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城区促进科技创新强区建设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城区促进科技创新强区建设行动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新时代城区促进科技创新强区建设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强市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强区建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城区实际,制订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对系列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在全区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新引领跨越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支撑“百千万工程”实施,促进科技创新强区建设。二、主要目标(*)创新要素
2、集聚提速。强化创新平台、科技投入、成果转化、创新主体、科技人才等科创工作,促进科技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提速。1.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布局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8家,建设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10家。与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全区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2 .产业技术攻关能力提速。协调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整合创新资源共同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3 .创新主体队伍壮大提速。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
3、科技型企业群体加快壮大,全区科技型企业实现倍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4 .成果转化效能提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全区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650万元以上,创建市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2家。5 .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速。人才发展生态不断完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万人,累计新引进大学生达到0.5万人,引进培育高端人才6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个。6 .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优化提速。创新政策措施精准供给、精细落实,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金
4、融深度融合,科技信贷产品更加丰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7 .科技研发投入提速。R&D/GDP达到2.65机(二)特色优势产业技术领先。发挥“政产学研金介用”作用,促进我区电子信息、海洋产业、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技术领先。1.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技术领先。立足光电子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及其模块等零配件产业基础,引导相关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发展新型显示、超高清摄像模组及智能终端等高端电子器件产业创新发展,实现相关技术国内领先。8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领先。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马宫)渔港经济区为基础,陆海联动、两湾并进、多层发展。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介用”作用,支持深远海和
5、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支持开展“深远海养殖+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形成一批省内领先的技术和成果。9 .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领先。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抓手,强化番薯、荔枝等优势传统农产品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建设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示范基地6个,推广优良品种3个,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省内领先。(三)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强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创新产业发展环境、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科学技术普及等创新生态环境取得新突破。1 .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6、创新生态明显优化。2 .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新突破。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展顺利,技术创新效率不断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日益强化、孵化链条持续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有效提高。3 .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实现新突破。强化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惠民科普活动,加强科普场馆和科普资源库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6.5%三、工作举措(一)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1.助力高新区建设进位争先。配合高新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围绕科技金融、孵化育成、人才招引、知识产权服务、用地保障等创新需求,健全企业创新发展全链条服务体系,持续增强产业
7、孵化优势,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招引,助力高新区建设进位争先。(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市生态环境局城区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自然资源局)2 .优化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布局。瞄准全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总体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在电子信息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重要领域,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到2026年,基本形成以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为支撑,与全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总体目标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
8、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3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借力外脑,实施“大院大所大平台”计划,面向产业升级和新经济发展需求补科技创新“短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高能引擎。围绕我区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鼓励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优势企业,组建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工程化、集成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所得成果以市场化方式向我区企业持续输入,促进我区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到2026年,一个主导产业至少创建一个科研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4
9、 .探索打造特色产业园。广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围绕壮大实体经济和推进制造业高端发展,争取打造具有我区创新发展特色的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助力高新区进一步擦亮省级电子元件及显示器件特色产业园区“金字招牌”,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5 .建设高技术海洋牧场。支持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有关企业积极开展“深远海养殖+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争取形成一批省内领先的技术和成果,打造成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形成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海上粮仓”。(牵头单位:区农
10、业农村和水利局;责任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6 .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推动与国内双一流高校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争取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实验室或研究机构到我区设立分支机构,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基础和平台载体,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构建支柱产业集群技术研发大平台,加快形成“3+N”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7 .构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配合华南师范大学校区、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高校或研究机构,建设引进一批协同创新
11、实践平台,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前沿阵地。(牵头单位:区教育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1.加大科技投入。不断优化研发投入环境,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多渠道投入共建共享机制。引导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全社会研发投入整体提升。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投入模式,调整科研资金投入结构,有梯次、分阶段地提高全区R&D占GDP比重。完善科技创新统计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科技部门、统计部门、工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完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做到应统尽统。力争到2026年,全区R&D/GDP达到2.65%,基础与应用基础
12、研究经费占比逐步提高。(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科协,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2 .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对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和培行,坚持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增加总量。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深入优化营商环境,整体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我区。到2026年,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3 .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培工作。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获取、品牌打造、财务制度规范
13、等方面加以指导,鼓励和促进企业走上规模化之路,发展壮大一批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到2026年,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42家。(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4 .加强科技融湾。加强与大湾区名校大院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共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要素开放共享,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人才培养与合理流动,强化科技服务业交流合作.(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区教育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5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开展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
14、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等企业创新平台创建工作,提高企业技术白给率。到2026年,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8家以上;新增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以上。(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6 .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发展,绘制科技招商图谱,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龙头城市加强科技人才和成果对接,力争招引一批科创项目、吸引批科技人才、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引建一批平台机构。(
15、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区投资促进中心、区发展改革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7 .推进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传统制造业,推动全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工业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及优势产业集群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支持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到2026年,力争累计推动45家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发展,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责
16、任单位: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8 .推进技术协同创新。聚焦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以及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行业,大力推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协同创新,创建技术创新联盟,逐步解决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到2026年,力争每万人口专利发明拥有量达到0.5件以上。(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9 .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各类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类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协调市.有关部门推动辖区各银行机构加大科技信贷产品的推广应用,到2026年,科技企业银行贷款授信额度获得较大幅度提高。(牵头单位: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区金融工作局、区市场监管局(三)加强孵化行成体系建设。1.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