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优秀论文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优秀论文3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3篇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摘要)目前国家正要求高职院校及时对本校的专科课程进行改革,从而达到真正实践有效、理论落实的教学目的。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国家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校方就必须要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入手,通过课程改革将专业课程设置为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有效模式。文章以分析课程设置的现状入手,首先论述了一体化的设置目标,而后又对构建思路和具体课程分区设叁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可为教育管理相关人员带来一定的启示。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学前教育实践性人才为主的专业科目,因此本着实践性的培养原则
2、,高职院校有必要突出实践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基础地位。但就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来看,理论与实践课程不够灵活、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实践性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相关教育管理人员就应从课程设置入手,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作为课程调整的思路,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其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对比(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能力。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大学生们不但要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更要学习一些文艺类的实践课程,例如钢琴课、绘画课等。
3、综合而言,对于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就是要做到全方位、高质量。(r)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与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区别。首先,双方所颁发的毕业证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加注重在理论上的传授和创新。也就是说,本科院校不会像高职院校一样,用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从就业角度上看,虽然本科生的学历更高,但因为高职院校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的锻炼机会足够多,锻炼时间也相对较长,故实际上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的学生要更容易在毕业后找到对口工作。最后,本科院校因其外部投资力量稍强于高职院校,因此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即为师资力量相对强大
4、,校内教学资源的配置更高。2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一)课程教学低效。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设置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时,都会延续使用“三分制”形态的课程模式,即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这种课程模式从表面上看并无任何差错,但细致分析后便可发现,在实践课程中因实践阶段与理论课程阶段分层严重,故实践课程开始前教师仍然会对理论课程进行再度教学。因此教学内容重叠现象明显,不符合课程设置需要做到高效化的教改目标。3(二)课程设置长期模仿本科模式。常有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模仿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科重理论的教育模式明显不
5、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尤其当前许多幼儿园和小学的学前部,都极为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而现代化教学:对学前教师的个人能力有着一定要求,因此当高职院校也重视理论教学时,就自然会忽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不会制作ITT.简单动画,甚至对于幼儿体操、书法、英语口语等课程都无法承担。4(三)课时分配不合理。因当前就业岗位对学生的多样性能力需求越来越高,需要高职院校不断配合就业趋势来调整课程模式。例如当前国内幼儿园比较重视“蒙氏教育”“奥尔夫教育”等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及时将其对应的教育课程加入到课程设置中。但实际上,多数高职院校的课时分配不合理,如分配给儿歌弹唱这一重要课程内容仅仅只有1
6、8学时,蒙氏课程的联通性贯彻也只有18课时。旦像蒙氏和奥尔夫这种课程的教授基本都放置在第二学年,也就是学生马上要去校外实习的时期。因此在这种课时分配的状态下,高职学生常常并未完成对理论的积累,也没有及时对所学进行实践,光是带着不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就直接参与到了工作岗位中。因此学生的见习报告自然会效果一般。5(四)课程设置并未与就业单位保持关联。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要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专业技能成为竞争的主力因素。但对于多数院校而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并无过多关联。其二则是将课程体系与就业单位的用人规则无限贴近。要
7、求以就业作为视角,以就业单位的用人要求、用人条件作为参考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但实际上多数高职院校并未从用人单位的视角对课程进行设置。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当前个别高职院校并未与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有关联,因此对用人单位的用人规则并不熟悉。二是高职院校与合作单位的沟通不密切,继而导致其对于用人单位的规则、人才需求方向不了解。如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并未与就业实际高度贴合,那么其所培养出的学前教育人才也必然不会有较强的竞争实力。6(五)课程评价体系仍存有漏洞。在高职院校中,评价体系是检验课程设置科学性和实用性的重要内容。当高职院校能够设置与课程教学体系对等,且考评重点均衡的评价体系时.,课程以及
8、教学的开展便会具有切实的价值。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都过于偏重理论,注重考量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深度,并不会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高职院校教学人员并不重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属于特殊教学形式,学生只需要获得实践成果即可,过程并不重要。7于是在对实践课程进行考评时,教师不会注重观察学生的过程表现,而只注重学生进行模拟教学时是否按照教学方案完成任务。其二则是高职院校所设置的实践课程内容过于复杂,普通的评价体系难以实现完全公平的评价。针对此,高职院校在设置新形式的实践课程时,应思路清晰,减少设定难、落实难的被动现象。(六)课程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内容与
