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项目/工厂/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规范【项目/工厂/公司】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高【项目/工厂/公司】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有效、快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施工生产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预案。第二条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项目/工厂/公司】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类事件等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第三条应急预案体系根据
2、【项目/工厂/公司】总体风险分析及评估结果(见附件1),【项目/工厂/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1+X+N)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和应急处置卡构成。第四条响应分级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11级(重大)、In级(较大)、W级(一般)。对照突发事件分级,【项目/工厂/公司】应急响应分为三级,具体突发事件与应急响应分级标准在各专项预案中明确。第二章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应急组织体系【项目/工厂/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由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应急专家组等组成。应急组织体系
3、图见附件2。第六条应急管理领导小组【项目/工厂/公司】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工厂/公司】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项目/工厂/公司】其他班子领导担任,成员由各部门【含工区、场、站等】负责人组成。具体人员组成另行发文明确。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是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组织贯彻落实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全面领导应急管理工作,研究决策应急管理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第七条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应急管理综合协调,组织应急体系建设,组织编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分管
4、部门开展应急管理日常工作,指导、协调各组成机构开展应急管理体系、机制和能力建设工作。在跨界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负责综合协调内部资源、对外联络沟通等工作。第八条专项应急管理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项目/工厂/公司】成立专项应急指挥小组。专项应急指挥小组是处置具体突发事件的领导机构。专项应急指挥小组组长由【项目/工厂/公司】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含工区、场、站等】负责人组成。专项应急指挥小组负责对接上级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工作;执行【项目/工厂/公司】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开展专项应急管理活动;组织协调【项目/工厂/公司】专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指导各
5、部门【含工区、场、站等】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组织实施应急响应,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援、恢复重建及信息披露和舆情引导工作。第九条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专项应急指挥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专项应急管理分管部门,办公室主任由该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含工区、场、站等】负责人组成。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接上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落实专项应急指挥小组部署的各项任务;负责具体专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收集汇总工作,并及时向【项目/工厂/公司】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专项应急指挥小组汇报;负责组织【项目/工厂/公司】各部门【含工区、场、站等】开展专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负责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汇报相关信息;协
6、助对外披露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和引导舆情;负责或参与事故事件调查处理及人员的转移、安置和善后处置工作;按照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决策,具体实施专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第十条应急专家组根据实际需要组建应急专家组,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救援决策提供建议。第三章应急响应第十一条应急响应流程【项目/工厂/公司】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应对、快速反应、协调联动”原则,开展应急响应。应急响应流程见附件3。第十二条信息报告(一)信息接报1.预警信息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应通过以下途径,获取预警信息:(1)通过政府新闻媒体公开发布的预警信息。(2)上级单位或地方政府部门告知的预报信息。(3)通过信息化等技术手段监测到的舆情
7、、预警信息。(4)经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2 .突发事件信息突发事件发生后,【项目/工厂/公司】现场人员应当按规定及时将有关情况向【项目/工厂/公司】负责人报告。【项目/工厂/公司】负责人接到报告后,按照事故报告相关要求向上级单位及当地政府部门报告。信息报告时应采用有效方式传递信息,一般先电话报告,再以书面形式报告,书面报告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项目/工厂/公司】设立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0000-00000001O事故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简要经过、损失、人员伤亡情况、事件初步原因、已采取的应对措施。报告人的单位、姓名、职
8、务和联系电话。(二)信息的处置和研判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接到预警信息、突发事件信息后,及时组织分析评估,研判发生的可能性、强度和影响范围以及可能发生的次生衍生突发事件,提出信息处置建议,及时向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报告。有关信息同时抄送应急管理办公室。达到响应启动条件(在各专项预案中明确)时,专项应急指挥小组作出响应启动决策。若未达到响应启动的条件,专项应急指挥小组作出预警启动决策。第十三条预警(一)预警启动1.预警级别划分按照突发事件紧急程度、发展势态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预警划分为三级,由高到低为I级、11级、In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标示。根据事态变化和采取措施的效果
