢7铸铁铸铁的石怨化铸铁的分类及牌号1 .多媒体教学:2 .观察生铁与结构钢的断口,分析其品体状况:3 .学生讨论14非铁金属及其合金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其他非铁合金1 .多媒体教学:2 .实际观察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钛及钛合金,进行对比:3 .学生讨论16史习、考试6合计学时144五、教学方法与评价1.教学方法1 1)任务驱动项F1.教学法2 2)分组讨论法一让学生成为教室的主角3 3
6、)角色扮演法模拟企业工作过程4 4)现场教学法一课堂与实习、实训场地相结合5 .评价方法(1)教学评价的标准体现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工作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2)强调目标与评价和理论与实践目标一体化评价,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情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评价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序号考核项目评价目标评价分值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102实习实训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03期终考试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70六、教材选编1.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其深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或高技能人才相适应,强调知识的适用性和针对性。6 .突出教材的先进性,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距离。7 .教材内容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生产需要。8 .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