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538894 上传时间:2024-08-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国土空间“十四五”规划一、“十三五”规划实施评估1二、发展形势分析7(一)外部环境的发展要求7(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8()城市发展阶段的特征9三、总体发展目标10(一)指导思想10(一)基本原则11(三)规划目标12(四)核心指标14(五)空间策略15四、主要规划任务16(一)强化“一主引领”,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保障体系.161、武汉城市圈同城化计划172、市域空间格局优化规划193、重点功能区片实施计划.22(一)落实生态文明,建立高水平的资源保护体系271、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规划282、长江大保护实施计划303、蓝绿网络织网计划314、生态修复与国土综合整治计划33()坚持人民至

2、上,完善高品质的专项配置体系351、综合交通效质提升计划352、基础设施韧性增强计划393、公共卫生防护保障计划434、公共服务品质提升计划45(四)提高治理水平,健全高效能的空间治理体系481推进空间利用方式转变492、提高空间精细管控水平513、统筹规划编制实施管理53五、实施保障54(一)落实规划实施责任54(二)健全规划实施政策54(三)加强规划实施监测54提升。2020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6万亿元,在全国排名第9位,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的情况下,保持了中部领先、全国前十的地位。武汉自身城市实力较强,但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处于中下游水平,武汉城市圈GDP总量不大,

3、低于其他同类城市群,腹地发展相对偏弱。2、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但资源配置仍待优化。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1019平方公里。以主城区为核心、六大新城组群轴向拓展的“1+6”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奠定了超大城市的空间框架。但从人地空间分布来看,主城区人M密度和建设强度上升,主城开发建设呈现“高密化”特征;而新城人I集聚度不高,产城融合不足,文化、社会福利等公益性设施服务覆盖率均低于主城区。同时,近汉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要素配置体系仍显不足,生态安全协同保护有待协调,鄂州、孝感、咸宁等临汉城市紧贴武汉发展,大东湖绿楔、梁子湖绿楔、府河绿楔等向外延伸受到制约:临界地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衔接不畅的问题仍

4、然存在。3、生态框架不断巩固,但生态魅力仍待提高。围绕生态框架保护,加强了法制保障,2016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了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有序组织推进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内既有项目清理工作;突出了重点保护,围绕长江大保护战略,建立了“水域-岸线-陆域”的分层次保护体系,促进沿江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动“生态+”功能发展,引导郊野公园、绿道等生态功能发展,积极探索“大湖+”保护模式,制定并印发了武汉市湖泊周边用地规划与建设管理办法,促进生态资源的主动保护。但对比上海黄浦江、巴黎塞纳河、英国泰晤士河,武汉两江四岸地区在景观、旅游、知名度等方而均处于较低水平,江滩、滨江天际线、城市眺望点等

5、滨水资源缺少综合统筹,城市与水系融合度不高,蓝绿网络尚未形成,规划滨江、滨湖公园建成率仍然不高,滨水岸线公共性、亲水性、景观性不足。4、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但耕地保护压力较大。2019年现状实际全市耕地保有量3029平方公里,实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65.52万亩。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压力较大,方面,我市仍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未来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不降,难以避让占用耕地。另一方面我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受地形、排灌条件限制,优质耕地的空间分布与城市空间拓展格局存在矛盾,造成不可避免占用优质耕地。5、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但交通整体效能有待提高。*j外交通方面,“十三五”期间

6、,武汉市空、铁、水、公等重大交通枢纽设施全面推进。武汉天河机场第二跑道、T3航站楼、交通中心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旅客吞吐量稳居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武十高铁、武孝城际、武汉东站、阳逻港铁水联运示范基地建成;2020年全市内河港口吞吐能力居长江中上游领先地位;基本建成城市.总体规划批复的高速公路网络。但是,交通枢纽多而不强、设施内强外弱、多式联运滞后等问题较为明显,“米”字型高铁仅建成4个方向,中欧班列(武汉)开行数量出现下滑,对外交通和骨干交通体系仍需持续提升。城市交通方而,武汉市形成市域范围“19桥2隧”、主城区“13桥2隧”的机动车过江通道格局;通过“停车场年”规划建设工作,新增公共停车泊位

7、11.3万个;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年平均公共交通客运量约25.2亿人次;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达360公里,乍站总数达240座。但是,停车、公交场站等各类交通设施仍存在缺口,轨道交通的整体建设进展落后于成都、南京等新线城市,慢行系统与轨道、公交等方式衔接精细化不足,绿色出行体验较差。6、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安全韧性仍显不足。全市供应保障类设施稳步建设,环境保护类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安全防灾类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全市集中水厂H供水能力约631万吨、最大用电负荷约1345万千瓦、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约14900吨/日(含餐厨垃圾处理能力800吨/日)、污水处理厂规模约492.5万吨/日、排涝能力提升至10-

