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介绍.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71342 上传时间:2024-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汽大众介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汽大众介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汽大众介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汽大众介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汽大众介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上汽大众介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上汽大众介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上汽大众介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上汽大众介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上汽大众介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汽大众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汽大众介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上汽大众简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大众)于1991年2月6日成立,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等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一汽大众在吉林长春、四川成都和广东佛山建有三大基地,拥有轿车厂、轿车二厂、轿车三厂、轿车四厂、发动机传动器厂、成都发动机厂以及冲压中心等七大专业汽车及部件生产厂。上汽大众三十年历史详解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一个企业不得不提,那就是已成立30周年的上海大众.作为国内很早一批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纪元,轿车合资企业

2、随后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如今的上海大众已到了而立之年,从项目难产到摸着石头过河般的成长,再到2013年实现产量100O万辆的瞩目成就,其背后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一直被老一代汽车人津津乐道,那么在上海安亭这座面积不到90平方公里的小城镇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述的。 上海大众成立背景:邓小平亲自拍板批示上海大众故事的开端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欧美、日本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甚至接近饱和阶段,而国内的轿车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却仍然遥不可及.在那个年代,人们看到路边停着的轿车,总就会忍不住凑上去打量一番,有的还会像逮着明星般,和轿车来张合影。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

3、序幕。同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同意以中外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决策推动背后却显示了老一代汽车人的战略和眼光,毕竟在旧时代,除了自身技术水平落后外,人们固步自封的观念也是抑制中国轿车发展的另一大因素,轿车被认为是典型的资木主义生活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当时上海方面实施这个汽车的项目并不是纯粹地为了发展我国的轿车产业,最主要的初衷是希望引进轿车装配线,然后出口生产的轿车,赚取外汇恢复经济.说到与大众的结缘,事实上有点偶然。1978年,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前往德国并非直奔大众公司,而是拜访当时他们为数不多所知道的德国车企奔驰。当周子健到达德国

4、后,他发现大街上的奔驰车型并不多,而是满眼的甲壳虫或者高尔夫。周子健于是向人打听这家公司,随即立刻率领团队前往狼堡。在合作初步达成共识后,双方的合作和谈判可谓一波三折。1980年,大众以财务状况不景气为由(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要求退出项目,并且中止谈判。可当时无论是中央还是上海方面的政府领导都明确表示项目不能放,于是上海方面向大众建议把双方的项目规模缩小,产量从15万辆减少至2万辆,这样投资金额少了,风险也小,最终大众同意回到谈判桌上。双方接下来的谈判过程仍然充满荆棘0为了试探上海方面的诚意,大众突然提出先在中国组装一批CKD轿车.所谓的CKD轿车,即CompletelyKnockDOWn,意

5、为汽车以完全拆散的状态进入,之后再把汽车的全部零、部件组装成整车。当时在前方谈判的负责人仇克只好连夜向后方领导请示.为了彰显中方的诚意和决心,上海市领导同意了大众的提议,这也为双方的谈判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这里需要重点提一个起到关键性的人物,他就是1982年上任的大众公司董事长卡尔H哈恩。哈恩被称为闯入中国的战略家,其前瞻的眼光为项目的促成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当时大众内部并不看好上海项目,但哈恩认为中国已经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各方面的发展将不可阻挡,最终他力排众议,决定亲自负责项目的谈判。显然,他很明白即使大众不选择合作,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可能只是慢一些,但终究会发展起来。198

6、4年10月10B,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最初的期限定为25年,合同包括有关生产项目和至90年代初期合作第一步生产能力的具体约定.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据被誉为桑塔纳之父的蒋涛回忆,在6年过程中,光谈判就进行了60多次,其中和大众汽车就谈了29次.2合作初期过程中的若干故事 背后的故事之德国人的上海安亭初印象大众希望通过在上海建立一个生产据点,押宝中国市场的未来,以此对抗美国和日本的车企。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那么骨感,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之差让他们始料未及。对马丁波斯特来说,刚年满40岁的他拥有着美满的婚姻,同时有两个

