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 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促进上海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 划O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上海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经过多年积累,行业核心技术 与关键产品不断突破,示范应用大面积推广,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 势,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取、储运、加注、燃料 电池系统集成等重
2、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 开展前瞻布局研究。1、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与应用在国内保 持领先地位,大功率电堆等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 膜电极、双极板到燃料电池汽车的系统集成形成了技术、产品、应 用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工业产氢供氢能力近50万吨/年,有力 支撑了工业、医疗等行业的用氢需求。已建成10座加氢站和近30 公里输氢管道,为氢能的应用推广奠定基础。依托上海汽车产业基 础,形成较为完整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基本实现燃料电池汽车 车型的全覆盖。3、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氢能产业集聚区。 金山区成为全市氢气供应和
3、关键材料研发的重要策源地;宝山区积 极打造氢气保供和综合示范基地;临港新片区加快引进国内外重点 企业,打造氢能科技和产业园;嘉定区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燃料电 池汽车产业集聚区。4、政策保障持续加强。陆续出台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 划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等政策文件, 将氢燃料汽车作为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强化“上海制 造”品牌,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上海氢能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依然面临一些瓶颈问题。 氢燃料电池部分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缺乏竞争力 强的领军企业,氢能在储能、发电等新领域的应用比较薄弱,氢能 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仍需提升。(二)发展形
4、势当前全球范围正兴起“氢能经济”和“氢能社会”的发展热潮,主 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氢能规划和产业政策。欧盟在氢能发展战略中 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美国提出促进氢能发展的政策和技术 路线图,日本出台包括技术研发资助、商业化推广补贴和税收优惠 等配套政策,并率先提出在全球实现“氢能社会”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放在了前所 未有的高度,国家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氢燃料电池 汽车示范应用为牵引,将氢能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鼓励氢能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产业发展已形成良好氛围,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初步形成氢能产业集聚发展 的态势
5、。上海要充分发挥已有产业基础优势,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 势,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 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 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 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 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 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碳达 峰、碳中和”的要求,发挥上海已有产业优势,以打造基于自主创新 的现代氢能产业为导向,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以重大示范工程 为依托,逐步构建绿氢
6、为主的供应保障体系,提升对氢能产业发展 的包容性,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有序发展,夯实上海在氢燃料电池、 整车制造、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产业优势,抢占氢能冶金、氢混燃气 轮机、氢储能等未来发展先机,提高氢能在能源消赛结构中的比重, 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强化氢能在制储输用等多个环节的技术 创新,重点突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技术、氢能产业关键材料 和零部件,强化制备工艺、储运方式的研发和创新,打造氢能领域 的龙头企业和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国家参与全球氢能产 业竞争合作的重要链接。多元应用,示范先行。统筹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发展需求和市
7、场应用空间,坚持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拓展氢能多元化 应用,打造若干世界级示应用场景,推动氢能在交通、能源、工业 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安全,注重实效。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底线,参与 推动国家氢能标准规范的制订,建立健全本市氢能安全监管制度, 强化对氢能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 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着力提高氢能技 术经济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制度 保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规范有序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总
8、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储输用产 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工 艺水平大幅提升,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建设 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 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 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IOOo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 碳减排5-10万吨/年。到2035年,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 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 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 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
