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并深刻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智慧和政治智慧,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服务功能,既是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客观要求,也是指导现实、开拓未来的必然要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2、,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物的认可和接受。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首要前提是保持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华夏儿女保持族群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深壤沃土,用以“返璞归真、固本培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存亡绝续的根本问题,也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必须紧紧围绕的主题和主线。文化认同离不开教
3、育,要以经典原著为依托,大力推进经典作品的整理、翻译、改编、诵读等,让经典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根本性、支撑性作用。文化认同活力在于群众性,要以习俗节庆为纽带,传承好每一个优秀传统习俗,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要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的,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百姓生活,实现生活化、大众化、多样化。文化认同需要受众面广泛的文化载体,如:举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对联、剪纸比赛,因地制宜开展各种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等等。这些既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形式,也是传承发
4、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任何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离开他的民族文化生命而独立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并左右着每个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日用而不觉”的特性。所谓“日用而不觉”,就是那些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理、道德不用强调,百姓就自然而然地认同和接受,并按照这些道理、道德行为处事。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够世代魔续,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在近代落伍后能够通过百年奋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
5、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自强不息精神,而这一切都是“化”的作用和结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需要与新时代相适的承载形态。一方面,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的契合点,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要将中华传统美德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通过传承发展优良家风家训1、乡贤文化、廉政文化、校园文化,开展优良乡风、村风、家风、校风、政风等文明评选活动,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个人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
6、行,使每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要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风尚。“少年强,中国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基石在青少年。要立足家庭教育,抓好学校教育,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强化社会性的教化、感化,让中华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励志文化像雨露与阳光一样,滋养和温暖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在坎坷中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审美风范。诸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
7、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等美学精神。尤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等,具有强大的“励志”功能,在中国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中华优秀儿女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保家卫国甘洒热血染春秋,维护了中国统一的政治局面,也成为了我们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
8、范,维系中华大家庭团结的精神纽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今天,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用以培植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砥砺“爱我中华,振兴中华”之志,激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自强基因,用其中的养分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汇聚中国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融
9、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如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体系,由基本理念、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理想信念等构成的文化经典,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世代相传,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染与熏陶,成就自己的品格及人格;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要通过传统文化塑造社会良俗与社会良序;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就是要用传统文化积淀着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作纽带,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谓“守正”,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辩
10、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继承发扬其中的正能量,汲取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精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更加坚定守正,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坚守住经过时代检验、得到人民认可的精华要义,坚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方向,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与根脉,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与时俱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世代震续。同时,促进中华儿女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如一,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旗帜在世界的舞台上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