7、可爱的女儿。总而言之,他有着一个男人想拥有的一切,可现在的他不得不背井离乡。事实上,这不仅是马丁波斯特一个人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即将来到这片土地的德国技术工程师的共同问题。他们也知道一无所有的安亭,饱含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背后的故事之博弈中产生的合资法在确定正式合作意向之后,双方很快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接下来的工作没有任何法律条款保障。于是德国人就开始问:“中国连个合资法都没有,以后怎么谈。上海方面随即将事情反映给中央,中央马上组织起草合资法。最初的合资法没有得到德国人的认可,上海代表团不得不把问题再次上报给中央,国务院同意把合资法再细化。在这期间,德国又提出了新的建议,即不用德国

8、法律也行,那是否可以考虑采用瑞士法律?可中方在详细了解后,发现瑞士合资法实际上就是德国合资法的翻版,便拒绝了德方要求。1982年,合资法的实施条例正式出台。更加规范、详细的条例让中方终于可以理直气壮跟德国人谈条件,条例的出台也保障了接下来的工作一切都能有法可依。虽然合资法的出台只是中德双方合作催生的产物,但其对后来中国企业与外国车企的合作均奠定法律基础,意义深远。 背后的故事之“情定U桑塔纳一直以来,坊间都有这么一个说法:德国人把一款在欧洲不畅销的车型扔给了上海。可事实并非如此,在谈判过程中,双方最先考虑的车型不是桑塔纳,而是高尔夫或更高端的奥迪100,尤其是后者。然而,它们最终选择了一款在当

9、时看来相对“冷门”的车型-桑塔纳。为什么说桑塔纳是冷门车型?当时的市场调研人员把桑塔纳送到一些企业单位,结果企业的人连试用都不愿意。在他们看来,丰田的皇冠、日产的公爵王才是首选.即使提到德国车,他们想到的首先是奔驰,而不是没有人知晓的大众公司.在与德国大众谈判引进车型时,中方提出了两条选车型的原则:一必须是中级轿车,而且是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二是这个车适用范围要宽,既可作公务用车、商务用车,还可用作出租车.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个关键人物-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正是饶斌说服了中国政府,中国人需要的不是大奔,而是一款经济、安全的汽车,并且更容易生产的汽车。当时的桑塔纳在欧洲确实不畅销,不过它

10、在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却是一款十分畅销的车型。在德国人眼里,桑塔纳集成了大众先进的科技配置且很耐用,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如今桑塔纳的成功,证明当初双方的决定完全正确.3桑塔纳诞生及国产化的困惑 第一批桑塔纳诞生,工人们深感差距前文我们己经提到为了试探上海方面的诚意,大众提出先在中国CKD组装一批轿车。不过,关于CKD组装桑塔纳,当时还有另一种说法,这是为了说服有关部门,让他们知道桑塔纳的可靠性和实用性。1983年初,中国首批CKD轿车组装在上海汽车厂装配车间拉开了序幕。当时是以全拆散的形式引入,一辆车大概有5200个部件。让人觉得难以想象的是,整个总装车间就只有7个工人,他们安装了10多米

11、长的手推导轨,就这样开始组装桑塔纳了。为了帮助中国工人尽快掌握造车的技术,大众特意从德国带来了一些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向中方人员介绍如何拼装桑塔纳,同时证明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让人惊叹的技巧。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组装成功,参与组装的工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外汽车工业的差距。而如今当年参加组装的老师傅在回想30年前的往事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创造历史,而只是当做了一次人生的普通经历。1985年,最早的一批桑塔纳正式生产,它虽然被称为中级轿车,但车身尺寸如今看来只能算是紧凑型车.它的长宽高分别为4546l690l427(mm),轴距达到2548mm。动力方面,它搭载了一款1.61.直列4缸8气门化油器汽

