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井下换热》《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水热》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规范 井下换热》《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水热》征求.docx(5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ICS 27.080CCS J75DBll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DB 11TTXX2SX=XaXX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水热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dium and deep geothermaI heatinghydrothermaI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XXXX -XX-XX 实施(征求意见稿)XXXX -XX-XX 发布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前 言II1 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基本规定25勘查与评估26系统设计37施工安装118工程验收129智能监控13附录A (资料性)地上式地热井泵室建设示意图15附
2、录B (资料性)地下式地热井泵室建设示意图16附录C (资料性)半地下式地热井泵室建设示意图17附录D (资料性)地热开采井井口装置平面示意图18附录E (资料性)地热回灌井井口装置平面示意图19附录F (资料性)地热井竣工报告编写提纲20附录G (资料性)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竣工报告编写提纲22本文件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本文件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 院、北京市工程地质研究所、北京
3、市生态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水热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的基本规定、勘查与评估、系统设计、施工安装、工程验收、 智能监控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中深层地热流体为热源的地热供热系统工程的建设和运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GB/T 7778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GB 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T 11615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
4、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41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242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736民用建筑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838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CJJ 28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34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T 81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 138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DL/T 5366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DZ/T 0148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DZ/T 0260地热钻探技术规程JG
5、J 142辐射供热制冷技术规程NB/T 10099地热回灌技术要求NB/T 10266地热井钻井工程设计规范NB/T 10272地热井口装置技术要求NB/T 10273地热供热站设计规范NB/T 10269地热测井技术规范NB/T 10711地热管网设计规范NB/T 10713地热管网施工验收规范SY/T 0026水腐蚀性测试方法SY/T 0600油田水结垢趋势预测方法SY/T 6769. 1非金属管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l 1/50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l 1/T 852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DB 11/T 1535供热管网节能监测DB U/T 1653供热系统能耗指标体系3术语
6、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中深层地热流体为热源,用直接或间接方式获取其热量,为热用户提供供热服务的系统。3.2地热储量 geotherma I reserves在当前技术经济可行的深度内,经过勘查工作,一定程度上查明储存于热储岩石和孔隙中地热流体 和热量的资源总量。NB/T 100972018,定义2. 4. 133.3地热供热站 geothermaI heat central以地下热水为主要热源,具有间接换热、梯级利用、尾水回灌等功能的供热站,简称地热站。3.4地热管网 geothermal ne
7、twork地热流体由开采井输送至换热站,且经换热后再输送至回灌井的管道。4基本规定3.5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应与供热规划、热网规划、节能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等相协调。3.6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安装与运维单位应有相应的技术能力。3.7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应符合安全可靠、绿色低碳、高效节能、经济合理、精细智能的要求。3.8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应选用高效节能的材料和设备。4. 5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和中深层地热能勘查。5勘查与评估5.1 一般规定5.1.1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应收集建设场地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基本资 料。5
