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瓷器.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474407 上传时间:2024-07-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元考古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瓷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宋元考古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瓷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宋元考古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瓷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宋元考古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瓷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宋元考古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瓷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元考古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瓷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元考古 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瓷器.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西夏皇陵与灵武窑登器一、西夏历史倚介西夏,宋史称,夏国”;辽史、金史称“西熨”:其国人自称“大白高国”、“白高大夏国1038年建国,是个以党项民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鹄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西夏曾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鼎足而立,强域最广时东至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包括了今宁熨、甘肃大部,以及内蒙古、陕西、吉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公元1227年为蒙古所灭,立国190年。西夏作为一代封建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写卜了重要一页。大约在北朝至隋初,党项人在中国西南地区诸少数民族中逐渐兴起。其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河曲(今青海省东南部)一带。据最早辑录党项人情况的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羌

2、者,:苗之后也东接临洪、西平,西拒叶护,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电聚,无循赋,不相往来。魏、周之际,数来扰边。”古临洪在金什肃省南部定西方的岷县,北朝西魏文帝(公元535552)改临洪县为溢乐县,叶护大约指西域一带。唐初,党项势力渐强,活动范围不断拓展,逐步占据了今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的山谷草原地带。党项首领还多次受到唐册封。其中最强大的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曾被封为西戎州都督,并赐李姓。中唐,青藏高原的吐蕃征服/周围许多少数民族,并不断向东扩展,对党项人形成了很大威胁。拓跋赤辞上表唐廷,请求内徙。开元年间,党项诸部由原居地徙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后又有

3、以拓跋朝光为首的诸部落由庆州再徒至银、夏(今陕西米脂、横山)一带定居。从此,这里便成为党项人走向昌盛的发祥地。唐末,黄臾起义,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落参加镇压,因作战有功而被加方进国,升任奥州节度使、封熨国公。五代时期,党项人对梁、唐、汴、汉、周诸王朝实行依附政策。其势力得到了壮大与发展。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党项人与宋、辽展开了或叛或附的反纪较量,特别是经过继迁、德明两代人的征战、开拓和经营,己形成能够称霸一方的政治势力。公元1032年,李元吴维位,升兴州为兴庆府。1038年,元吴筑坛受册,正式称帝建国。到末帝被蒙古军队执杀,西夏共历十主。立国约二百年。西夏在中国历史上如果从881年党项族拓跋

4、思恭建立夏州政权,.雄踞一方算起,到1227年西旦灭亡,历时347年,这比北宋和南宋合起来320还多27年,年代长久,影响深远.当年成才思汗横扫欧亚大陆,威薇四方,但他亲率大军征伐西受快至天都山时,却出师未然,死在宁熨南部的六盘山。蒙古军队秘不发丧,带着强烈的爱仇心理,把前来和平谈判的西夏末代空帝断然处死,扶骑横扫西夏全境,肆意烧掠。在生灵涂炭的同时,西夏典籍也横遭劫灭。元代中书右丞相脱脱主修r宋史、辽史和金史,唯独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集国史之大成的G二十五史3唯独没有西熨史讥几个世纪过去了,西夏暂时被人们忘记,成为“谜一样的王国1908年黑水城文献出土后,一直为俄国学者所垄断。由于种种原因,

5、这批文献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尤其是汉文文献与西夏文佛教文献,俄方仅编制发表了部分专题叙录0|8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G俄臧黑水城文献才得以正式在它的故乡公布出版。黑水城位于干酒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黑水城是西熨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西熨十二监军司之黑山威福司治所。黑水城之所以称为“黑水”,是因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这里,形成内陆湖名居延海,现今额济纳成为居延遗址和黑水城保护基地,成为旅游风景区。二、西夏陵地理位Jt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35km的泉齐沟南,地处贺兰山中段东篦。陵区地貌为贺兰

6、山山前洪积扇,地势平坦开阔,西高东低,海拔高度113012(X)mo陵区之西是高峻挺拔的贺兰山,东面近与都城兴庆府相依,远有黄河之水相济,陵居高临卜.,俯视照个银川平原。贺兰山呈北北东走向,南北绵延25Okm多,山脊高度20002500m。高大的山体横亘于宁型西北,阻挡/阿拉善高原的寒流,雨量稀少(年水砥不超过200mm),山前气候十分温暖、干燥。西熨陵南起贺兰山榆树沟,北迄泉齐沟,东至西干集,西抵贺丝山下,东西宽4kg,南北长IOkm有余,总面积近50km1.三、西夏陵的布局陵区内共有9座帝陵、207座陪墓.陵区的中部东侧和北端各有一处建筑遗址,东部边缘是陵区窑场所在,曾发现陡瓦、石灰窑址I

