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教育部在2016年9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将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7年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于2020年进行了修订。就藏区而言,新教材已于2022级学生开始实施并使用,新课程、新高考将于2024级新生开始正式实施,2027年藏区将全面进入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在内地各省市已经实施多年,并积累了大量新课改的实施路径和教改经验,面对即将到来的藏区新课程改革,藏区广大教师要主动应对、加强学习、积极谋划,深刻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本轮课改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转变过去唯分数、唯升学、唯
2、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故障顽疾,树立正确的教育人才观。当下,每个学科都凝练了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凝练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抽象概念,这需要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去实施,从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精髓就在于其真实性,故当下的课堂教学特别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现实世界中去,要转变教学观念,从教专家结论转向教专家思维,变“宽而浅”的学习为“少而深”的学习,实现
3、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度学习。上一轮新课程改革,我们经常提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本轮新课程改革框架下,即使用教材教也是不能完全表达核心素养要求的,很多时候需要跳出教材.,挖掘校外资源为核心素养的达成服务。惰性知识是死知识。化学学科将惰性定义为:有些物质不易跟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化合的性质。在百度词条里称惰性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就学生学习知识而言,那些被教师单向灌进脑子里的知识,因为是被动接受,在遇到真实情境时是无法激活的,故被称为惰性知识,是死知识,所以广大教师不要死教书、教死书。浮于表面的课堂教学必然会造成课堂学习的浅表化,师生只有在真实情境中,
4、在尊重、倾听、理解的氛围里,才能产生共振、共鸣,利于实现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刘徽在大概念教学一书中指出,惰性知识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惰性知识很难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迁移;二是惰性知识很难在学科与学科之间迁移;三是惰性知识很难在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之间迁移。比如藏区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是生活中的地理,是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藏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但是当问到学生藏袍的形成原因、拉萨民居和林芝民居的成因时,学生是回答不上来的,不能联系地形、天气与气候等相关地理原地去思考问题,这说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很难用学校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当下,全
5、世界几乎都在强调为素养而教,事实上,素养就是指能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乔纳森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不能局限在课本里和学校里,要指向现实世界的问题。旧高考时代的高考题强调的是解答问题,但新高考的今天,试题越来越强调解决问题,故今天的高考题是“能力立意,素养导向”,如何体现素养导向?就是要在高考试题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去那种机械刷题、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是应对不了今天的高考试题的。当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向提升学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时候,就进入了实践的、体验的素养导向了。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利于培育学生的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很多工作已经被智能
6、机器人替代,从餐厅到商场再到工厂随处可见智能机器人的身影,它们不知疲倦,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意味着常规认知工作和常规手工劳动的市场必将逐渐被替代,那些没有“创造”和“合作”能力的人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也可以回答当下社会越来越卷的问题,因为如果不卷起来,很可能被机器人边缘化。故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要改革,教学理念要更新,素养导向的课堂,要从教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以创新为特征的专家思维。若要实现教专家思维,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教学是必由之路,就如佐藤学先生认为的那样,要让学习在课堂上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讨论中增强学科知识的体验感,教师要创设合作的、探究的、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度学习与真实性密
7、切相关,深度学习和真实性学习的内涵是相通的,都指向解决真实问题,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深度学习在欧美国家早有大量实践,在美国甚至已经形成深度学习教育联盟,关于深度学习的内涵,国内外有很多释义,富兰和兰沃希强调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和运用知识,刘月霞和郭华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强调:把握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情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的学习者。可见,国内外专家对深度学习的定义虽有表述上的不同,但其核心内涵都指向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故此,能否实现知识的迁移是深度学习能否实现的关键。刘徽教授指出,深度学
8、习就是要以理解促成高通路迁移。所谓高通路迁移就是新任务与原任务不相似时产生的迁移,反之称为低通路迁移。我们的课堂如果仅满足于教死书、教表面知识,学生就会停留在浅层学习层次上,就不可能将课堂所学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也无法自如应对新高考试题。低通路迁移简单说就是只能由具体到具体,而高通路迁移能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二者的思维路径完全不同。比如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未实现深度学习的学生)在考场上,遇到的每一道题几乎都会在命题人设计的陷阱中“搁浅”,因为此类考生在大脑中未真正理解学科本质,处处是漏洞,缺少对学科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而成绩优异的考生则总会自如地避开试题的“险滩、急流”,因为该类考生真正理解了学科本质,掌握了学科知识和原理,并能够用专家思维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抽象概念,我们要深度思考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不唯书、要唯标,教思维、启智慧,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深度学习,实现课堂学习的高通路迁移,培育学生专家思维,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