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水产养殖生产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水产养殖生产管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春季是万物豆苏的季节,原本对广大水产养殖户来说,是他们应该处理池塘存量、整治池塘、放养苗种的时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地水产市场一度休市,水产品严重滞销,鱼虾存塘量较大.此外,又因交通受阻和匏工推迟等原因,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药物等物资无法顺畅运达养殖场所,影响存塘鱼虾生产管理。那么,在这个特殊时期,水产养殖户应该怎样做好病害防控和养殖管理呢?记者近日采访了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张志,他表示养殖户要切实加强生产管理,抓好疫耨防控,积极做好生产保供各项措施.存塘鱼虾要注意不缺氧目前令很多水产养殖户都苦恼的事就是水产品滞销,原本计划在春节期间起捕出售的大规格鱼虾现在都积压在
2、塘里。随着养殖时间增长,塘中鱼虾密度越来越大,缺氧风险系数增大,且春季广东省低温阴雨天气多,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的高发期,那么可采取什么措施避免病需呢?对此,在管理上,渔业主管部门一方面要鼓励、扶持养殖企业拓宽销售手段,另一方面争取出台水产品收储政策,迅速起捕高密度池塘,降低鱼虾存塘密度,预防病害爆发。另外,各级水生动物疫控机构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发挥原有的职能作用,并有序组织技术团队深入养殖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和指导,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点帮助.”高位泡他提醒说,第一,在这个季节,养殖户要注意防止水体缺鼠,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大巡塘频率,增加机械增氧时长等,“最好储备一些增氮剂用于应急第二,加强养
3、殖管理,增强水产品自身的免疫力.养殖户可视水温情况,适时投喂添加多维和免疫熠强剂的人工配合饲料,增强水生动物体质.但注意投喂量要减少,达到正常投喂量的60%即可.亲本培育在选用专用人工饲料的基础上,有条件可适当投喂一些鲜活饵料。第三,要加强水质管理.每天早、晚巡塘,监测水温、水质.水质调节以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方式为主,换水调节方式为辅,防止水质变坏.做好水体消毒,消毒剂选用刺激性较小的含碘制剂家养好掂地.养班户在逆地清塘消毒药物可适量增加,种苗放养可适当延迟三月份即将进入水产生产的繁忙阶段,那么,水产生产者需要为此做哪些准备呢?春节后清塘的池塘,及目前仍有存塘鱼虾的池塘起捕后,池塘整治建议采取如
4、卜措施:第一,需要抓紧时间进行进排水系统、塘堤修发整治:第二,采取深耕方式加快晒塘速率;第三,选用含疑试剂进行培堤、底泥消毒:第四,使用肥水剂加快水体培育.池塘整理方面,春节前已清塘的,按往年整理方式进行即可,考虑到今年气温较往年高,清塘消毒药物可适量增加。三月份就要开始进入水产种苗放养的旺季,对于某些品种来讲,季节性特别明显,错过了三、四、五月就是错过一年.在苗种放养管理方便,首先是要选用并投放检疫合格的种苗;对于存塘鱼虾较多的养殖场,可整理出一部分池塘进行种苗培育。当前广东省气温尚未稳定,倒春寒机率还比较大,无加温、保温设施的养殖场建议适当推迟种苗放养.”气温回升,鱼类要注意防水病和小瓜虫
5、病“最后,要做好病需防治。在当前时节中,气温逐渐回升期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的高发期“这两种病害对鱼类危害严重,因此要加强养殖管理,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及时掌握疫病情动态,防止发牛.暴发性流行病。其中,淡水鱼类都可感染小瓜虫,小瓜虫病在水温1525C时流行,对幼鱼危害尤其严重.其预防与处省方法可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小瓜虫包覆;并且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等,有条件的可把水温提高到20。C以上;同时取青茂未适量拌饵投喂.水密则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C均可生长繁殖.水霉、绵客属的繁殖适宜温度是1318C,对水生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鱼体受
6、伤后极易被感染.预防时要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要适当.五倍子末适量拌饵投喂,有一定的预防效果;用食盐水浸泡水池也有一定疗效.若病害已经发生,事后要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处置,确保安全.他说:如已出现冻伤死鱼的池塘,应立即将死鱼捞走,以免腐烂污染水体.此时鱼体质较差,应避免产生应激反应而加速死亡.”加强体系建设,提高与病害对话”的能力水产养殖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养殖过程中,不仅要有适宜稔定的水环境,在养殖过程中更会受到天气、降雨、土壤等系列因素的作用,并引发水环境的变化,导致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所以也还需要提供充足全面的营养,使养殖动物体质健壮,使其有足够的能量来支撑度过应激反应,并且能有效抵抗外界的致病微生物“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与病害对话”的能力.首先是要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水产种苗产地检疫,加强监督执法;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加强渔业官方兽医、渔业执业兽医、渔业乡村兽医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快良种、良法成果转化速度和扶持力度;加大水产养殖病害病理、传播途径、药理、良种、良法等方面基层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强养殖户防病意识和安全用药意识,引导并建立科研、推广、产业三者间的信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