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粤府(2021)55号)精神,聚焦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存在问题、补齐短板,推动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和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力争用15年的时间,解决全市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成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全市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和踪合实力在粤东西北地区排名有明显提升。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强师工作机制,落
2、实省“新强师工程”各项目标任务,做好承接深圳对口帮扶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到2025年,全市校长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到2030年,全市校长教师队伍能力素质与珠三角地区差距明显缩小;到2035年,全市校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大体相当。2 .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加强统筹协调,增加政策供给,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及人口发展规划增加基础教育优质公办学位供给。到2025年,全市新增约2.5万个学前教育公办学位、约9.9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和约1.2万个普通高中公办学位;到2030年,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有效解决“城镇挤”问题;到2035年,公办优质学位大幅
3、增加,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二、工作措施(一)压实县(区)主体贲任3 .逐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市、县(区)政府(管委会)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责任分工,明确不同层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健全以市为主统筹中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县(区)政府(管委会)集中财力和资源办好基础教育,落实举办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不断加大市级统筹力度,逐步建立以市为主的普通高中统筹管理体制。县(区)政府(管委会)统筹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主要落实管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健全教育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配齐配足教师,提高教育质量。4 .强化县(区)主责意识。要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
4、,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破除发展障碍,全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明确本级本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县(区)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政治担当责任、决策部署责任、推进落实责任、问题整改责任、发展效果责任。建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工作机制,政府常务会议至少每半年专题研究一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县(区)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年终述职内容。5 .建立教育责任落实机制。积极落实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工作任务,落实好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工作责任状的工作要
5、求。市政府根据省重点难点工作任务和本市重点工作与辖区内县级政府签订工作责任状。责任落实情况,作为省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以及市政府对县(区)政府(管委会)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考核奖补的重要依据。6 .统筹好教育事业发展与学校安全稳定。县(区)政府(管委会)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安全工作,切实完善学校安全机制,建设学校安全防控体系,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师生安全教育和教育领域社会矛盾防范化解工作。要严密做好各项安全稳定工作,及时化解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市、县(区)教育部门要建立安全稳定风险隐患评估研判和排查整治的长效机制,定期召开风险B急患评估研判会,适时开展排查整治专
6、项行动。7 .健全选优配强局长校长机制。县(区)党委、政府(管委会)要高度重视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统筹长远规划和精准选配工作,强化战略储备、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切实让懂教育的行家里手管教育、抓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的发展领导力和办学治校能力。强化教育局长培养培训,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选配的中小学校长应当具备教育工作经历或相应专业背景,及相应的任职条件和资格。各县(区)要建立中青年校长和后备校长培养制度,建立完善后备校长人才库,新任校长主要从人才库中择优选拔。(二)提升校长、教师、教研员能力素质8 .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加大校长培训力度,落
7、实校长全员培训制度。积极落实省实施的中小学校长“领航”工程工作,以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评价改革创新和教育质量提升为重点,确保全市分层分级培养一批“种子校长”。建立健全市、县(区)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机制,加强各级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将工作室跟岗实践作为校长学习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健全校长职级评定、考核、激励等制度体系。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校长校内听课评课制度,提高校长指导教育教学的能力素质。9 .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市、县(区)和各中小学校要按照教师队伍总数10%的比例培养本地本校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各级骨干
8、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深入推进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业内认可、具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市、县(区)要立足本土培养骨干教师,支持在收入、住房等方面给予本土培养的骨干教师与引进人才同等的优待政策。实行中小学教育人才保护政策,校长、教师和教研员被评选或认定为省、市级相关人才后,必须在同类地区同类学校继续服务至少5年以上,市中心城区学校原则上不从各县各类学校、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中引进县级以上各类教育人才。10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制度,组织落实中小学教师到省内师范类院校培训。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进