8、.1.2 应根据建设场地和地质条件确定相应的勘查方法。5.1.3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工程应编写中深层地热能地质条件评估报告。5.2场地调查DB 11/T XXXXXXXX5. 2.1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包括热源系统场地状况调查和地热供热站和配套能源设施建筑空间调查。5. 2.2热源系统场地状况调查内容应包括:a)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地形地貌特征;b)场地内己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基础型式及埋深;c)场地内已有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市政管网、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迹、电 信电缆的分布及规划综合管线分布;d)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e)
9、交通道路状况及施工所需的电源、水源情况。5 . 2. 3地热供热站和配套能源设施建筑空间调查内容应包括:a)建筑空间与热源系统之间的管线长度和构筑物情况;b)建筑空间面积、层高、承重能力、隔音水平、防水性能。6 .3中深层地热能勘查5. 3.1勘查范围为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建设场地范围内,地热资源地质勘查工作按照GB/T 11615进 行,综合分析地热资源质量、资源储量和分布情况,供热开发宜达到地热资源可行性地质勘查阶段精 度。5 . 3.2地热回灌区应查明地温场的承载力或区域允许的最大回灌量与回灌温度,不产生热突破。6 .4地热供热可行性评价5. 4.1评价地热供热资源条件,地热供热的流体温度
10、宜不低于50C、地温梯度宜不小于3C100 并易于回灌。5. 4.2评价地热开采规模与资源储量的关系。5. 4. 3评价地热回灌规模与地温场的承载力或区域允许的最大回灌量及回灌温度的关系。5. 4.4评价地热开采与回灌区域水质、水位、温度、地质环境等变化影响,制定综合监测评价方案。5.5中深层地热能地质资源条件评估报告中深层地热能地质资源条件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包括:a)建设项目的规模、功能及供热需求;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 勘查工作的进程及完成的工作量。b)勘查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热储类型、岩性与厚度、分布与埋藏条件,流体温度、化学成分,资 源储量,开采与回灌条件。c)
11、勘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布置;工作的主要成果。d)开发利用可行性评价、评价地热供热资源条件、评价开采规模与资源储量、评价回灌规模与地 温场的承载力或区域能够接受的最大回灌量及最低回灌温度、对开采与回灌可能引起的区域 水位、温度等变化进行预测。对评价项目引发地质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对可能引发的问题 提出针对性监测方案。e)根据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的原则,提出相应的利用方式及其保证程度,预测其可能的变化趋势, f)提出地热资源开发的初步方案。g)拟建工程的经济性和风险性分析。h)施工中和运行后应注意的事项;监测点的设置及要求。6系统设计DB 11/T XXXXXXXX1.1.1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的
12、设计应根据探明地热资源储量和开发方案,结合近、远期供热负荷需求 综合确定,采灌强度应能保持地热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1.1.2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应设置智能监控系统,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仿真系统及物联 网等技术,构建智能化供热体系。6.2 地热开采量计算6. 2.1根据热能需求,根据地热流体开采温度、回灌温度等确定地热开采量,开采量计算按照公式 (1)计算。1.163 X,t式中:Q年供热用流体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3h);W供热面积用热量,单位为千瓦(kW);t利用温差,流体开采温度与回灌温度之差(C)O地热供热系统设计开采量时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a)项目回灌量与开采量相同;b)
13、项目回灌量应不大于区域能够接受的最大回灌量;c)项目开采量不大于区域地热资源可开采量。6.3 地热开采和回灌设计6. 3.1地热开采后采用直接供热或梯级利用方式供热,宜采用热泵系统、储能等技术提高地热流体热 量利用率。6. 3.2地热开采只取热不耗水,地热尾水等量同层回灌,回灌地热流体应是未受污染的原水,温度宜 不低于256. 3.3回灌试验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a)回灌试验前应先进行抽水试验,回灌水源应采取过滤、隔氧等措施,防止堵塞。b)自然回灌时宜采用泵管回灌,泵管末端浸入水中深度宜大于5m,保证回灌密封进行。c)在具备条件时回灌水源应为地热原水或经过利用后未污染的地热原水(尾水),仅有单井
14、且未 有其他地热井提供地热原水水源时可采用市政供水临时作为回灌试验水源,但应先进行配伍 性试验,确定对地热水质不会产生影响时方可进行。d)自然回灌时,应确定最大自然回灌量;加压回灌时,应确定安全经济的压力值,一般不超过IMPa。 e)应进行三组以上的回灌试验,采用定流量法;自然回灌时,第一组回灌以其产能最大值的1/2 为宜,回灌流量宜以10-30)3h的梯度增量进行逐级回灌,每级水位稳定时间不应小于48h。 回灌试验最大回灌量不宜大于本井抽水试验时的最大出水量,最大自然回灌量确定时回灌水 位距离井口不应少于IOnb水位稳定时间不应小于72h0自然回灌试验时应对回灌流量、动态 压力(动水位)、流
15、体温度进行观测,同时要进行环境温度测量,加压回灌时记录压力值。f) 水位观测时间一般在试验开始后第1 min、2 min、3 min、4 min、6 min、8 min、10 min、 15 min、 20 min、 25 min、 30 min、 35 min、 40 min、 50 min、 60 min 80 min、 100 min、 120 min进行,以后每30min观测一次。地热流体温度、回灌流量、环境温度宜Ih观测一次, 观测时间应与水位观测时间一致。水位观测数据精确到0. OInl,流体温度观测数据精确到0. 1,DB 11/T XXXXXXXX 采用水表进行回灌流量计量读数精确到001i3加压回灌时,当压力达到系统设计值并且有上 涨趋势时,应立即停止实验。g)恢复水位观测频率与回灌时观测频率相同,直到水位稳定不小于24h停止。6. 3.4地热水样采集、化验与保存按照GB/T 11615和GB 50027的要求执行,地热储层含有其它气体 时,应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