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585161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促进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文化思想底蕴,如果要考究和比较中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孔子和老子。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源几乎处于同一时期一一即纪元前六至四世纪的希腊世界。可以说,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心理学”这一概念,但是其所言“人性”、“心性”、“心学”等等,实质上都是心理学思想范畴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思想家都或多或少地探讨过人的心性问题,并得出了一些系统的观点和学说。早在先秦,百家争鸣中就存在关于人性的争论,后来孔孟“性善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中国人基本的人性观。从现代心理学来看,个体对于人我关系的最初认知深刻影响着后续的行为和选择,

2、因此,性善观对于保护人际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具有莫大的促进作用。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包含了知、情、意三者,对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均有精辟的论证与阐述。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认知”与心理健康促进在认知上,传统文化讲求中立、辩证、平衡。儒家经典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里的“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平气和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看问题是比较中正平和的,较少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也就容易作出公正的判断。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它的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能够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验

3、,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道家有句话叫做“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它是说任何东西没有好与不好,一旦过了那个度,就会变成灾难。这就是结果转化的辩证之理,也是事物和心境的平衡之理。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促进在情绪方面,传统文化强调身心一体,并提倡通过内省、遵从本性、追求和谐、顺其自然来维护身心健康。如黄帝内经探讨了生理疾病的心理原因,认为七情,即喜、怒、哀、惧、爰、恶、欲是导致疾病的内因。因此,要通过调整情绪,做到身体健康。那么,如何做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静”,用“静”来达到自省自律。其中,儒家的方式是好坐(佛家叫禅坐,遒家叫打坐)。王阳明传习录中说,“初学时心

4、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自省的最终目的,儒家可以归结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要通过个人的自律和修为,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让社会更加进步清明。从道家的观点看,则要归结于“道法自然”。它是说人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我们平常讲的“尽最大努力,其他顺其自然”、“做能做的,改变能改变的”也是道家思想的

5、体现。道家在处理纷繁的内心世界和自然世界时,也有精辟阐述。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其根曰0,是谓复命”。意思是说,这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也因而能够在其中生长。因此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恢复到其最原始的虚髀状态。万物的生长虽蓬勃而复杂,其实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可见,“静”是修身养性、处理自身与世界万物关系的法则。这里的自省,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觉察是同一概念,通过自我觉察,处理内心冲突,做到心平气和,在此基础上再去面对外部世界和处理外部事物,就会澄静、自然、得体。当然,还有最近几年颇为流行的“正念”、“

6、冥想”、“调息”,以及“寻找初心”其实也是发源于此。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意志”与心理健康促进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在与自然交互的过程中,以农业社会为主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发展的限制,但也成就了勤奋进取、刚健有为的中华精神。这些则是心理学中的“意志和行为”的部分。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意志的强大作用。如周易乾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中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孔子非常看重“刚”的品德.,将其视作有为的必需条件。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弟子曾子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遒远”。孟子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赞赏刚毅的秉性。这里的“志”是意志,是精神,是希望,是个体在走向成功、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心理品质。此外,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通过努力和坚持达成目标。荀子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鹫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见,坚持、毅力是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风风雨雨,始终保持了自尊、自立、自信、自胜的精神,这种集体意识正是千亿个体凝聚成的民族精神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民俗传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