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药商住建论探时现状、自和对量张德芹I,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1天津中医药高校中医药探讨院,天津300193:2北京中医药高校基础医学院方药学系,北京100o29)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探讨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探讨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主动采纳现代科学方法来探讨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与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中药药性是中药的核心和基础,是对中药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多种医疗作用和效果的高度概括
2、。中药药性理论是探讨药性的形成机制与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依据药物的各种性质与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运用中药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近40年来学者们围绕中药药性理论在理论探讨、试验探讨、临床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讨工作,建立了很多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的技术方法,取得了肯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加之中医基础理论探讨缺乏质的突破,导致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始终缺乏现代科学的阐述,使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
3、的中药始终无法正确合理地被纳入现代药品生产管理体系。因此,主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与其规范标准是中药药性理论探讨的关键科学问题。现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探讨现状、存在问题与探讨思路阐述如下。1探讨现状1.I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科技部在国家重点基础探讨发展安排(“973”安排中设立了中医理论基础探讨专项,并将中药药性理论探讨列入中医理论基础探讨专项的重点支持方向。目前以山东中医药高校为第一担当单位,由广西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高校等8所中医药院校、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担当的国家“973”安排“中药药性理论
4、相关基础问题探讨”项目已经正式启动。该项目将通过对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与其性效发朝气制进行深化系统探讨,以现代科学技术语言科学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与其规范标准。其探讨成果不仅可为临床用药和试验探讨供应理论指导,而且将促进中药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保持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中学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第一担当单位,由北京中医药高校、上海中医药高校等8所中医药院校、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担当的国家“973”安排“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探讨”项目也已启动探讨。该项目通过系统比较和分析中药的药性物质基础的差异、遗传变异、环境变异、生物效应,
5、探讨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因素、物质基础与对机体能量-物质-信息网络的调控,发觉相关物质基础的共同属性间存在的客观规律,构建全新的中药药性分析评价体系,揭示中药药性的成因、本质与规律,实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诠释和拓展。国家F1.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中药药性理论探讨方面也赐予了大力资助。如乔延江主持探讨的“中药药性理论的数据挖掘探讨”项目,在对中药药性特征进行模糊量化与功效解析规范化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库学问发觉技术获得反映药性内在本质的学问模式的探讨,以进一步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功效分类,为指导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探讨、预料中药新药源和新功效,科学阐释方剂配伍规律,建立完善系统的中药现代饮片药性理论供
6、应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支持。由肖小河主持探讨的“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表达与其应用”项目川,提出中医药热动力学观与其探讨设想。运用微量热学探讨手段,探讨中药四性的热生物效应与其与细胞信号转导的关系和可能的物质基础,建立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U模型和四性模式识别系统,从而为揭示中药四性的客观真实性供应新的方法和依据,对阐明中医治则、组方配伍、中药炮制、药理作用与其机理、建立新的药物筛选方法等具有现实意义。此外,由代春美Ui主持探讨的“中药黄连炮制后的药性改变与其物质基础探讨”,由俞仲毅。主持探讨的“中药性味归经与机体器官组织的相关性探讨”等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探讨”的命题,探讨了中药药性理
7、论的本质。1.1.1 说的提出:中药药性理论本质的探讨能否取得显著成就,探讨思路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殊是现代分析仪器和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近年来学者们不断探究中药药性理论探讨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和建立了以下中药药性理论探讨的新假说:“药性三要素”假说:张冰认为药性不仅涉与药物化学成分,还包括中药活性成分在特定机体状态下的综合生物学效应。提出中药药性构成“三要素”的新探讨理念,即应从药性与化学成分、机体状态以与生物学效应“三要素”与其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整体、系统探讨。张冰教授提出:“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于不同状态机体的、与化学成分相关的生物学效应的概括和归纳”
8、的表述假说。在药性构成“三要素”理念指导下,将现代中药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应用于中药药性探讨,清楚表达中药药性构成实质,逐步使中药药性表达科学化、详细化。既保持中药四性理论传统论述,又与现代科学理论相融合,使中药药性理论内涵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促进中药传统理论的继承与发扬,推动中药学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1.1.2 “分子药性”假说:李石生等提出了中药的“分子药性假说”,其主要论点是: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是有规律的。其中分子指的是特定中药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往往是指肯定骨架的同类化合物群体或不同类型成分组成的分子群。中药化学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的特点。这里的分子多样性,指的
