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晋中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为认真贯彻落实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市政发(2016)62号),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晋中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具有灾害(隐患)点种类多、分布广、群发性强的特点。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六种。目前,晋中市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153处。按隐患类型划分:崩塌708处,滑坡148处,泥石流37处,构造地裂
2、缝98处,地面塌陷161处,地面沉降1处;按险情等级划分:特大型10处,大型48处,中型233处,小型862处。1153处隐患点直接威胁人口超过3.3万人,威胁财产超过16亿元。“十二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依法依规防灾,加大资金投入,初步建成工作体系,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1.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有所下降。“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4起,直接经济损失287.5万TCo2 .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央、省、市财政均加大了我市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其中部级财政投入2360万元实施了2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省级财政投入4327
3、万元实施了10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市级财政投入4258.21万元实施了12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并设立了晋中市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四大体系”初步形成。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防治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调查评价体系:定期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工作;通过调查核查工作实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规模、数量、发育程度、分布特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完善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空间数据库,为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奠定了基础。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运行管理模式,全市11个县(区、
4、市)均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十二五期间,全市11个县(区、市)组织群测群防1200人,树立警示牌987块,累计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4120份、防灾避险明白卡约IlOOO份、防灾预案表4120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综合治理体系:晋中市及各县(区、市)按照各自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对威胁人口众多、威胁财产较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工程治理;对分散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点进行搬迁避让。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部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个,省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0个,市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个,省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0个,市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2
5、个;组织实施省级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567户,使1809人免受地质灾害威胁。应急防治体系:全市及所辖11个县(区、市)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及应急技术支撑机构,拥有各级应急专家18人,为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4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力度。“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基层宣传培训活动和县、乡、村国土资源干部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活动,增强了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对有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庄、道路、学校、医院、施工区、厂矿等)附近群众进行宣传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组织防灾科普宣传、培训220余次,累计发放宣传挂图7479幅、宣传折页35400份,宣传册37830册、宣传条幅
6、663个、科普光碟630张和宣传单205420张,科普人数12900余人。全面提升了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能力。1.地质灾害呈高发频发态势:晋中市山岳纵横,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84.4%,具有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公路铁路建设、矿山开采、城乡建房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又诱发和加剧了照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另据气象、地震部门预测,本世纪前期,气候变化和地震均趋于活跃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地暴雨频发、地震活动增多等可能加剧照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
7、害在“十三五期间仍将呈高发、频发态势。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二是地质灾害研究程度还需进一步深化。三是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能力都有待提升。四是地质灾害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不够。五是由于资金的投入问题,部分威胁村庄的隐患点亟待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3 .地质灾害防治统筹协调力度亟待加大: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实施意见是晋中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依据,但从目前看,防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不够
8、,有些县(区、市)规划部署和实际执行之间还存有一定的差距。4 .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防灾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五”时期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杷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市将大力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交通运输方面将建立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实施十大工程,不断完善市域立体式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晋中至太原城际铁路、太焦铁路(晋中段)改造、和邢铁路(和顺段)建设及阳大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水利方面将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以东山供水、中部引黄为骨干的大水网工程、平川五县小水网工程和小水库更新建设工程,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这些基础设施
9、建设工程将使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使本来脆弱的地质环境面临新的考脸,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地质灾害应对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应急防治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10、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1 .坚持“属地为主、分级分类负责”的原则。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明确市级与县级人民政府的防灾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分类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对人为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明确防灾责任单位,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制机制,明确政府、部门、单位和公民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2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以保护人民群众安全为最高准则,将地质灾害防治业务链的重心前移,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建立完善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
11、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3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规划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应急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将防治重点部署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区域。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优先部署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工作,有针对性地继续开展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应急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4 .坚持“合理避让、重点治理”的原则。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作为基础,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分散居民点,特别是对生态环境恶化的贫困山地丘陵区的居民点进行檄迁;对危害程度高、威胁人员多、潜
12、在经济损失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措施,实现合理避让和重点治理相结合。5 .坚持“依靠科技、注重成效”的原则。坚持常规方法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着力提高监测预警科技水平,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化、科学化。加强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率、能力和水平。适时检查评估防治工作成效,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实施动态管理,争取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进一步降低因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靠科技创新,加大信息共享。至2020年,全面建成地质灾害防治四大体系,全方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为晋中市全面建
13、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安全保障。、防治分区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晋中市境内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3个大区(见附件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八)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为5022.44km占全市总面积的30.46%,包括3个亚区:(1)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A。,分布于我市位于霍西煤田及沁水煤田的部分煤矿开采区,面积为1638.43km2,主要诱发因素为煤矿开采及修路切坡,分为4个小区:介休市西南部、灵石县大部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主要分布于介休市西南部、灵石县大部的采煤区,面积为1071.45km现有地质灾害隐患
14、点157处,其中崩塌40处、滑坡18处、泥石流12处、地面塌陷87处。介休市、平遥县南部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2),主要分布于介休市南部、平遥县南部采煤区,面积为17074k11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6处,其中崩塌10处、滑坡23处、泥石流3处、地面塌陷30处。寿阳县北部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s):主要分布于寿阳县北部采煤区,面积为328.26k,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0处,其中崩塌9处、滑坡2处、地面塌陷29处。昔阳县北部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主要分布于昔阳县北部采煤区,面积为67.98km2,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其中崩塌1处、泥石流1
15、处、地面塌陷8处。(2)构造地裂缝高易发亚区(A2),主要分布于我市榆次区、祁县、平遥县、太谷县的平原区,面积为367.58km分为2个小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平原区地裂缝灾害高易发亚区(A“):主要分布于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的平原区,面积为327.27km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4处,均为构造地裂缝。榆次区平原区地裂缝灾害高易发亚区(A2-2):主要分布于榆次区城区,面积为40.31k,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均为构造地裂缝。(3)崩塌、滑坡高易发亚区(A3),主要分布于我市部分铁路、公路沿线两侧及村庄附近,面积为3016.43k11诱发因素为修路切坡,分为6个小区:介休市南部崩塌、滑坡等地质
16、灾害高易发亚区(Ag):主要分布于灵石县的马和乡、介休市绵山镇的部分山区公路两侧,面积为58.48k11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其中崩塌13处、滑坡4处、地面塌陷1处。祁县、太谷县南东部、榆社大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3-2):主要分布于祁县、太谷县、榆社县部分山区公路两侧,面积为1610.32km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31处,其中崩塌311处、滑坡17处、泥石流3处。榆次区北部期塌、滑坡、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33):主要分布于榆次区乌金山森林公园、寿阳县平头镇部分山区公路两侧,面积为13079k112,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4处,其中崩塌10处、滑坡5处、地面塌陷1处、地裂缝8处。榆次区东部、和顺西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3t):主要分布于榆次区长凝镇及和顺县横岭镇部分山区公路两侧,面积为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