9、市、县(区)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特色品牌建设,发挥市、县(区)级教师发展机构在本地教师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推进教师培训资源平台建设,发挥师范院校和各级教师发展机构优势,与中小学共建共享共用培训资源。中小学校要根据实际开展校本培训,重点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鼓励支持教师通过网络教育、脱产学习、在职进修等多种方式提升学历层次。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全员坐班制度,健全完善教师岗位职责考核机制,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发队伍活力;完善师德失范惩处机制,坚决将严重违反师德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对不适宜任教或不合格的教师按规定及时调离教学岗位,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能继续承担相应
10、教育教学工作。11 .实施教研队伍建设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深入推进市、县(区)的省级教研基地项目建设。市、县(区)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应配齐各学段各学科专职教研员。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提高准入条件,新任专职教研员原则上应有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具有高级以上教师职称或研究生学历。调整优化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岗位结构,拓展教研员职业通道,鼓励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任用专兼职教研员。强化教研员工作职责,落实专职教研员到学校开展教学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制度,推动教研员聚焦教育教学关键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
11、度,教研员在岗工作满5年后,原则上要到中小学校从事1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建立“名师云课堂”的教研创新工作机制,发挥教研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深化教研员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选聘教研员到教育部门或中小学校任职或挂职制度。对于不履行教研职责、违背教研员职业遒德、不适宜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及时调离教研队伍。(三)全力承接深圳对口帮扶工作12 .制定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成立以市、县(区)政府(管委会)分管教育工作领导为组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县(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口帮扶工作的领导和与深圳对口帮扶单位的对接沟通,制定常态化工
12、作机制,全面落实省政府全口径帮扶工作任务。13 .全面落实受援方主体责任。各受援单位(学校)要与支援单位(学校)主动对接,共同制定中长期帮扶规划。受援方要主动与支援方共同研究制定支教人员在职称评聘、福利待遇、选拔任用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合理确定支教人员工作量,解除支教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支教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受援方通过支援方对本地校长教师全员培训I、学历提升、共建共享培训资源等多种方式,提高校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自主持续发展能力。(四)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14 .科学制定公办学位建设规划。县(区)政府(管委会)要统筹考虑城镇化进程、人口变化趋势等因素,精准测算学位需求,结合市下达的学位建设任
13、务数和市、县(区)正在实施的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建设专项规划,延续编制市、县(区)“十四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学位建设专项规划,同步纳入市、县(区)编制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测算学位需求时既要统筹考虑学前教育巩固“5080”成果、公办民办义务教育结构调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陨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比例等因素,以及高中阶段普职协调发展、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等增量需求,也要充分考虑本地事业编制总盘子、财政供养能力等现实条件。要优化调整公办民办义务教育结构,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要以城镇住宅小区、城市发展新
14、区、老城改造区、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聚集区、产业聚集区、商业区等学位紧缺地区为重点,科学布局中小学幼儿园,重点增加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的学位供给。15 .保障教育建设用地需求。对新增教育建设用地,市、县(区)要积极争取省的支持,确保专项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市、县(区)要按公办学位新建规划时间及时向省上报非营利性基础教育设施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建立公办学位供给与商住用地开发、城市更新的联动机制,按标准足额预留城领新建住宅小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没有按照规划要求预留教育设施用地的居住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对调高容积率的商品住宅项目应按人口增加比例调增配建学位数,不得
15、随意变更教育用地规划。对公办学校围墙内存在非教育用地的情况,各县(区)要及时改变土地用途,支持学校实施改扩建项目。对土地权属归于村镇集体、工业企业的学校,原军队转地方的学校,以及因年代久资料遗失等原因造成用地产权遗留问题,支持各县(区)予以妥善解决。16 .建立基础教育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二市、县(区)对涉及基础教育的学位建设等事宜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各县(区)要落实并联审批、“一网通办”、告知承诺制、联合审图、联合验收等改革措施,加快办理学校基本建设审批事项。对同批次规划建设的学校项目,支持以市或县为单位集中办理项目立项等审批手续;对因历史遗留原因未办理产权的学校项目,支持学校依法依规
16、调整详细规划后进行改扩建或原址重建,或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装修改造。17 .及时动态补充教职工。各地要充分考虑实施“县管校聘”教职工编制需求,积极争取省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专户内的编制支持,促进教职工编制总量与在校学生数量相适应。市、县(区)联动加强事业编制挖潜创新,动态调整基础教育编制总量,重点保障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增r长需求。结合实际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每年按照标准和要求动态核定教职工编制。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和管理,促进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向基层合理流动。三、保障措施18 .强化组织领导。对照省的要求,成立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及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区)参照市的做法,相应成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研究解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各县(区)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特事特办、急事急办。19 .强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