9、是分子骨架的多样性和特定骨架分子个数的多样性。中药的药性多样性与其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化学成分的分子多样性确定了中药药性本质上的多样性,组成中药的分子多样性与其药性的多样性,确定了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是多靶点机制。“分子药性假说”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中的性味与归经之间的关系上升到分子水平的中药中特定分子骨架的有效化学成分(药物小分子)与受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关系,为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理论体系的更定基础。1.1.3 “药效团药性”假说:李爱华则认为同“分子药性假说”中的“分子骨架”和“特定骨架分子”两个概念的意义不明确,认为“分子骨架”和“特定骨架分子”应当是“药效团”和“具有特效药效团的分子”,据
10、此提出中药“药效团药性假说”,其主要论点是:分子具有药性,其药性是有规律的。药物分子的药性蕴含在药物分子的特定结构中,这里的“特定结构”指的是药物分子与某个受体产生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药效团”。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和药效团多样性的特点。这里的“分子多样性”是指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众多的化学成分中作用相同或相近的分子具有相同的药效团,作用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药效团,分子多样性是产生药效团多样性的前提。中药的药性多样性与其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有效成分所含药效团的多样性,确定了中药药性的多样性;中药药性的多样性,确定了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药效团药性假说”将药物微观
11、的三维分子结构特征与其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一一对应起来,依据“药效团药性假说”,如将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效团识别出来,并将中药有效成分按药效团进行分类,有望将来能在分子水平指导中医临床遣医用药。1.1.4 “药性本质多元”假说:王普宦认为中药药性本质探讨应立足于临床实践,从“证-药效-药性”这一中医药传统观念动身,以“药性本质多元”作为将来探讨的基本导向,融合现代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使得对药性的相识既能紧密联系中医理论,乂能结合临床实际,更能融汇当今科学技术与方法,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通过这种模式的探讨,可最大限度地避开过去探讨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随着探讨实践的深化找到更为新奇的思路
12、与方法。1.3探讨方法的运用1.3.1 用文献学方法探讨中药药性I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明确提出了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性,提出了药性的应用原则与药性的配伍和应用规律,为中药药性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经过神农本草经的总结和补充以与历代医家的充溢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药性理论体系。现代学者通过对本草文献的考证整理,对现代文献的总结分析进行中药药性探讨,不断发掘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如张廷模提出E中药药性“三性”说新论,认为将药性依据寒、热、平三分,较之按寒、热、温、凉“四气”说之二分法更为合理。指出在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中,“三分”状态普遍存在。就临床
13、实践而言,典型的寒证、热证、表证、里证者并不多见,疾病动态发展改变过程中,经常表现为非表非里、非虚非实、非寒非热状态。这种相互过渡的状态,已经远远超出了表里、虚实和寒热的辨证范畴。药性也不例外,不仅有寒热药性,也存在不偏寒热(或不寒不热)之性,即“平”性。邓家刚e向也认为平性药应当有自己独立的药性,平性是客观存在的,不隶属于四气而独立存在的一种药性。王家葵等山以神农本草经药物为探讨样本,利用统计学原理,探讨神农本草经四气与功效、药物自然属性、毒性、三品、五味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神农本草经四气的确定主要与功效、五味、三品行关。功效是确定药物四气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药物五味与三品位置亦
14、部分影响其四气标定。一般而言,上药多标平性,少标寒性;辛味药多标温,少标寒与平;苦味药多标寒,而少标温。李武等,以中药学教材中212味寒凉药为探讨样本,对其一般药性特征与其配伍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12种寒凉药中,植物药占总数的80.2%,苦味药占总数的55.2%,归肝经药物占总数的51.4%孙大定等,以162种花类中药(含花蕾、花粉)为探讨对象,对花类中药的一般药性特征作分析,发觉花类中药在寒、热、温、凉(平)四性的属性方面,寒(凉)性68种,多于温(热)性43种,平性51种。1.3.2 用药理学方法探讨中药药性I现代药理学探讨方法重在探讨C药物与机体、细胞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应用于中药
15、药性理论探讨,使“药性”赐予了“效应”的内涵。学者们分别从整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水平不同层次上开展了中药药性探讨。现代药理探讨发觉,相同药性的中药有类似的药理学表现,不同药性的中药其药理作用差异很大。目前最多且较为成熟的是对中药四气的探讨。试验显示,寒凉药主要是抑制机体功能活动,温热药主要是兴奋机体功能活动。寒凉药能降低动物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温热药能提高动物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寒凉药使“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温热药使“交感神经-B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侬如;寒凉药可抑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
16、分泌系统的功能,而温热药促进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或温热药还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TPB)活性,而订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样的能量代谢。此外,不同药性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调整作用。如毛同等8选择不同药性的补气中药人参、黄芭、臼术、西洋参进行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与细胞因子分泌影响的探讨,结果显示,人参、黄黄、白术能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加I1.-2、I1.To的分泌,人参还能促进IFN-Y的产生;西洋参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抑制I1.-2、I1.-12和IFN-的分泌,促进I1.TO的分泌。提示人参、黄芭、白术、西洋参虽然都是补气中药,但由于寒温药性的不同,其影响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作用机制显示肯定差异。亦有学者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药性理论,通过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生物活性分子的测定和基因表达与调控与受体功能分析来探讨中药药性的表达。刘家强认为中药药性理论可以在基因组探讨中找到依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