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ppt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48228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9.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麦病虫害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病虫害防治.ppt(8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一、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概况一、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概况 我国小麦常见病虫有我国小麦常见病虫有70多种,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有小麦锈多种,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病毒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病毒病(小麦梭条花叶病、黄矮病、丛矮病等)、黑穗病及全蚀病、根病(小麦梭条花叶病、黄矮病、丛矮病等)、黑穗病及全蚀病、根腐病、黑颖病、叶枯病等。其中条锈病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淮腐病、黑颖病、叶枯病等。其中条锈病主要发生在西北、西南、淮北及鄂北等麦区;白粉病除西南、长江麦区严重发生外,黄淮麦区、北及鄂北等麦区;白粉病除西

2、南、长江麦区严重发生外,黄淮麦区、西北麦区近年为害也较重;纹枯病在江淮流域、黄淮平原的危害逐西北麦区近年为害也较重;纹枯病在江淮流域、黄淮平原的危害逐年上升,已成为小麦上最重要病害之一;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年上升,已成为小麦上最重要病害之一;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淮河以南麦区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为害普遍,黄淮灌区有些年份也淮河以南麦区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为害普遍,黄淮灌区有些年份也严重为害。病毒病多分布于北方麦区,局部地区发生较重;长江中严重为害。病毒病多分布于北方麦区,局部地区发生较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多黏菌传小麦梭条花叶病等发生普遍。全蚀病等根腐型下游地区以多黏菌传小麦梭条花叶病等发生普

3、遍。全蚀病等根腐型病害,以前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地区,近年来逐渐扩展至长江中下病害,以前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地区,近年来逐渐扩展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黑穗病等种传为主的病害,近年来部分地区由于放松种子游地区。黑穗病等种传为主的病害,近年来部分地区由于放松种子处理工作,病害有所回升。此外,各地区不断发现一些新的病害,处理工作,病害有所回升。此外,各地区不断发现一些新的病害,如湖北省局部发生的小麦胞囊线虫病等。如湖北省局部发生的小麦胞囊线虫病等。 对小麦生产为害严重的害虫有麦蚜、麦叶螨、吸浆虫、对小麦生产为害严重的害虫有麦蚜、麦叶螨、吸浆虫、黏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等,麦秆蝇、黏虫、地下害虫

4、(蛴螬、蝼蛄、金针虫等)等,麦秆蝇、麦叶蜂等在局部地区为害也较重。麦蚜在全国麦区均有麦叶蜂等在局部地区为害也较重。麦蚜在全国麦区均有发生,以黄淮海平原、江淮、西北、华北等麦区发生频发生,以黄淮海平原、江淮、西北、华北等麦区发生频率高,同时传播病毒病,造成混合为害。麦红吸浆虫以率高,同时传播病毒病,造成混合为害。麦红吸浆虫以北方沿黄河、淮河地区为害重,麦黄吸浆虫在青海、陕北方沿黄河、淮河地区为害重,麦黄吸浆虫在青海、陕西、豫西等高寒山区时有发生。麦岩螨在北方发生数量西、豫西等高寒山区时有发生。麦岩螨在北方发生数量大,麦叶爪螨多发生在黄淮南部水浇麦地或低洼潮湿阴大,麦叶爪螨多发生在黄淮南部水浇麦地

5、或低洼潮湿阴凉麦地及长江流域麦区。黏虫是全国性的禾谷类作物重凉麦地及长江流域麦区。黏虫是全国性的禾谷类作物重要害虫,在江淮一代多发区主要为害麦类作物,但要害虫,在江淮一代多发区主要为害麦类作物,但80年年代以来发生轻,近年有上升趋势。地下害虫在北方旱作代以来发生轻,近年有上升趋势。地下害虫在北方旱作地区发生普遍,为害后造成缺苗断垄。地区发生普遍,为害后造成缺苗断垄。(一)症状识别(一)症状识别初在叶片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初在叶片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粉状霉斑。严重时互相联合,霉层覆盖叶片形或长椭圆形的粉状霉斑。严重时互相联合,霉层覆盖叶片

6、的大部或全部,粉状霉层也由白色转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的大部或全部,粉状霉层也由白色转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其内散生许多黑色球状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的寄主组其内散生许多黑色球状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的寄主组织,初期通常无明显变化,后期出现褪绿黄斑,严重时叶片织,初期通常无明显变化,后期出现褪绿黄斑,严重时叶片逐渐变褐枯死。叶鞘、茎秆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颖壳受害,逐渐变褐枯死。叶鞘、茎秆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颖壳受害,往往引起小穗早枯,籽粒不充实或空瘪。往往引起小穗早枯,籽粒不充实或空瘪。二、小麦白粉病识别二、小麦白粉病识别 病原物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病原物有性态为禾布氏白粉菌Blumeria

