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堵点与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党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堵点与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党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堵点与建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强调要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故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步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 以频检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 年1月,习近平总拈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卜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 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同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 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随后,2024年G政府工作报 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大力推
2、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 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从提出、部署到实施的过程,标志若党中央对生产力认识的 再次飞跃,是新时代我国筑构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功能的重要指 引。在此背景下,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堵点,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 措施,对于推动经济离班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堵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已实现历史性跨越:人均GDP从不 到200美元增加到超过I万美元、科技创新能力从2012年全球第34位跃升至 2023年第11位、制造业水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大国、对外贸易稳居世界第 一% 然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并不
3、意味着我国现有生产力已发展成为新质生产 力。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 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 11夏杂的过程,将面临许多难点堵点。(一)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未完全形成.马克思主义强谢,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r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 适应。当前,我国的创新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仍然存在短板,市场经济体 制不够健全,并未形成与新质牛产力发展相适配的生产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 深化改革,打破传统生产力的观念束缚和利益固化格局,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厥畅流动和
4、高效配置,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首要难题.(二)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源仍旧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创新发展 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已进入了跋升期,但依然有原始创新不足、基础研窕 存在短板、尖端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创新抠动发展的整体效能不高。2022年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R&D经费为6507亿元,仅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21. 07乐 2023年基础研究的R&D经费2212亿元,仅占全社会RiD经费支出的6.65%,表 明我国对旗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投入仍旧不足。此外,2022年我国R&D人 员全时当量为635万人年,其中基础研究R&D人员全时当量仅占8.03%,高技术 制造业的 人
5、员今Hr i泣仅占19. 69也可以行比我国在.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 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同样匮乏。因此,如何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加其 础研究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提供强劲创新动能,是加快发 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难点。(三)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体系不够健全芍前,我国LL形成了规模 大、门类全、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工业熠加值由2012年的20. 9万亿元增 长到2023年的39. 9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然而,我国制造 业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 值的15.7%尤其是在当前内外部环境依然严峻更杂的情况下,我国
6、产业体系亟 须转型升级,并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因此,如何补齐短板、拉长长板、 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涟的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 展新班生产力的重要任务.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建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雄点堵点,要进一步推进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产业升级为 核心、人才培养为根基,积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增强高痂 做发展新功能“(一)推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处理 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繁荣、促进先进生产力形成和发 展的关键.政府可以通过
7、制定合理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政策和法律法 规促使产业发展侦量和生产力水平粒步提升,市场则能够依靠价格、供求、竞争 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商业发展的创新动能得到择放.因此,一方面耍发 挥有为政府作用。枳极引导支撑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大对施础研 充、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等方 式,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困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适时出台专 项发展规划,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鼓励先进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先行先试, 进而以一域带全局,形成创新策源、产业承载、资源保障的多层次空间格局:创 造槎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提升市
8、场监管、金融监管等部门的服 务水平,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动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和现代化。 另一方面要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充分调动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激发企业主体的 创新活力,鼓励领军企业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支持建设政企联合平台载体,促 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推进供给醐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对需 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研埠第T产关系以适应和引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全面深化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等市场经济制度 改革,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充分解放市场活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 合、协同发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二)坚持创新
9、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阐明了科技创新是新 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需要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突破。-要找准科技创新方向,莫定新兴技术 和未来技术创新优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瞄准新一代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技术,集聚力量进行原 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强类脑智能、母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技 术前映布局,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夯实创新基础。二要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功能,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
10、产力转化,2022年,我国企业 R&D经费支出为23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L 0%,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77. 6%.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此外,截至2023年末,我国还累计设立 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36支,科技企业孵化器160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 间2376家,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有212家,在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推动 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需要继续深入推进产业链上 下游企业数据互联互通,打造产业互联网创新研发平台,解决跨行业路领域关键 共性技术问题,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常态化工作 机制,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
11、持.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支持企业 与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网络,共建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推动科 技成果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转化,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三要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研 发活力。截至2022年末,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533个,纳入新序 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有1601家,较往年稍有 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企业数为17. 6万家,仅占37. 3%。这 表明我国目前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投入力度不足,需要健全相关激励政策以激发 创新动机。应进步完善创新评价机制,以创新成
12、果的原创性和前腑性作为主要 评价标准,探索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的容错试错与尽职免 市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应用模式和未来技术群发方向; 通过政府研发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患等激励政策强化 企业创新动机,推动企业积极进h M发投入和成果转化:加大围绕新兴技术和未 来技术原始创新研究以及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有效激励力度,激发企业、 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关键技术的创新热情,为产业技术进步积累原创资源,四要扩 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坚持开放思维和U患共享理念, 通过枳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与科学工程等方式
13、更加主 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潦合作,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探索科技交流合作的 新模式、新机制:通过各类人才项目和研究基金,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和参与国 家科技计划,鼓励各国科学家围绕重大问题共同开展研究,营造具仃全球竞争力 的开放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 业”阐明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要 脱离传统产业,而是要枳极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和 传统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高质量现代化产 业体系
14、,这样才能推动生产力发生深刻变革,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要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2023年,我国高技术产 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 3乐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熠长3. 8%。由此可得,我国正稳 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JI已初显成效。因此,应继续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法 作用,促进传统产业在基刑工业和高湍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我 国传统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 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对研发、生产、营箱和管理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全流程 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创新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管理决策科学化的 水平:以低碳节
15、能等绿色技术突破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的革新和设备的改造升 级,减少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资源损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要培育 壮大故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22年末,我国已创建第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 业集群66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柴群45个,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 亿元,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快速 发展。在此基础上,未来仍要紧紧困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对标国际领 先水平,维续打造具仃国际先进水平的故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新兴技术的群体 性突破支掠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桀群的网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增强产业 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加快关键新兴技
16、术的创新应用,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 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强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培育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管,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破除不利丁科技创新的 各类障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屣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三要前瞄谋划布 局未来产业。202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 挂帅工作,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2个前沿领域,聚焦元宇宙、人形机器人、 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揖点方向,系统布局/52项具体任务,科学引导 先行先试,对我国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全要的推动作用。在前赠政策引导下, 还应进一步强化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围绕未来产业领域建设全国里:点实验定、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咄研究. 增强我国未来产业的原创能力:立足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而质疥推进未来产 业发屣的孵化培自,通过搭建未来产业应用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前晚性、验证性、 试验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