9、结构不合理,只注重知识不注重实际能力,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这与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不一致的。再如评价方法与主体单一,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仍沿用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评价封闭进行,缺乏用人单位、同行、学生的多方参与。目前,尚未真正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普遍没有把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并存在着指标过时,权重不合理等现象。评价功能失调,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终结性评价,不注重过程性评价;重静态检查,轻动态评价;缺乏对课程进行长期的动态跟踪评价,尚未形成定期与不定期、抽样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动态评价的长效机制
10、。8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设置(一)课程设置的目标设定。首先,课程设置需要考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即学生知识保有度情况,校内现有课程设置情况等。其次,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例如活动技能、教育技能、唱歌技能、乐器技能、舞蹈技能等。除了重视教育技能外,课程编创团队也要时刻紧盯学前教育就业市场的整体动向,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证学生在完成校内一体化课程后,可宜接成为面向社会的综合性学前教育人才。再次,学前教育专业未来就业面向的是学龄前儿童,因此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要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爱护儿童,还要培养他们的
11、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最后,课程的设置也要注重对学生F1.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要让这些未来的教师能够在教学反思中,明确和正视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真正从各个方面达成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目标。9(二)避免模仿本科课程设置模式。要解决课程设置长期模仿本科模式的问题,就需要课程编创团队探索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细致地研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特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一体化课程。例如在现有教学课程基础上加入网课为选修课程,构建属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式。(三)合理分配课时。课程编排团队需要重点观察一线城市幼儿园的教育方式,组织校内教师参与相关课程的进修,直至形成可用的教学改良策略
12、。继而学校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确认学前教育就业方向。例如当确认了蒙氏教育为学前教育行业的主导形式时,就应按照蒙氏教育的教学结构,添加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践课时,并将上课时间调整到大一学年。上半年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参与实践,下半年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四)课程设置构想0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架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际上指的就是在教授理论的过程中落实实践,是一种具有融合性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且两种教学内容的衔接时间必须限制在一个较短时限内,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一体化的内涵。据此,我们可将课程模式设置为综合的四个方向,即基本素质教育模块+职业基础模块4职业技能模块上选修课模块。这样就能突破传统偏重
13、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2.基本素质教育和职业基础模块课程设置。在基本素质教育模块中,课程内容可以设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研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英语(公共英语/英语方向)+信息技术+写作(应用文)+体育+创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书法+英语的组合教育模式。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种纯理论的内容,课程设置团队可以特别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加入与学前教育未来就业实际相关的内容。要让学生明确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而对于英语、信息技术、写作等课程,教师需要宜接在课堂上将课程结构设定为3+7,即30%的理论分析+
14、70%的应用实践。必要时也可以选择微课教育形式,宜接让学生在课前H主学习理论内容,课堂完成实践内容,充分利用每一个课堂,将实践真正加入到课时安排中。书法等素质课程,可安排在早晚课中进行,学生早晚课都要进行书法和英语口语的学习。在课堂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缩减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时间,提升一体化课程的设置效果。10)职业基础教育模块的教育教学内容包含理论较多的课程和理论较少的课程两部分。理论较多的课程内容包括教育学(奥尔夫/蒙氏/传统)+心理学+文学(儿童、占典)+卫生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包含幼儿园组织+幼儿园管理。当课程的理论内容较多时,教师就要特别注重对实例的引用和课堂中的情境模拟以及角色扮
15、演等教学活动的使用。一定要让学生在接触到学前教育理论内容时,及时地对工作实况进行模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融会贯通,使学生充分掌握在课堂上学到的每一个理论知识。例如,当教师讲解到教育学中的儿童对应反应时,可以在列举一些简单的反应后,将学生分为两个组,一组扮演学前教师,一组扮演幼儿。幼儿需要按照课堂实际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作出临场反应,也就是作出各种负面的课堂对应。这时扮演教师的学生就需要及时引用心理学中的拨乱反正手段、概念偷换手段,重新让“幼儿”以正常形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一来,教师就能让学生在立体化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真正理解心理学概念所代表的含义和实际用法。3.职业技能与选修课模
16、块。职业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中最常见的技能培训课程,例如美术+声乐+乐器+琴法+舞蹈+普通话+教育政策等课程,都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立的教育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具有一个优势,就是这类课程具有绝对的实践性优势。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教育管理人员格外注重对理论内容的融合凸显,即加强理论知识的铺垫。在铺垫过程中同样可以使用微课的教育模式,由任课教师录制微课视频,学生可在移动端或PC端网页上随时查看理论课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无限制的状态下积累H己的理论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是在实体课程开始前,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增。这样一来,职业技能模块的课程设置就能做到缩减理论与实践衔接的时间。同时,对于声乐、琴法等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课程类别,学生可以在实践时随时查看微课,及时对F1.身技法和技巧进行更正或优化。因此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技能教育模块就要维系原本的课程分类,将内容加以一体化处理,这样就能充分减少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选修课模块主要针对学生其他技能无法得到有效课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