7、graminis (DC.) Speer,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oides Nees),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分),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分生孢子梗直立,从菌丝上垂直长出,较短,不分枝、无色、生孢子梗直立,从菌丝上垂直长出,较短,不分枝、无色、梗基部球形,其顶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梗基部球形,其顶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单孢,自顶部向下逐渐成熟脱落。闭囊壳球形,褐色无色、单孢,自顶部向下逐渐成熟脱落。闭囊壳球形,褐色至黑色,外有丝状的附属丝,壳内有子囊至黑色,外有丝状

8、的附属丝,壳内有子囊930个。子囊长卵个。子囊长卵形或茄形,微弯,无色,基部有短柄,内含子囊孢子形或茄形,微弯,无色,基部有短柄,内含子囊孢子8个或个或4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越夏后多数能成熟个。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越夏后多数能成熟(二)病原识别(二)病原识别 (三)发病规律(三)发病规律 (1)越冬:病原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越冬:病原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自生麦苗或夏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9、病菌越冬方式有越冬方式有2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2)传播:越冬的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传播:越冬的病菌先在植株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3)侵染: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侵染: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

10、借气流传播,侵入寄主后,在组织细胞间扩展蔓延,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入寄主后,在组织细胞间扩展蔓延,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1)环境:该病发生适温环境: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低于10发病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冬季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则有利于病菌越冬。温暖、雨雪

11、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则有利于病菌越冬。雨日、雨量过多,可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从而减缓雨日、雨量过多,可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从而减缓病害发生。病害发生。(2)栽培: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栽培: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管理不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多施堆肥农业防治: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多施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浇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浇水抗旱,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自生麦苗越水抗旱,雨后要及时排水

12、,防止湿气滞留。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秋苗菌源。2.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03%的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田间病叶率达剂拌种。田间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以上时喷25%三唑酮可湿性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粉剂 1 000倍液大田喷雾,或倍液大田喷雾,或40%氟硅唑氟硅唑EC 8 000倍液,倍液,或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倍液,或50%多菌灵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波美倍液,或波美0.50.8度石硫合

13、剂喷雾,或度石硫合剂喷雾,或50%硫磺硫磺SC 100倍液。隔倍液。隔710天喷天喷1次,连续次,连续12次。次。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主要为害植株基部的叶鞘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主要为害植株基部的叶鞘和茎秆。苗期侵染,先在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渐和茎秆。苗期侵染,先在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渐蔓及全叶鞘,蔓及全叶鞘,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典型椭圆形病斑,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典型椭圆形病斑,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失水枯黄,严重者全株枯死。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失水枯黄,严重者全株枯死。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小斑扩大后形成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小

14、斑扩大后形成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斑纹,有时相互连成典型云纹状斑纹,有时相互连成典型的花秆症状。的花秆症状。茎秆受害,先出现浅褐色短条斑,并逐渐扩茎秆受害,先出现浅褐色短条斑,并逐渐扩展成边缘褐色、中央灰色的梭形大斑,病部常纵裂。有些展成边缘褐色、中央灰色的梭形大斑,病部常纵裂。有些虽能抽穗,但常不结实,虽能抽穗,但常不结实,成为成为“枯白穗枯白穗”,或结实粒减少、或结实粒减少、籽粒秕瘦。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籽粒秕瘦。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附生白色蛛丝状稀疏菌附生白色蛛丝状稀疏菌丝和褐色小菌核。丝和褐色小菌核。二、小麦纹枯病识别二、小麦纹枯病识别(一)症状识别(一)症

15、状识别 病原物的无性态主要为禾谷丝核菌(病原物的无性态主要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rder Hoeven),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病),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病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初期无色,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初期无色,后变黄褐色,分枝后变黄褐色,分枝处成锐角,分枝基部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一隔膜。处成锐角,分枝基部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一隔膜。菌核菌核扁圆形,表面粗糙,无光泽,内外都为褐色。有性态为禾扁圆形,表面粗糙,无光泽,内外都为褐色。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 graminearum ( Bourd.) Rogers,

16、属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担子棒状,顶端生,属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担子棒状,顶端生4个小梗,小梗上着生卵形无色透明的担孢子。个小梗,小梗上着生卵形无色透明的担孢子。 (二)病原识别(二)病原识别 (三)发生规律(三)发生规律 (1)越冬:病原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越冬:病原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2)传播: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也可传播: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也可传播病害。传播病害。(3)侵染:小麦播种后即可受侵染。在整个小麦生长季侵染:小麦播种后即可受侵染。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出现冬前和春天小麦拔节节,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出现冬前和春天小麦拔节至孕穗期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小麦播种萌发后,幼苗至孕穗期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小麦播种萌发后,幼苗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侵染与为害。随着气温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侵染与为害。随着气温变化,病害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变化,病害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期、拔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