12、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87马力/520OrPm,最大扭矩为128牛米3000rpm,与之匹配的是4挡手动变速箱。当时的桑塔纳在配置方面比较简单,优异做工和用料以及宽敞的空间才是它的主要卖点。悬架方面,它采用前麦弗逊独立悬和后拖曳臂半独立悬架的组合,扎实的底盘调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据统计,1985年总共有1684辆桑塔纳被销售,尽管那时的轿车相对稀缺,不愁销路,可考虑到上海大众是新生品牌,这个成绩仍然显得相当了不起。这时大家开始考虑下一个重点问题:国产化率. 国产化率的迫切与骨感的现实进入80年代末期,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政策发展市场经济,汽车工业也被列为国产化的重点项目。从战略的角度看,国产化的

13、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为了平衡或减少外汇支出,其次是希望达到规模化生产,以此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汽车工业的转型.因此,桑塔纳如何实现国产化受到我国高层领导人的密切关注.对上海大众来说,轿车制造完全是零基础,尽管与德方有明确的努力目标,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都像是在探索。让双方倍感压力的是,中国政府希望在7年内将桑塔纳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如果89000台桑塔纳组装指标用完后还不能国产化,上海大众将面临关门打奸的可能J时任上海大众总经理王荣钧回忆时说,国家承担不起这么多外汇支出的压力。到了1986年,桑塔纳一年的销量就达到了8374辆,可在上海大众眼里,销量显然不是最重要的,加快国产

14、化,才是当务之急.按道理,有了政府的支持,桑塔纳的国产化应该没有问题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德国人对国产零部件的高标准让工人们头痛不已,上海方面甚至一度向政府反映德国标准不符合国情,建议降低标准.面对这样的建议,朱铭基当时没有表态,后来有一件事让他坚定了态度。有一回,他看到两张在试验台上拍摄的轮圈爆裂的照片,心想要是车辆出厂后,发生这样的问题怎么办?于是朱铭基当即拍板国产化不能“瓜菜代(低标准),国产化零部件必须坚持德国大众标准,要100%合格,降低0。1%都不要。在近乎苛刻的条件下,双方克服种种困难,通过主机厂和配套企业的齐心协力,经过三年多的奋斗,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快速上升1989年为31%,而

15、到了1990年就超过60%,这让双方都士气大振。到了1991年,桑塔纳的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以及变速箱三大总成都相继实现了国产化。首批桑塔纳旅行车推出市场 首批桑塔纳旅行轿车投放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桑塔纳已经逐渐成为一款家喻户晓的车型,后来人们都亲切地将早期的桑塔纳称为普桑”。1987年,在那个电视机都不是很普及的年代,一个时长2分钟,只有一句话的桑塔纳广告至今依然让人动容。“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词从此深入人心。尽管是合资车型,但桑塔纳在刚推出的时候,价格并不亲民,售价20多万人民币.即使在今天,这也算是不小的金额,更何况在90年代,可以想象当时能拿出20万元的

16、人是多么寥寥可数。在那时,桑塔纳更多被用于公商务,消费者大部分属于富有阶层,普通老百姓很难接触到。从1985年到1990年,桑塔纳需求量逐年加大,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在克服国产化的困难后,在1991年,桑塔纳一年的销量就达到了33857辆。1992年1月28日,上海大众第10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桑塔纳旅行车实际上就是当时德国的PassatB2Variant,除了车尾与普通版桑塔纳不同之外,其它与普通版桑塔纳基本保持了一致。动力方面,它同样搭载的一款1。81.发动机和4速手动变速箱。对上海大众来说,普通版桑塔纳才是主要的走量车型,而桑塔纳旅行车的意义只在于丰富产品阵营。可从实际销量来看,桑塔纳旅行车在推出之后反响并不错,1992年当年就卖出了6637辆。在国内一些地方,我们甚至还能看到最早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机械/制造 > 汽车作业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