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十五五数字化建设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十五五数字化建设发展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育教学十五五数字化建设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部署,加快建设教育强城,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行动根据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数字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城市数字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育新基建为支撑,以数据驱动为关键,坚持需求导向和应用驱动,坚持融合创新和底线思维,坚持优化改革和长效机制,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快构建平等的教育体系,使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二、基本原则坚持立德树人。遵
2、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数字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和群众满意的教育。坚持数字赋能。强化整体布局、统筹谋划,锚定核心工作需求,发挥数字技术在助教、助学、助研等方面的作用,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全过程的教育数字化,塑造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坚持整体推进。强化顶层设计,把握教育教学的内生需求,将业务应用摆在突出优先位置,聚焦可复制、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以需求塑应用,以应用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扩大数字教育服务体系的开放共享,积极推动校内校外开放融通、开放协同。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技术安全与应用,坚持底线思维,实现绿
3、色发展。三、目标任务到2027年,建成绿色集约、智能高效、普惠便捷、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资源供给体系、创新应用体系、数字治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数字教育平台全面互联互通,学习终端逐步普及,教育教学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多元提供、广泛共享,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教育新业态蓬勃发展,教育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示范作用的智慧校园基本建成,教育数字化整体水平达到领先水平。四、行动措施(一)建立数字教育环境支撑体系。1 .升级教育基础设施。完成一批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三年内实现校园“全光纤化”改造,推进校园联网建设,推实现区教育城域网万兆到校,千兆到班,推进城域网云化部署和数字
4、化升级,为广大师生提供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推进5G等网络新技术全覆盖进校园,将教育网络升级列入全区新基建项目,建成领先的教育网络环境。到2027年,学校教育专网接入、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互联网带宽平均达到IG以上。2 .升级智慧教育平台。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强平台基座建设,深度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数字化平台,推动各类应用整合复用,构建上下贯通、协同服务的智慧教育平台体系。拓展平台应用功能,升级网络学习空间,全面实现云端部署,实现平台资源灵活调度。建设智能化学习支持系统,强化平台在资源共享、学习支持、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功能,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应用服务。3 .加快普及智慧校
5、园。出台智慧校园建设指南,推动学校传统教室升级改造,加强智慧教学和教科研设施建设,推进校园公共场所智能化建设,逐步普及符合技术标准、满足学习需要的学习终端,打造直观生动的新课堂,支撑便捷周到的教育服务与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在新建校区、教学楼宇优先推进智慧化应用馆室标准化建设,提升校园品质,营造校园智能化发展环境,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现代化、均衡化、智能化的硬件环境支撑体系。到2027年,累计打造10个智慧校园特色应用场景,智慧校园达标率达到90%以上。(二)完善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1 .加强资源供给保障。建设覆盖各版本教材的数字课程资源,完善德智体美劳等专题资源,丰富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数字
6、资源,开发特色资源,构建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的数字资源供给体系。组织一批集团总校、名师工作室,开放、开发优质校本资源。遴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基地,支持校企合作共建资源,汇聚形成一批区域独创性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资源建设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建设。2 .搭建大资源平台。建立资源质量监管机制,加强数字资源全链条管理。围绕改善教学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和赋能教育重大改革等方面,推进共建共享,建设通用数据分析算法与模型库,引入一批优质资源,全面联通和推进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应用,推动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向结对帮扶地区实现跨区域优质资源共享辐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7、,促进跨平台、跨层级的资源开放共享。加强数字资源保护,维护数字资源建设生态。3 .探索多元化模式。按照基础资源省级建、特色资源地方建、校本资源学校建的原则,建成与学科专业教学配套的系统化、动态更新的高质量数字资源体系,建立平台资源持续性生成机制,发挥主导和市场配置作用,鼓励各学校自主,或者与科研院所和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开发高品质的数字教育资源,推进职业教育专业数字课程建设,探索校企合作开发新型融媒体教材及配套数字资源,探索平台资源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供给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宽资源应用与服务边界,为城乡协同、终身学习、教育帮扶提供辐射作用。()创设数字教育教学应用体系。1 .赋能数字课程建设。围绕基础教
8、育课程改革纲要,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发和实施区级课程和学校课程,构建以课程为中心、数字为载体的综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多层次、特色化的本地课程体系,支持各校将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体系。组织开展一批数字技术支撑下的一流课程建设、数字化赋能课题研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各类课程应用场景。推进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和混合式课程建设,围绕学科建设,新建一批一流线上课程和教学项目。2 .深化课堂模式改革。建设数字教室应用监管平台,开展数字化教学应用监测,推进数字终端常态化按需应用。实施一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推行“智慧课堂”教学新形态,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常态化应用,推广智慧学伴,推动
