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实施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实施方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 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 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 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 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 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 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 大进展。一、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建立健全重点风险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
2、整治固体废 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险废弃物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点区域、 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 体制,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严格核与辐射安 全监管,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建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机制和 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在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 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和公共机构节 能,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 能管理,实施能量
3、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能耗限 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 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 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单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加强土地节约 集约利用,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城镇低效用地, 支持工矿废弃土地恢复利用,完善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支持政策,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50万亩以内,推动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 面积稳步下降。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 色矿山。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深 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补齐和延伸产业链,
4、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利用、 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 范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加强废旧物 品回收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废旧物品回收分拣体系。推行生产企 业“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资源回收体系。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覆盖范围。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 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 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 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 进钢铁、石
5、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 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开 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 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推 广机制。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实施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 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创新完善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 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节能监察、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 改革。完善能效、水
6、效“领跑者”制度。强化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 理。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 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三、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 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 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 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03) 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浓度下降10%,有效遏制03浓度增 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 原、长三角地区空气
7、质量,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业窑 炉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 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完善水污染防治 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 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 降8队 基本消除劣V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城市饮用水水 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受污染耕 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塑料污染 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 能力于
8、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 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展污水处理差 别化精准提标,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 率达到90%,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建设分 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主 要产业基地为重点布局危险废弃物集中利用处置设施。加快建设地级 及以上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 处置体系。建立健全重点风险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整治固体废 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险废弃物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点区域、 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健全有毒
9、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 体制,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严格核与辐射安 全监管,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建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机制和 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在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 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 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 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 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
10、能力。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 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 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 力。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 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 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 合作。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 可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工业污染源限期达 标排放,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
11、制,强化 河长制、湖长制。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省以下 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 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加强 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引导社 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四、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 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 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 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12、,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 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 深刻变革,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 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 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 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 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 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 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 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
1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 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 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 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 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 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 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 合理区间、
14、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 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 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 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 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
15、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 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 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K,生态 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 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
16、产总值 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 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IL 3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 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 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 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 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 出重大步伐。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