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钱理群——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427805 上传时间:2024-07-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钱理群——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评钱理群——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评钱理群——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评钱理群——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评钱理群——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评钱理群——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评钱理群——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钱理群——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钱理群——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评钱理群一论如何消灭五四精神”按:话说这其实是我第一次看见钱理群先生的举止言谈.在纪录片解释鸿沟第4集,我看见了一个声如洪钟、口齿伶俐的小老头,退休之后笔耕不辍,去年一年写了70万字7他和陈嘉映先生聊了一些自己的工作、八十年代的精神气质以及知识分子的使命,等等.他说自己与每一个年代的青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孩子专门从海外坐飞机回来跟他交流心灵的苦闷,因为这些苦闷的青年找不到其他人聊同样的话题.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时势使然,中国的每一代青年总是“五四青年”.因为中西古今的时势未变,所以五四精神永存。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改变世界。八九十年代,“五四青年也自称为愤怒青年,但愤怒的对象各有不同,有些人

2、愤怒于不公,有些人愤怒于不自由.他们都想改变世界,却又发现地球不会按照自己转动地球仪的方式转变。人到中年,便都放下了.2000年代以来,愤青”这个词似乎变员了,沉默的大多数”也真的沉默。青年在越来越庞大的国家经济体量里把生活过得越来越窄。所以钱理群先生发明了一个词,把他们称作“精致利己主义者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就在钱先生谈论精致利己主义的2010年代,还出现过一种极其强悍的声音,那就是“中国模式这其实正是五四精神”的另一种表达.只不过背后所依据的对于古今中西的时势判断是相反的。传统的五四精神是:我按照西方来改变中国;2010年代是倒过来的:我按照中国来改变西方(viz.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为

3、什么两种貌似相反的做法共享同一种精神?因为自卑和自尊从来都是挛生兄弟,它们是对同一个格局的具体反馈.在格局认知不变的情况下,所谓的刺激-反应也不会改变。这里的格局认知并不是指对于“谁强谁弱”的认知:比如说,过去中国弱小,所以中国向西方学习,现在“东升西降”了,所以西方应该向中国学习.“格局认知并不指这种具体判断,而是指根本上把中国视为西方的对应物或对立物的格局.所谓古今中西之争,便是这种视野,这种视野同时又直接造就一种价值序列: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而一旦价值的高低序列被确定,接下来就是改变的时刻。所以,五四精神”的第一个错误,也是最根本的错误,就是把我和我们自身放在一个西方世界

4、对立物的位苣上.不管你将西方判定为多么好,还是多么坏,都处在这个根本的格局性视野之下,而这种格局认知造就了一种根本上的精神气质,一种危睑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在当代历史并不鲜见,也造成过严重后果。日本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近代的超克”的意义上,发现日本文化对于克服西方现代性的优越性和领导责任,于是,为了不让西方文化侵蚀亚洲,着力为军部入侵亚洲提供理论依据。德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处在“美国主义和苏联主义”的夹Si中找到了德意志民族的特殊性,为了拯救现代技术主义的侵蚀,聚拢到了纳粹主义的周围.当然,举这两个例子并不是要把没有发生的事情安放在五四精神”的头上.这两个例子只是从“格局认知上谈论某种精神性的

5、错误五四精神”的第二个严重的错误是将改变”的对象转移到人性,更准确地说国民性身上.国民性批判”是五四知识分子的一种标志性配置.忧国忧民是典型民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特征.他们对于人民的最宽容的看法也不过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国民性是一个模栩的概念。苏格兰启蒙知识分子休谟从事过人性的研究,这是一套从认识论到道德哲学的普适理论.但“国民性”并非普适的人性,而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人性,换句话说,类似于民族特性康德也曾经对比研究过英格兰、法兰西和德意志的民族特色,而这种研究从现在的学科划分来说,属于民俗学.但是,民俗学所展现的是不同族群的文化多样性,而国民性”研究却是要将中国国民作为一个整体下一个判断.所

