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原文及翻译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原文及翻译译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固,就容易有所畏惧,为外物所动摇。因为这样,做学问的人只好随波逐流,追随时俗,把追求利禄作为当务之急,以至于忘本逐末,像水之趋下而不知回头。以不坚定的信仰,不稳固的心志,抱若并未透彻了解的所谓学问,即使敢于有所作为,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行动,何况还有利禄的引诱,刑罚的威胁在动摇他的意志呢?这就是你所说的立志效法占人、并懂得道的读书人现在太少,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原因就在于此。你写的文章,用意很高,卓然独立而不顾世俗的成见,简直要径直达到古人的高度。现在的人像你这样用心的能有几个?那么乡下的人能称作你的老师的又有谁呢?交往的朋友中能引发你的议论的又有谁呢?做学问没有老师,所坚持的见解就不专,议
2、论不广博,就无所发现和阐明,达到定的深度。你的言论i雅,志趣远大,很好,但是见解还不专一,议论还未精辟,这是你的不足。私卜想,你的朋友中能为你称扬赞誉的人一定不少,现在你不找他们,远道找到我,可见你一定是要寻求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是古代君子的用心,所以我便直说而不敢隐瞒。既然社会上没有老师,做学问的人就应当(直接)学习经书,学习经书首先要探求它的真意.领会r它的真意,自己的心才会踏实坚定;心里踏实坚定,所追求的学问道理就能纯粹专一,学问道理纯粹专一,那么心胸就会充实,心胸充实写成文常就能光彩绚烂,运用于社会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夏商周三代以及两汉的学术,也不过如此。你忧虑社会上没有志同道合的人,而
3、不嫌弃我的愚笨,把我当作同道,所以才敢说这些。不知道是否合你的心意?欧阳修答祖择之书5、欧阳修养鱼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养鱼记B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阴映,未尝植物,因涔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凳不筑,全其自然,纵锚以浚之,汲并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于假息其上,潜形于圣芒:循游沿岸,渺然有江潮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师,这样以后天卜.各地,无不都有学校。学校,是推行仁政的根本。古代国家治理得兴盛还是衰败,就看它学校设立得兴盛还是衰败。G礼记中说:“都城中有太学,城邑中有学校,乡里.中有乡学,家族中有私
4、塾。”这是夏、商、周极盛时代非常完备的制度。宋代兴起八十四年,天下的学校才能广泛设立,这难道不是盛大美好的事情,要等待长久之后才能达到非常完备吗?今年十月,吉州的州学建成。吉州原有扎子庙,在城的西北。现在知州李宽到任,跟州中百姓商议将孔子庙迁移并加以扩建,作为学舍.此事刚刚上报,朝廷建校的诏书就已经卜发了,州学于是建成。我祖辈都是吉州人,而我在朝廷上做了滥竽充数的官,但我听说教学的法则,要从人的本性出发,不断地磨砺浸染感化教导,使人们逐渐走向善良。对人的教育勉励经久不懈,教白就能逐渐地深入人心。善于教育的人用孜孜不倦的态度等待着持久而深远的成效,直到知礼谦让的风气兴起盛行而风俗变得纯朴美好,这
5、样以后才算教育取得成功。现在州县的官吏不能长久地担任自己现任的职位却要对教育感化亲自去做,所以李宽的功绩只能显现在学校的设立,却不能等到教育的成功。希里继任的人,不要废弃懈怠天子建校的诏令而使已兴起的州学中途停止。我如果某一天能得到机会荣归故乡,希望能到州学之门拜渴,希望见到的吉州读书人都能道谯明净突出可以担任公卿;问及吉州的习俗,婚丧饮食都合乎礼节走进乡里,就见幼对长孝敬,长对幼慈爱;走到郊野,就见年轻人搀扶若瘦弱的老人,力壮者在路上帮助他们背负物品。这样以后我就为教育方法的成功感到喜悦,四处游览学舍,杯念吟咏李宽遗留给后世的爱,不是一件美事吗?欧阳修吉州学记8、欧阳修6便虹堤记原文及翻译译
6、文欧阳修6偃虹堤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日:“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日假虹堤。问其作而名者,臼:“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杏,:“洞庭,天卜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拧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日:“长-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何其始作之谋,日:“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笑,而又上于朝廷,决之
7、:司,然后日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0”日:“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忠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齐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押息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维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卜.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T后也.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州,无所用心,略施其
8、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直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I】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京若滕于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述的文字。”我打开信查看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帔虹堤。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乂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湖泊,岳阳又是
9、荆州、潭州、货州和蜀州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褥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要绕远路又很疲惫,而且常常宙伯风波兴起,担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路乂近乂不用担心。“我问这个堤规模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达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而且不超过时间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没能改变我们太守的
10、决定。”乂说:“这是有i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揩天下最凶险和最不可预测的担心,使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好处。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维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然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假使其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的人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
11、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在朝廷急需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IR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膝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
12、此篇文字。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欧阳修假虹堤记9、M愈答崔立之书3原文及翻译译文韩愈4答崔立之书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颠顿狼狈,失其所悚恃,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卜.之所背而驰者也。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老,人多班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之才,Il得美仕。就求其术,或
13、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拈。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取所忒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曳求举,亦无幸焉。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己耳。设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丁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忌。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卜.,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施欲以具裘萼,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
14、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今足下乃攵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剂,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收喊也。方今天卜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赞,亦Il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r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
15、书3)注释:本文写于贞元十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斯立。译文:斯立先生:我这个人遇险不知停止,行事不识时务,以至丁颠沛流离、狼狈不堪、颜面丢尽,(却仍然)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我年纪在十六七岁时,不谙世事,读r圣贤之书,认为人们做守都是为r他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到了二十岁时,(我)苦于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只能)投独亲友,这才知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等(我)来到京册后,看见那些中了进士的人,大家都对他们很看重。我很向往那样,(就)向(他们)讨教考取进士的方法。有人拿出礼
16、部应试的赋、诗、策等给我看,我认为(这类东西)可以不用学就会做,于是就到(所在)州县应考.(由于)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所以我)考了四次才得中,也没有很快得到官职任命。听说吏部有用博学宏辞科考试选拔的人才,别人更加推崇其才能,而且能得到较好的职位。(我就)向(他们)讨教考取博学宏辞科的方法,有人拿出应试的文章,也是礼部应忒那类文章。我心里感到很奇怪,但还是很向往博学宏辞科的名声,就乂到(所在)州府应号。共两次参加吏部的考试,(其中)一次考中了,却又被中书省(从任命的名单中)除名了。(我)虽然没有得到官职任命,(但仍)有人认为我有才能。(我回头重读那些应忒的文章,(发现)竟然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一样,(我)脸上惭愧,心中不安r好几个月。(但我)既然已经做了求官的事,就想要做出点成就来。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博学这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