7、O多处.(一)分4个陵区陵区所在地段的贺兰山建有4条大的沟谷:榆树沟、山嘴沟、甘沟、泉齐沟.由于洪水长期冲刷,在山前形成了4个自然区域。西熨陵的所有陵墓自南而北分布在4自然区域内。帝陵是西夏陵的主要部分,也是保存最好的部分。帝陵的陵园建筑以夯土为主体,夯土之外漫以砖瓦,屋檎、屋脊饰有各种琉璃装饰物。据统计,座帝陵大约有8种20余座各式建筑,占地面积815万m1.这些建筑今天虽已成为废墟,但陵台夯土仍高高耸立,高者达20余米;残或断瓦俯手可拾,堆积厚处近I米。夯土城墙断续相连,陵园布局清晰可辨.(一)陵园分为内外城式和无外城式两种类型,西夏陵陵园基本结构呈“凸”字形。西更陵的陵园建筑由陵城、月城

8、(瓮城)、碑亭、鹊台、外城儿部分组成。1、内外城式陵园,又依外城形制的不同分为封闭式外城、马蹄形外城和附有瓮城的外城一种形此封闭式外城即在前述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于陵园的外围增筑了长方形封闭式外城,聘除用台以外的所有建筑都围在外城之内。外城仅南面开门。角台紧依外城,北面两座在外城的两角,南面两座约当外城三分之一处,位置与月城相对。该形制陵园的特点是布局紧凑、严谨。1号、2号、7号陵即属此类形制(7号陵陵园建筑仅存不到四分之一,从残存部分可看出应属此类).B马蹄形外城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加筑一道马蹄形外城。外城仅西、北、东三面有墙垣,南面敞开,东西两面增垣至月城处中止。月城以南的碑亭、册台等建筑不在

9、外城之内。北面两座用台在荤域的两角,南面两座角台与外城前端齐平。角台距外城较远。此类形制的陵园其特点是突出了前部气势.而整个陵园又不失严谟。6号陵即属此类形制。C附有含城的外城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在陵城外增筑一道外城。外城南面呈开门式,余三面正对陵城城门处向外凸出,形成一长方形瓮城。角台的位置在单域最外国的四川,距外城较远。属这类形式的陵园只有5号陵。2、无外城式陵园最外围是标志莹域作用的角台.在角台划定的范围内,白南而北依次排列着东西对称的鹊台、碑亭以及月城、陵城。月城只有三面墙垣,北面依陵城而筑,平面近似于“凸”字形。月城南面正中开门,并建有左右门阙。陵城四面各开一门,每门建左右门阙,四隅各

10、建有角阙,献殿在陵城南面稍偏西处。墓道偏离中轴线而居于西恻,其内填土高出地而,形似鱼脊,故俗称鱼脊梁.陵台在内城北面中轴线西侧1陵台前IOm左右的地下是慕室.此类形制的陵园的特点是茎域开阔,视野宽广。西夏陵的3号、4号陵即属这种形式。四、1号陵1号陵位于西夏陵区最南面,南距银巴公路1.5km西临贺兰山榆树沟,跑山口约5km。I号陵所在区域地势开阔平坦,海拔高度11721177m.陵园属封闭式外城结构,荃域面积8万m方向175。I号陵的陵台、台、角台保存较好。陵城仅门阙、角阙尚有部分夯土幸存。碑亭、献殿仅存基址,其余部分均已倒塌。(一)角台4座,东北角台和西北角台分别在外城的两角。东南角台和西南

11、角台约当外城东西两面的三分之一处,距外城约0.5m,距外城前端IIOm。4座角台的相互间距均为225m。4座角台皆仅存夯土基座,保存基本完好。基座大体呈覆斗形,底边长6、顶边长4、iJ5m=(二)外城氏方形,长340米,宽224米。南面正中开口,为门址,门道宽35米,外城已全部倒塌,仅存底部,呈土展状,墙垣中心部分为夯土,两侧成槽状,并散有较多的砾石。墙基宽1.8m,高0.30.4mo(=)鹤台位于外城内最南面,陵园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两鹄台间距70m,外侧距外城分别为65m、14m。(室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船台仅存夯土基座。粮斗形,底边长8m,顶边长6m,高6m。顶部有砖瓦遗