6、以,国民性研究也不是民俗学.国民性批判”的根本出发点服务于“五四精神”之改变”的需要:哪里需要改进的,就被指认为国民性的不足。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它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行动的要求出发,因而,这种批判哪怕它看起来多么有道理.实际上都是无本之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效应。因为我们知道,人性是错综复杂的,那些看起来是缺点的东西,在另一个条件下是优点:那些胆小的人,行事谨慎;那些抠门的人,便得把钱花到刀刃上;甚至于在特定条件下的腐败,对于制度经济学来说,也是节省交易成本的方式.国民性批判来自于对人性的误解,根本上无法成为一门学科或学问。因为所谓人性,无非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原则.而人类行为的原则当然

7、可以有地区性的特色,但从根本上,作为原则,都是以普适的方式出现的。只有从一种普适性中,才能得出对人性的结论.国民性批判者一般有这样的认知,也即,国民性批判涉及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逐层深入的批判视角.但是,当他们将人性误解为国民性、从而忽视了人性的普遍性原则层面时,这种文化批判就成为一种倒退。因而,在这样的情境下,国民性批判远不如制度批判深刻.有些人把这种“揭露疮疤以引起疗教的注意”的国民性批判,视为“殖民主义”的一种,也即所谓“逆向种族主义”视角.这也是完全错误的.殖民主义批判”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五四精神,它所做的颠倒无非是在自我和世界对立格局下的颠倒。“五四精神”的第三个严重错误,就是把改变

8、方式的正误与否曲解为激进和改良两种.五四精神”的正向矢量是,如果要改变,就请彻底改变.所以,中国近代史成为一场验证我们如何从不彻底走向彻底,井且最终成功的道路.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让位给彻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更为彻底的共产主义继续革命而五四精神”的反向矢量是,真正成功的改变,来自于改良.因而人们说,救亡压倒启募,以至于在越来越激进的革命中,变成荒芜,只有拨乱反正,徐图缓进,才能有真正的进步。法国大革命是错误的,因为它是过激的;英国革命是正确的,因为它是改良的.“改变的方式,被唯独地用激进和不激进”来圈定了。然而,这个描述是准确的么?对于应该改的东西,再怎么急促都不是冒进;对于不应该改

9、的东西,哪怕再轻微的改动都是急功近利问题的关键难道不在于:我们究竟要改什么,以及如何改?从改变的内容和方式来看,英国革命怡怡是激进且一蹴而就的,法国革命是缓慢且翻来覆去的.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说五四精神”本身是没有方向的,它并不知道要改变什么,以及怎么改变.“五四精神”的第四个明显的失误在于,在它指引下,人们无法区分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是在19世纪中叶欧洲民族国家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核心主张在于以民族来构建国家,一个国家是一个民族.其背景则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所确立的国家主权地位。换句话说,民族主义意味着各民族之间”产权清晰、主权平等而国家主义是与日本军国主义紧密联系的强国“路

10、线,它的核心在于:一个国家能收的税越多,则这个国家的对外战争能力越强.这跟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历史处境有关。日本是从将军幕府的封建藩属统一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所以它强调强大的国家力量.而在中国,洋务运动的反思者一下子把民族主义等同于日本的军国主义.“五四精神”是由上述一些含混的思想所形成的精神样式.然而不幸的,它又恰恰代表了中国近代以来知识分子“艰苦探索的整体思路.实际上,承担五四精神”叙事的,往往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比如汪晖、孔庆东、陈平原,以及我们敬爱的钱理群先生。在这里,我毫无不敬的意思,但我必须指出他们思想的“短板这里的批评具有一种学术批评上务求“一拳打倒”的特征,但是从人格来说,我依然非

11、常尊敬上述从业者先生们,并且从人格来说,具有“五四精神”的人,对我来说仍然可以是褒义的.有必要再说一下的是,一些追求细节的历史学家试图把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区分开来.按照这种看法,那么,我上述提到的五四精神”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新文化的范畴但这一区分在我这里看起来已无多大必要了,因为作为精神的五四”包含其影响史从影响史的角度来说,两者是合一的。上述批评以“破”的方式谈论了中国旧知识分子的使命,那么,我也将以立的方式谈谈我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使命,以便让那些不断涌现的爱思考的年轻人,有所参考。萨义德有一本专门论述知识分子使命的书一知识分子论.他说,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批判.更准确地说,知识分子必须在

