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及其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及其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及其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有人称: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如同我们建设的高铁,功利、浮躁、好大喜功,将人的灵魂远远抛在了后面。中国的教育其实也不例外,学校德育更是让人警醒。社会整体性变革,需要培养和塑造出时代所要求的具有新的素质,新的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教育不仅关系到数亿下一代人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还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后代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让每个来到世上的人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宗旨和最重要的功能。然而,学校德育中存在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主题随意、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德育的困境与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国内外德育界对新形势
2、下的德育理念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及时学习这些有益的德育理论,运用先进的德育理念改进我们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这便是我们设立课题”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及其实践研究”的原因。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使德育实践活动的“灵魂内核”更加充实。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人的行动受其思想的支配,因此思想是人的灵魂,而正确的理论则是思想的核心,即人的“灵魂内核”。尤其在德育改革的实践中,只有使“灵魂内核”不断充实,即新的德育基础理论更加丰富完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多学科整合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从历史、哲学、
3、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教育学以及宗教等全方位审视道德教育,这会使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我们不可能对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到,但是对几个主要方面是绝不违避的。我们认为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道德文化,道德认知与情感等都是应该掌握的道德理论。例如道德哲学主要考虑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问题。它一方面利用哲学的方法,发挥哲学的批判功能解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对各种德育计划、理想和实施计划进行理智的批判性检验,从而提出可供参考的模式和建议;另一方面则通过对道德,德育领域基本概念的澄清以及对道德,德育性质的广泛讨论,对德育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道德心理学则关心道德主体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如何根据道德哲学确定道德标准
4、进行思维和行动,从而决定德育方法等等。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道德基础理论并付诸实践,德育实践的灵魂内核才会充实。本课题研究为初中德育生活化开创了一条康庄大道。青少年学生跟我们成年人一道共同面对着一个复杂多变、信息量大、传递快的社会。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各类社会现象时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育人不再是传统的灌输,互动,交流成为德育方式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设计理念指导下的专题德育活动将大放异彩。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这成为德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要解决的问题一清二楚,德育的过程就是师生的生命活动,德育的效果即是师生生活中的意识、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变化。从此德育困境得到
5、缓解。本课题研究可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在德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的、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的人。德育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自我的过程,是学生追求自身发展、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活动。这一活动,学生当然是主体,学校教师只是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决不能替代,更不能抑制学生的主题活动。在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及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运用建构主义心理学原理,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来帮助学生对活动目标的意义建构,有效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题研究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同时,可以大力推动教师素质发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努力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和实效。当
6、然,我们更期待着学校德育水平的成功提高来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我校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初中有效实施全员德育机制的研究圆满结题。为学校德育工作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成就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成为常州市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农村优质学校,课题研究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次我们将继续发挥德育的成功效应,促进学校的深层次高水平发展。二、概念界定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一)、概念界定专题德育活动专题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就德育的某个具体目标或某项具体德育内容,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
7、、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而专门开展的德育活动。专题德育活动的特征就在于“专”,在这里的“专”有两种类型:-是专门的德育目标;二是专门的德育内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分类如下:(1)思想教育目标。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目标。(2)政治教育目标。主要包括对民族、阶级、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关系等方面的立场、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3)法纪教育目标是。主要包括民主与法制教育目标和自觉纪律教育目标。(4)道德教育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目标。(二)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
8、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要素。(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之,通
9、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这里如果没有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将发生困难。(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O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
10、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由此可见,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l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CrnCt上的信息等)来表达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11、而非“教”)o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o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
12、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处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2、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而且还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的暗示、移情、角色学、心理场等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1)暗示诱导原理。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诱导的作用。情境教育正是利用暗示诱导,通过周围环境与儿童心理共鸣的过程,迅速推进教育活动的过程。(2)情感驱动原理。情境教育
13、利用移情作用,使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逐步加深情感体验,在情感的驱动下便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随着情境的延续,情感的弥散渗透,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内化,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3)角色转换原理。在优化的情境的作用下,角色转换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一担当角色一理解角色一表现角色一自己与角色同一,产生顿悟”。通过角色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也就主动参与教育过程,最生动地经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获得对角色的深刻领悟。(4)心理场整合原理。情境教育利用心理场,形成推进教育活动的下诱发力,在顿悟中改变认知结构乃至心理结构。根据心理场理论,学生生活的
14、空间,无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任何一个人不可能超越这个空间。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都是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这样的情境与活动其间的学生是处于相互依存的变量状态,是网络式地联动着、推进着。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这种心理都要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很自然地形式一种向着教育者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这便是正诱发力。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点。(1)认识的本质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应把握三方面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
15、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认识的辩证运动。包括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按照认识的辩证本性,辩证地思考。如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逻辑和历史的一致;坚持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到具体等)。(3)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4)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三)、研究思路1、积极借鉴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初中专题德育活动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中,过程模式是一种与教学实践最贴近
16、,概括性水平最低的模式,它以经验性知识及其他相关理论与模式为基础,通过直观易懂方式,具体描述如何解决一个特定问题。美国丽塔.里奇教授归纳出了系统设计六要素:确定学习者需要;确定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建立评估程序;设计、选择传递途径;试用教学系统;安置并维持系统。六要素与相应教学任务要素对应的教学事件确定学习者需要需要评估、问题界定、能力或训练要求确定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形成笼统的目标,并以可观察的行为动词详细界定子目标分,分析所需的技能或学习类型的目标与子目标,为促进学习对目标与子目标进行排序建立评估程序形成与目标、子目标匹配的前测与后测设计、选择传递途径根据学科与学习者需要形成教学策略,为实施教学策略选择合适媒体。在教学策略基础上开发课件,考虑其它可行的教学方法试行教学系统在学习者中试用所设计的课件诊断学习及课件失败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课件作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