12、物。两鹄台间有条洪水沟斜穿而过,最深处近2m在洪水沟的断壁上可见到西鹄台下地层堆积情况.第一层,为倒埸的夯土堆积,厚约03m第二层,为原始地面,以赭红泥浆抹成,屋001n泥皮下为一层黄上,纯净,厚02m,系人工铺垫而成。第三层,洪水堆积,呈层理状,主要为砾石。(四)碑亭3座,两大小。两座大碑亭分列于中轴线两恻,东西对称,间距70m,距鹄台40m.两外侧距外城65m,距月城21m小碑亭,位于中轴线东侧、东碑亭与东鹊台之间,与东碑亭、东鹊台间距分别为12.6m、20m.三座碑亭现各存一方形夯土台基。大碑亭台基边长IOm,高2.3m。小碑亭边长7.4m,高1.6m,台基四周呈缓坡状,表面密布瓦砾、石

13、雕等遗物。(五)月城呈横长方形,仅东、南、西三面有墙垣,北面依月城城墙而筑(月城北墙即陵城南墙),东西115m,南北47m。南门正中设门,两侧尚存:门阙遗迹,门道宽I6m月城城墙以黄土砾石板筑而成,已倒塌成土城状。唯两门阙因用夯土加宽仍有少部分遗存。门阙基宽3m,残长2.5m.残高1.8m。墙基宽2m,略高出地面,门阙周围及墙基两侧散落大量残1碎瓦。有条石专、板瓦、筒瓦、滴水、瓦当等.在月城内隐约可见6条东西向的条形遗迹。宽约4m。月城神道两侧的条形遗迹间距35m,余4条等距离分布,间距约8m。月城内曾发现过石像生.残块。估计此条形遗迹原可能为列置石像生的夯土台。(六)陵城?.长方形,长80m

14、,宽I76m陵城南墙距外城137m余三面距外城22m陵城城墙以黄上砾石板筑而成,四面正中各存门址一座,每门建左右门阙,现尚存夯土遗迹,城四隅各有角阚遗址一处。陵城城墙已全部倒塌成土坡状,高1米左右,增基宽约2.5m。门阙每阙由夯土筑成。南门阙,板筑遗迹不明显,残长6m,高3.752m。门道宽I2nu角拗基座为一曲尺形夯土台.四座角阙保存情况不大相同。西南角,西面一段残长4.4m,南面一段残长6.6m,4.5m.献殿在陵城南面偏西处,正对鱼脊梁和陵台。献殿东、南、西三面距陵城分别为102m、35m、55mo陵台在陵城北面偏西处,是成木结构塔式建筑.建筑内为一实心夯十.台,外型八棱锥形,底部平面长

15、径16m,短径14m,八边每边长12m。上部层层内收(各陵台层数有九级、七级、五级之分,通高13-24m不等)。陵台周身残留的柱孔(可能其中一部分是起结构作用的)和台阶上的瓦砾堆积说明建筑原有出檐结构。建筑周用散落和出土的鸥吻、兽头、滴水、瓦当等遗物揭示出建筑的檐上原饰有滴水、瓦当、兽头等各种装饰材料.这是西更陵园中一座十分特殊的建筑.五、西夏陵的主人(一)蒙军与民间对西夏段的破坏成吉思汗先后6次进攻西夏。1226年,成吉思汗开始了时西更的最后征服.蒙古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西域东进,沿途攻下沙州、肃州、甘州等:一路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取道贺兰山,攻下灵州等地后,直取中兴府。蒙古军的进攻,遭到了西

16、夏人的拼死抵抗。蒙军进军甘州时,久攻不卜.,遣使劝降,西夏守将36人杀使各及自己的家小,以死相拼,城破后全部壮烈牺牲。皴古军付出的代价亦极其惨重。在强烈的史仇心理的驱使下,蒙古军时俘获的西里百姓屠杀。1227年6月,西里皇帝在弹尽粮绝之下,末帝献物请降,西熨就此灭亡。此次战争,贺兰山卜是蒙夏交战的重要战场,成吉思汗与西奥将领阿沙敢不战于贺兰山1.战争必然给西夏陵带来严重破坏。战败之后,西更陵更是在劫难逃。西夏陵那些至今仍未填平的巨大盗坑和被破碎的墓碑说明,蒙军对西夏陵的破坏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大规模行动。其性质决不同于般民间盗墓,目的亦不仅在于获得,金银财宝”,而是要捣毁西夏祖坟。西夏陵就此毁于蒙军之手。西里陵被毁后,劫掠并未停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更陵又遭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物考古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