12、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承担起超越国界的道义责任,向公众发言,并勇于自我批判.我认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只有一句话:知识分子的批判必须是对永恒原则的批判.这句话包含很多有待厘清的要点.首先,知识分子的批判不应该是针对具体的人的。对于具体个人的审判应该在具体的诉讼中具体地解决:法律审判由法官来裁决;道德审判由无名的公众来裁决.知识分子的批评作为公共批评,它不是一种对具体个人的批评.哪怕在批评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个体(比如政客、明星和公众人物),也必然是针对其行事中的普遍原则的批判,而不是对个体的批判.其次,这种批判中必须包含永恒原则,也即一种普遍适用性.没有普遍适用性的批判与咒骂无异.对利益无关者来说,纯

13、属浪费时间什么是涉及普遍原则的争议?当范跑跑”地震时抛弃学生独个儿逃生时,这属于个人在具体处境下的行为;但是,当范跑跑”特意抛出理论来论证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并且到电视上与人争辩时,这就是一种原则行为.前者无可厚非,后者需要被谴责.同样我们必须知道,一个错误的审判,比十个错误的罪行,都更为罪大恶极。因为错误的审判污染的是水源,原则就是水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彭宇案”的审判污染了见义勇为的道德源泉,并非虚言.最后,这种批判并不是指高举永恒原则的旗帜,来批判宵小的恶行,恰恰相反,这种批判乃是对永恒原则的批判。恶行背后有邪恶的原则;或者说,我们眼中的恶行,恰恰是因为他人遵循了一种他认为不得不如此的原则而

14、已.这就是所谓诸善冲突对于“诸善冲突或者说价值多元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克服乌托邦的诱惑.最后的最后,这种批判必须以打消知识妄想症为目标.知识分子无法克服一种妄想的执念,那就是,让自己心中所想成为现实.黑格尔说过,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这是看到拿破仑就觉得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人说的.我觉得倒不如说:凡现实的,都不一定合理;凡是合理的,都不一定成为现实,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论证一种公共知识分子式批评的必要性和不可取消性.因为这种执念是如此顽强,以至于任何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会产生彻底改造世界的“理想而摧毁这种理想的正当性,才是知织分子批判的正当性所在.我们始终要记得,没有对方辩友

15、”的专家建议,都是疯狂博士在做人类试验.批判”是哲学人的核心特点。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自命为牛虻,以刺痛雅典人可怜的神经为务.怀疑和批判是现代理性人的基本要素。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我们怀疑和批判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怀疑和批判难道不是取消和废舞,以至于让我们的信仰根基变得松动,人生意义变得虚无?对此我也有一句话,可以让我们明白知识分子为什么能终批判,以及他们的批判指向何方.这句话是:知识分子的批判乃是指引向更高的存在者.比个体更高的是集体,比集体更高的是国家,比国家更高的是我们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更高的是宇宙,比宇宙更高的,是人的心灵.我们要注意这里有一个循环往豆的闭环,一个有关更高者”

16、的闭环.自私自利者是可耻的,因为他不顾集体;小集体主义者是可耻的,它不顾国家大局;单边主义是可耻的,它忘了世界和人类;而人类中心主义是可耻的,宇宙有不变的规律;然而宇宙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只有我心即宇宙,方才民胞物与。如果说知识分子有理想,那么这种理想就在于,向世人展示他所看到的可能性理念世界”作为一种可能世界而高于我们的感性世界.这是柏拉图告诉我们的.柏拉图的失误在于,他没有告诉我们在存在者通往更高存在性道路上有可能遭遇的闭环,换句话说,经过一系列地行进,我们可能最终会发现,感性世界才是更高的7知识分子始终与更高的存在者为伍,无论这存在者到底如何.唯其如此,他才有批判的力量.知识分子代表”更高的存在者”进行批判。这就是“道义的源始奥秘.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节能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