9、长三角地 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 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三、重点任务(-)打造科技创新高地1、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掌握燃料电池全链条关键核心技术。依托上海汽车产业基础, 提高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等关键材料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耐 久性,提升电堆设计、系统集成的工艺技术水平,形成全链条关键 技术的自主化和产业化,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燃料电池整车品牌。突破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研发清洁、高效、经济 的工业副产氢提纯制氢技术,提升质子交换膜(PEM).固体氧化 物电解池(SOEC)等电解水制氢的工艺技术水平。开展太阳能光解 水制氢、热化学循环分解水
10、制氢、低热值含碳原料制氢等新型制氢 技术研究。突破高压气氢、低温液氢、长距离管道输氢、储氢材料 等储运环节关键材料和装备的核心技术,持续降低氢气储运成本。开展氢冶金、氢能动力等前沿技术研发。开展高炉富氢和竖炉 全氢冶金工艺和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利用钢厂余热源的低电耗高温 固体氧化物制氢技术及装备开发。开展氢混燃气轮机、掺氢航空发 动机、纯氢辅助动力电池、氢-锂-超级电容复合航空动力系统等前 沿技术研究。突破分布式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电堆长寿命技术,降 低电堆衰减和腐蚀速率,提高效率及系统运营时间。专栏一核心技术攻关工程(1)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重点开展车载储氢系统、高功率密度石墨板电堆、长寿命金属
11、板电堆、高可靠质子 交换膜、高耐蚀碳纸、高速无油离心空压机、高可靠性氢气循环泵、高可靠性车载供氢 系统技术研究。(2)制储运加关键材料和零部件重点开展低能耗长寿命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高回收率氢气纯化和低成本安全可 靠碳捕捉、封存与利用(CCUS)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材料和关键 零部件。开展液氨储氢、有机液体储氢、固态储氢、液态储氢等复合储氢系统关键技术 研究。突破IOO兆帕及以上运输用高压氢瓶应用关键技术。利用既有管道开展输氢(掺 氢)管道临氢技术研究。开展移动加氢、车载换瓶等关键技术研究。2、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面向未来强化重大原始创新研究。发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 学、
12、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 所和硅酸盐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紧密 围绕前瞻和颠覆性技术开展研究布局,重点开展新型氨氢转换、固 态储氢、乙醇重整制氢、液态储氢、新型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持 续加强基础研究,强化颠覆性技术的前瞻布局。加强校企联动,共 同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未来产业新风口奠定技术 基础。面向产业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上海氢科学中心,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整合行业优质 创新资源,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 技
13、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创新平台, 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支撑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1、培育壮大行业领军企业推动大型能源企业加快向氢能生产企业转型。发挥化工区工业 副产氢和老港垃圾填埋场生物质天然气制氢的资源优势,配套二氧 化碳捕集装置(CCUS)制氢,形成先进的供氢体系。推动大型制造企业加快向氢能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开展氢能替 代的工艺技术装备研发,以氢冶金、氢混燃气轮机、掺氢航空发动 机以及分布式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等产品和应用场景为牵引,打造 氢能关键装备研发制造龙头企业。支持上汽集团开展氢燃料电池汽 车全产业链研发布局。支持中小型创新企
14、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氢能领域的独角兽企 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围绕模块化碱性电解槽、PEM制氢装备制造、 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集成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开 展核心技术攻关,高水平、高标准打造氢能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激 发氢能产业的创新创业活力。2、建立产业标准及检测体系重点围绕氢能质量和氢安全等基础标准,制储运氢装置、输氢 管道、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标准,交通和储能等氢能应用标准,加强 相关标准体系研究。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工作,支 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标准。建设燃料电池材料、电堆、动力系统、整车及其关键零部件成 套测试认证平台,形成检测认证服务和测试装备供应体系,打
15、造燃 料电池汽车测试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 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引导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建设氢储运 装备、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相关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进氢能产业 计量测试体系建设。专栏二氢能标准体系构建工程(1)氢安全风险评估标准重点构建:氢能装置定量风险评估与模型有效性验证技术标准;站内制氢工艺安 全控制标准;氢能产业链风险预警技术要求及数据采集标准;高压临氢设备失效数据 采集标准。(2)氢泄漏及燃爆防护标准重点构建:临氢环境下临氢材料和零部件氢泄露检测及危险性试验研究;氢泄漏 检测技术标准;高压氢安全泄放要求;抑爆及泄爆技术标准;氢爆炸防护技术标准; 氢事故应急标准
16、。(3)氢能产业链安全规范重点构建:供氢母站安全技术规范;加氢站安全验收标准;液氢生产及安全储运 标准;氢能设备和装置的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标准。3、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培育氢能相关学科专业,优化机械、化工、材料、能源 等学科专业设置,建设一批涵盖氢能学科的绿色低碳技术学院,加大 氢能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以氢能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为导向, 拓展人才引进通道,引进海外高端人才。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 开设相关学科专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其他从业人员。针对 氢能产业领军人才、关键技术研发团队,加强服务保障。(三)筑牢供应设施基础1、持续推进中长期供氢“绿色化”中长期,立足于建立以绿氢为主的供氢体系,推进深远海风电 制氢、生物质制氢、滩涂光伏发电制氢,通过技术进步逐步降低绿 电制氢成本。探索建立长江氢能运输走廊,布局沪外、海外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