9、课程、作业、智能化适配。开展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积极探索智能技术辅助的“课堂+线上+实践”混合式教育新模式,促迸人机协同、时空融合,致力实现规模化教学安排下的个性化学习。(四)健全数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1 .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以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依据,推进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区建设,推进师范专业教育技术课程改革,用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智慧研训平台,推广应用教师智能助手,探索教师培养新模式,改进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方式,试点一师一课表研修制度,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重点培养一线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化教学理念及方法,重点提高学科骨干教师、教研员引领区域研修
10、和指导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形成一批优秀案例,培育一批优秀的数字化教师培养试点校。推广基于网络的“双师教学”,建立基于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三名工作室,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推进教育协同化发展。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数字时代教育培养计划,以数字化时代教师教学需要和专业发展为导向,建设数字时代教师实训基地,推进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开设智能教育地方课程,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数字信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推进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数字人才。强化教师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育一批数字教育应用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数字化名家
11、。(五)打造数字教育数据治理体系。1 .提升数据管理专业化。建立数字教育智囊团队,为专项工作提供决策及专业指导。选拔一批数字教育领航员,为校园实践提供技术支持。支持各校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智慧作业和在线答疑等学习方式,优化互动教学,提升服务供给与学习需求的匹配度,建立教育大数据管理专业队伍,不断提升教育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等处理能力,保障教育数字网络平台的可用、可靠、可控性。2 .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融入智慧城市发展整体格局,与全区政务数据全面互通,按照“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原则,推动跨部门、跨层级有序共享和开放教育相关数据,开放数字教育资源调用接口,支持数字化教学工具与数字教育资源库深
12、度对接,实现便捷化服务,切实提高教育服务效能。(六)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1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深入探索新技术教学应用,打造沉浸式、智能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支持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区域和学校,围绕智能环境下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逐步普及互动式、合作式、研究型、项目化教学模式。把教学实践、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加强教与学过程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与学。2 .推进教学组织模式变革。通过智慧教学工具的广泛应用,创新智能环境下的教学组织模式;深化学习空间
13、应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走班选课、校际协同、校企联动等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协同育人。深化“三个课堂”应用,推广基于双师教学、在线辅导服务模式。推动基于学科知识图谱与育人过程数据的精准资源服务。(七)提升数字教育网络安全能力。1 .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加强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新型数字终端等使用监管,制定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层面出发,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教育信息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完善数据容灾机制。2 .加强安全风险管控。深化落实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
14、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健全教育数据全周期的保障制度,加强数据收集、汇聚、存储、流通、应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落实关键数据使用的脱敏机制,广泛应用具有核心技术和安全性满足要求的软硬件产品,切实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供应链安全。3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依托教育专网建立绿色上网防护体系,加强面向师生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开展教育网络生态综合治理,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加强网站平台管理、内容管理,营造清朗的教育网络空间。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全面领导,将教育数字化纳入数字建设布局,统筹推进,建立联席会制度,定期研究、协调推进教
15、育数字化战略实施。做好系统内部应用“三张清单”梳理,打造跨部门多业务协调机制,形成服务校园、师生、家长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各校园成立数字教育专项工作组,加大统筹力度,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二)完善投入机制。对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先行先试学校给予支持。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统筹利用市场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支持数字教育发展。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管,规范项目建设,提高使用效率。(三)支持项目试点。支持智慧教育应用项目试点,鼓励支持各校园在课堂教学、教师研训、学生评价、校园管理、家校共育、资源共享等领域积极实践、应用创新。培育一批优秀试点项目,争取一批市级教育数字化应用试点示范项目,以试点示范突破工作难点重点,形成更多具有可推广、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四)营造良好环境。扩大教育数字化交流与合作,讲好教育数字化故事。加强典型案例的挖掘、培育和选树,每年召开一次现场观摩会,推动各校互观互促、比学赶超。组织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广泛宣介有关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