8、20年一遇水平,基本满足全市供应保障、环境保护和安全防灾需求。但全市供水水源较为单一,备用水源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大负荷期间较多变电站重载运行,部分高负荷密度地区存在限电情况:生活垃圾转运和处理设施难以达到规划要求,也难以满足疫情等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需求:部分地区污水设施建设滞后,雨污管网混错接、管网缺陷等问题突出,水环境品质尚未彰显:全市内涝防治标准尚未达到国家规范要求的超大城市50-100年一遇标准,防灾减灾能力仍需提高。7、公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但民生品质仍存短板。构建了5片历史文化街区、5片历史地段、6片传统特色街区的历史文化风貌体系,完成了中山大道改造,枳极推动了武昌

9、古城、汉口历史风貌区、汉阳归元寺:片区的老城复兴、文脉复归等;积极推动了市区级文化、体育场馆提档升级,特别是为保障军运会举办,推动实施了系列重大体育场馆,建成了五环体育中心、省奥体中心综合体育馆、武汉大学体育馆等场馆。但全市公益性服务设施用地(文化、中小学、体育、医疗、养老)面积低于国标标准,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水平仍不足。同时,本次疫情也反映出医疗急救体系不够健全,60%的综合医院位于二环以内,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和资源储备不足,全市仅有的金银潭医院、市肺科医院2家传染病医院均位于汉口地区,区域辐射防控能力受限,区级疾控中心未达到国家建设标准,部分新城、开发区急救中心建设空白,急救站点数量

10、不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社区智慧化发展不足等,增加了应急物资的社区配给难度,精细化管理难以执行。8、用地保障不断加强,但用地绩效仍待提高。推进建设用地“快报、快批、快用“三快体系建设,建立省、市重大项目清单,实行销号式清单管理,开发“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国土规划督办系统“,确保重大项目快速落地,有力保障了长江存储器基地、网络安全基地、航天产业基地、网联汽车基地、七军会、汉南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将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列为日常性、常规性工作,按照“以用为先,属地管理,一地一策”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全市闲置土地清理工作。但用地集约节约水平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有待提升。9

11、、规划机制不断创新,但建设管理仍不精细。建立了不动产统登记制度,完成不动产登记职责和机构整合,实现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林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不断推进资源资产确权登记等专项工作,先后完成了全市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符合要求的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以及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地上房屋补充调查。整合城镇地籍调查、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数据,形成权属信息全集成的“权籍张图同时,面向各区、各部门发布了公务版“一张图”,在规划管理“一张图”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面向全市各区、各部门开放空间管理公共信息,城市建设有了标准版的“规划蓝图但精细管理有待提

12、升。尚未建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的精细化标准体系,对建设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导致实施效果与规划相差较大。各部门布工程建设中缺乏高效统筹,马路拉链、道路反复开挖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二、发展形势分析(一)外部环境的发展要求当前,世界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全域、全要素、全过程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体系等。在国内外新发展环境下,国土空间发展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1)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强创新

13、空间供给。重视城市功能空间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新变化,全面支撑创新发展,夯实新科技新产业基础,储备足够的产业创新、文化创意空间,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积极运用新科技建设网络化城市,助推新功能、新业态与城市空间的系统协调。(2)更加注重区域协同,推进区域空间一体化。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立足“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从区域一体的角度,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等,突出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推进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嬴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更加注

14、重生态文明,切实推进自然资源保护。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I、综合治理,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强化底线约束,优先保障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等。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优化形成绿色低碳的国土空间格局、开发利用模式,提高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的碳汇能力。(4)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提高空间治理能力。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引导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从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向以存量提升为主。坚持“刚弹结合的原则,优化用地布局,提升城市韧性,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战略留白空间。(一

15、)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从2020年初开始,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在全球蔓延,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武汉曾是我国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特大城市,从疫情防控及影响来看,城市建设及空间布局面临转型发展的新要求。(1)转向健康韧性的空间价值取向。武汉在疫情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有效抑制了疫情蔓延,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应急保障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运行管理、基层社区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围绕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城市空间将更加注重现代化城市理念和标准,将健康、韧性、宜居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达航线6条。(3)道路系统工程。推动城市圈“互联互通”发展,加快高速环线和放射线的建设,构

16、建“六环二十四射多联”的高快速路网布局。推动外环线扩环、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建设:建设武汉至孝感、大悟、天门、阳新等高速公路,强化北向、东西及西南等主要轴向联系;同步改造沪蓉高速、京港澳高速;新改建G318复线、G1.o6、G1.O7、G23O、G316、G318、G347、G348等国道线路。打造1小时直达武汉都市圈主要城镇的便捷顺畅的高速交通网。加强重点区域道路建设,”系统强化、短板补齐“,实施的干路网建设与犷容,促进交通效率提升。重点建设友谊大道、武昌大道、右岸大道、左岸大道南段、高新大道等快速路,南泥湾大道、绿色大道、江夏大道等主干路,二七、白沙公铁桥、堤角、光谷、双柳、SS洲湾、青菱、金口等8座过长江通道和江汉七桥、江汉八桥、江汉九桥、江汉十桥、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测绘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