9、,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3 .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由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通过即时通讯APP工作群等有效渠道发布,并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预警级别。预警信息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名称、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期起始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发布单位和时间等内容。(二)响应准备预警信息发布后,【项目/工厂/公司】要及时组织做好资源调配、信息发布和防范控制措施等响应准备工作。1.开展应急值班,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做好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和事态跟踪工作;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上级单位的沟通,及时报告事件信息。4 .应急救援队伍、相关部门及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
10、置工作的准备。5 .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装备,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投入使用。6 .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设施的巡视检查。7 .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物资。8 .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事故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易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9 .做好其他启动应急响应准备工作。(三)预警解除。根据已预警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有关情况证明突发事件不可能发生或危险已经解除,按照“谁启动,谁终止”的原则,由启动预警的应急管理机构解除预警。第十四条响应启动根据突发事件信息研判情况,分别启动相应级别响应,具体响应后的工作程序在专项预案中
11、分别进行明确。当下级应急响应无法满足应急处置要求时,可视情况提级响应。(一)一级、二级响应符合一级、二级响应条件时,【项目/工厂/公司】立即召开应急会议,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集内部资源,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工作,防止事故扩大,必要时寻求外部支援;在上级单位及地方政府现场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实施应急处置工作。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办公室进入24小时应急值守状态,持续收集汇总事件信息,按照有关规定动态向上级单位和主管部门报送信息。(二)三级响应符合三级响应条件时,【项目/工厂/公司】立即召开应急会议,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集内部资源,组织开展现场处置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动态向上级单位和主管部门报送信息。第十五条
12、应急处置(一)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1.现场隔离警戒。隔离事故现场,建立警戒区。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在通往事发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2 .人员疏散。按照疏散程序(包括指挥机构、疏散组织、疏散范围、疏散方式、疏散路线、疏散人员生活保障等),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时,应选择安全的撤离路线,避免穿越危险区域。3 .人员搜救。应急救援队伍在现场应急指挥部或专项应急指挥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现场控制工作,组织救援受害人员。4 .医疗救治。组织医疗救护人员携带相关药品、医疗器材到达事发现场,开展救护工作,
13、确保现场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现场不具备条件的,经先期处置后立即送往附近医疗机构。5 .工程抢险。迅速控制险情和风险源,防止事件扩大,针对险情特点组织进行设备抢修、设施加固、抢险救援等工作。根据事发现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应急救援方案,防止次生、衍生事故发生。6 .应急人员防护措施。应根据突发事件特点和差别,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根据事件的特点、引发物质的不同以及应急人员的职责,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应急救援指战员、医务人员和其他不进入污染区域的应急人员一般配备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护服、防毒手套、防毒靴等。7 .资源协调。调集相关应急资源,包括应急救援、交通运输、应急通讯、后
14、勤保障所需的各类物资、装备、机械等,各类资源均由专业人员运输和现场管理,并根据现场指挥部或专项应急指挥小组统一要求进行现场调配使用。8 .现场监测。根据事故特点,对事发现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观察、分析或监测,对事故波及的重要设备、重要设施以及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评估事故影响范围和变化趋势,为应急处置收集信息。9 .环境保护。应根据突发事件特点和引发物质的不同,避免泄漏现象发生,在专家的指导下,做好防止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防治措施。10 .其他控制事态发展的措施。(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1 .对病人、疑似病人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
15、者进行临时管控,并及时上报政府疾控部门。2 .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施人员健康状况动态监测,配合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预防性用药、群体防护、应急接种等措施。3 .对出现特定病例的重点场所、区域开展环境监测和消毒。4 .停工、停业,限制或者停止使用有关公共场所,限制或者停止人群聚集活动。5 .严格落实人员进出管理。6 .为降低或者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害,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第十六条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协助上级单位收集、整理相关信息,由上级单位组织发布。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应当遵循依法、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第十七条应急支援建立应急联动
16、机制,在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程序时,应与有关机构、周边有关单位签订应急联动互助合作协议,最大限度发挥应急救援联动效应。当突发事件自身处置发生困难时,应联系相关单位开展互救,必要时请求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启动社会应急机制,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社会应急救援与处置工作。积极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根据当地政府部门要求,参与社会应急救援,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人力、物资和技术装备支持。第十八条响应终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相关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消除后,由批准预案启动的应急管理机构提出结束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报告。按照“谁启动,谁终止”的原则,解除应急状态命令,转入常态管理。第四章后期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