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安静、同等、安乐的志向社会,表达了的愿望。下面是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一起看看吧。桃花源记的语言也特别精确和精练。文堂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其次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仃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始终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化,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在这段文章里,还表现了诗人超群的概括实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乖熨渔人进入桃花源
2、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特别朴实、IT然的。他写文章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实,自然,接近口语。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苏轼说他的作品痛而实腴T就是说他擅长用朴实、清淡的外表来表现丰富的内容。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李文)语言晓畅,用词精到。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挚友。明代许学夷说,陶多用晋宋间语。靖节耳目所濡,故不觉
3、出诸口耳(诗源辨体)。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陶渊明以清爽朴实的语言描绘的志向境界,可说是清水出芙蓉,H然去雕饰的一朵清爽可喜的奇葩。然而我们绝不要以为记中的这种自然的语言是随意写来的,它是经细致推敲、苦心琢磨的结果。正如宋人所说: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四)例如,写桃源人民见到武陵演人后,用乃大惊三字,就既写出了桃源人对生疏人的惊异,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乂如写山口有光,是仿佛若有光仿佛,似乎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既敏捷又贴切。为什么说山口有点儿光呢?第一,因所写山口很小,光线不甚分明,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
4、雾里看花的样子,这更符合桃花源隐藏五六百年而不为人发觉的情景。其次,因为桃花源是虚设的境界,其中景物并非实有,所以用词不能太着实。这样,给读者以迷离恍惚之感,增加了语言艺术的魅力。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备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宠爱,后来就有人爽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记并诗,终至于喧宾夺主了。擅长用通俗平易、朴实Fl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宠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兔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5、,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宜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实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菰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入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有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如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渊明记想象为
6、之。,(占典文学探讨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做到朴实Fl然,而且特别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32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对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乂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渝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具体状况,不是所要着力描写的,所以
7、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桃花源记中很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始终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谿然开朗,地平旷,屋舍俨然T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识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乂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改变的情形,特别贴切,又特别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录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Fl成岁,便觉唐人费劲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