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答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答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道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如何答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道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6.2%,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的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比同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了16.2个百分点;到了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2%,比同期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高了17.9个百分点。由此来看,两者的差距并没有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而缩小。具体而言,我国目前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从城镇化率不足转向了城市户籍人口增长较慢,即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市民化的问题。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既有利于拉动消费和投资、持续春放内需潜力、推动构建
2、新发展格局,也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在推进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因此,解决好约2.5亿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对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乃至对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愿。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工业化及现代化迅猛发展的历史背
3、景之下,农村“三权”与农村户籍的绑定反而成为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因素。究其原因,部分在城市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对于农村户籍所附带的价值有着较高的期盼,担心落户城市而失去农村权益,这也就导致了“城市有房、农村有地”的现象。因此,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避免在“城市户籍”与“农村权益”中做选择。一方面,对于在城市落户的农民,保留其农村“三权”,对依法征收、征用、占用已经在城市落户农民的土地给予合理补偿,从而将农村“三权”与农村户籍进行解绑。另一方面,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创新农村“三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
4、用率。加强就业服务与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很难进入较高就业层级,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其无法满足城市产业结构的需求,就业层级及收入均处于较低水平。二是职业规划能力不足,农业转移人口在面对新的城市环境、新的职业能力需求等情况下,很难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并付诸实践。即便其有意愿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相关的培训成本及培训期间的生活成本也给这一群体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因此,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核心要素便是就业。首先,应当以农业转移人口为对象,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搭建培训平台,增加培训补贴,并结合各地优势产业及就业缺口,为农业转移人
5、口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其次,以农业转移人口本身为主,积极拓展传统就业方向。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农业转移人口都能在短期内完成职业技能培训或就业能力升级,对于尚未完成培训或不能完成培训的相关人员,也要鼓励发展一定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解决上述人口就业。最后,鼓励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创业财政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涉农领域的创业,农业转移人口具有天然优势,能够有效链接供给与需求两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也为乡村振兴寻求了一项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新型户籍制度,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门槛。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长期施行“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
6、口”的“二元户籍制度”。党的十八大之后,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而原有的“二元户籍制度”已经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从2014年开始,以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居住证暂行条例等文件为标志,户籍制度的改革迈入了新征程。但是,目前户籍制度的实践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此,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效填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缺口,就必须要对户籍制度作进一步改革完善。一方面,明确户籍制度的功能。“二元户籍制度”的诞生有其历史原因,在当时起到了避免人口过度集中、稳定城市发展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户籍制度应当成为城市化发展
7、的助力,而不是阻力。户籍制度应当回归人口登记及信息摸底,进而方便政府进行资源调配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居住证制度。不仅要完善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服务及便利的范围,也要健全居住证与城镇落户衔接制度,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一种渐进式的方案。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打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顾虑。近年来,我国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依然无法给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只有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所在城市居民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才能够在本质上加速市民化的进程。但需要注意的是,均等化不是平均化,
8、不是形式上的平均分配。均等化不是消除城乡或不同区域之间的绝时差异,而是把资源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域能够均衡受益,使得全体人民均能较为公平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首先,补齐短板,提高下限。全面落实“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紧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所需,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住房、文化体育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补齐短板。其次,满足个性,拉升上限。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过程中既有着共性需求也存在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不同地域之间的公共服务也存在不同。所以,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应当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增强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实用性。另外,还应当有相应
9、的人财物保障机制、统筹协调机制以及监督评价机制来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能够有效运转。韩瀚来源:学习时报市法院在2024年全市思想政治工作专题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建设这个“首要之关”,创新教育和管理模式,通过强化政治练兵、为群众办实事、发展“四种文化”等项目载体,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法院事业发展的不懈动能。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强化政治练兵,“夯基础、磨利刃”不断提升干警素质能力。对标对表中央、省市委及上级法院的部署要求,制定学习教育计划,精心设置课程表,综合运用集体学习研讨、班子成员讲党课、
10、专题调研等方式,引领广大干警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切实做到学而懂、学而信、学而用。持续夯实理论根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切实运用蕴含于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在全省法院率先推出“*法院党建微信公众平台。持续建设“学习型法院”。坚持以考促学,组织民法典知识竞赛、法警技能竞赛、书记员听打比赛等技能竞赛,全面提高法院干警履职能力和水平。在全省法院司法警察第十一届实战化技能比武竞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持续打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员培训和岗位
11、练兵,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政治大轮训3期596余人次。绘就“四种文化”,“凝人心、聚合力”倾力打造法院特色文化。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法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持续加强党建文化、廉洁文化、传统文化、法治文化等载体建设,推进法院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新跨越。打造党建文化,筑牢政治忠诚之基。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以班子督学、多层促学、实地互学、载体研学“四学模式”扎实深学党的政治理论。定期组织党课、周五理论学习日、“4+N”主题党日等学习活动,举办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着
12、力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培育廉洁文化,涵养清正廉洁之本。推进新时代法院廉洁文化建设,切实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徵信平台推出品读家书康润法苑一一红色廉洁家书颂读系列活动19期,引导全体干警自觉做廉洁家风的传承者、守护者、践行者。开展“十个严禁”学习、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活动7次,在重要时间节点发出廉洁提醒4次,印发廉洁家书255封,教育引导干警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召开全市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全市法院警示教育大会,以案为鉴、以案促改。淬炼传统文化,融合传统精粹之魂。吸纳*寒地黑土文化精华,融合社会主义法治精髓,通过分楼层、多主题的形式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教育阵地,力争让“
13、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面墙壁都育人”。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板块”宣传区,将“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等18种精神文化内涵融入一起,进一步汲取精神养分、填续红色血脉,砥砺初心使命、锤炼精神品质,把伟大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定位法治文化格调,铸就公正司法之光。加强司法文化融入,全力铸造审判执行文化要素,打造司法之光文化长廊,用图板的形式展示了人民法院历史改革与治印、中国古代中央审判机关历史变迁,系统梳理了中华法律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内在精神,坚定法治信仰。建设院史室,摆放闪耀着历史印记的文书、图片、书籍等资料,展示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办公用品及制服等实物,演绎*中院68年历
14、史的真实写照,记载着一代代法院人的默默奉献与付出。聚焦司法为民,“下基层、办实事”不断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保垒作用,聚焦群众所想所需所盼,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党员带头解难题。践行“党建+”工作模式,在全市法院立案信访窗口普遍设立“党员先锋岗”80个,组建审理重大疑难案件党员合议庭36个。深入基层解民忧。组织开展全市法院领导干部联系企业“敲门”行动,包联对接企业,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开展“万名党员下基层”,成立3支志愿服务队,深入帮联小区,为居民群众发放法律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矛盾促和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求,推进诉源治理,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官”全覆盖,打造无讼社区、无讼村屯。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