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涵.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年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讲稿:深刻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涵同志们: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极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将新时代的改革推进到了新的高度,让整个国家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和时代特色。深入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对其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改革,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讥习近平总书记
2、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要求,到二。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吹响奋进新征程的号角,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一、一以贯之全面深化改革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改革开放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过了46年。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明确提出进
3、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到二O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继续二字,意味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改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推进,且越难越进。大家一定要有深刻认识,改革不中断,只有继续。只有继续,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一定要冲过去的。冲过去了,欧美是怎么也压不住了;如果错断了,欧美是不会再给我们机会的。清华大学的何兆武先生是1921年出生,西南联大毕业,学中国哲学。他是1921年出生,2021年去世,整整100岁。他讲过一件事,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北京城被日本人占领。他当时就在这个北京城里面,这个北京城被日本占领
4、以后,所有进北京城门的,比如德胜门,东直门,京城门,见了日本人就恭恭敬敬耕躬。我们老说人权尊严。有人说,我是中国人,我凭什么向日本人低头。何先生说,低得慢一点都当场被捅死了。他亲眼所见。他讲了一句话,一个国家沦丧的时候,不要谈尊严。我们要清楚,我们接下来的改革,都是在继续完善中国监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国家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断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去实现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伟大目标。二、为民而改革,以民为本坚持以“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能矗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热情,主要是因为我们党从
5、一开始就把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根植于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与实践的每次重大突破与深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在改革开放各个方面、各个方面的经验,都是从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和努力中总结出来的。没有广大群众的拥护,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加,一切的变革都无法实现。”“历史的运动就是人民的运动,它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民的运动而发展。”我们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将人民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始终牢记着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那就是中国人的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
6、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新的时期,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将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将重点放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上,围绕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切实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转化为实际。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
7、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为民服务”来衡量改革的效果。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把人们赞成不赞成,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同不同意,以此来确定所有的方针和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治理能力、治理效果,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而是要也只有靠人们去判断。”2016年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1届全会上提出,要“以是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让人民有了真正的获得感”为衡量指标。可以说,“两个是否”的评判准则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在2018年K)月视察广东时指出,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8、用”是否造福于人民”来衡量我们的改革效果,使我们的改革发展更多地造福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为民服务”和“两个是否”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民而变,则变得有意义;只有在群众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我们的变革才会有力量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时刻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尊重人民创造,凝聚起更大的力量,推动全面推进改革。三、不断探索和创新释放出愚大的改革动力这是我们党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取得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教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我们国家的大事愈多,困难愈多,愈要艰苦奋斗,愈要锐意改革。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领域创新中,党带领人民披
9、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领域创新,敢为人先,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党和人民的前行。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一主题,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实现中心任务和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力量。改革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哲学意义上,“创新”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认知与实践,它反映着罪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发展。我们以“新质生产力”为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命题,这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改革,根本上是要健全体制机制,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们改革发展的一条胜利之路。改革与开放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而开放又是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