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山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佛山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粤办函(2023)231号)、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高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佛发(2023)1号)精神,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施优质教育资源进村下乡行动,服务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
2、质量发展工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主要目标到2025年,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力争至少两个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教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教育公平普惠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区域差距缩小,市域教育结对协作机制更加完善,区域之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差距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延伸,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校际差距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区域覆盖面不断扩大,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全面改善。群体差距缩小,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学生资助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特殊群体学生教育需求得到更好
3、满足,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更加健全。到2027年,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有效,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公平更充分更可及。普惠健康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更加有力,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充分,优质多样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更加提升,公平融合的特殊教育更加高水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力支撑产业发展,高质量产教融合发展体系全面构建,信息化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新台阶,优秀师资市域布局均衡发展形成新格局,力争实现全市五区达到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督导评估标准,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二、主要任务(一)持续扩大基础教育公办优
4、质学位供给。1.扩大优质公办学位供给。实施新一轮新改扩建工程,理顺“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体制,实行政府购买学位,推进公办学校扩容提质,多措并举增加基础教育公办优质学位供给。“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公办优质学位约47万个,其中通过实施新改扩建工程,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约27.9万个,通过“民转公”和政府购买学位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约19万个,实现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总体平衡,全面消除普通中小学校大班额、大校额。2 .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按照常住人口每千人配置幼儿园不少于40座、小学不少于80座、初中不少于40座、高中阶段不少于40座学位标准,市、区联动编制“1+
5、5”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明确教育设施规划具体位置、建设规模、用地面积和范围。加强乡镇公办寄宿制学校建设,支持生源不足或不具备独立开办公办幼儿园条件的地区通过设立公办幼儿园分园、设置农村小学附设幼儿班等形式规范办园。(二)全面改善相对薄弱学校办学条件。3 .加强老旧学校升级改造。对照中小学幼儿园配置标准和办学标准,全面改善老旧公办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强化安全防范和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条件,完善校园功能,配足配齐功能场室和教学仪器设备,进一步巩固中小学校“厕所革命”成果。加快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明确学生宿舍生活条件标准,确保各级各类寄宿制学校宿舍条件基本均等。鼓励支持乡镇小学加强午餐供应、强化公
6、共交通和校车运行保障。(三)提升各级教育协调发展水平。4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健康发展。各区积极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Ie)0%以上,巩固提升“5080”攻坚成果,到2025年实现“5085”目标任务。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及以上的行政村至少举办1所集体办幼儿园;尚无集体办幼儿园的村,集体资产用于举办幼儿园的引导优先发展集体办幼儿园;已将集体资产出租给社会力量举办为民办幼儿园的,出租合同期满后,回收转制为集体办幼儿园。积极实施“村园镇(街道)办”“村镇(街道)合办”,各镇(街道)以公办中心幼儿园为总园、辖区村集体办幼儿园作为分园,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幼
7、儿园的带动作用,以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为依托,建设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实现管理、教研、培训和服务“四位一体”,辐射带动镇域内其他各类幼儿园协同发展。5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深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市级统筹力度,扶弱、扶新、扶小,做大做强公办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完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巩固公办小学学生午休“平躺睡”成果,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教室空调全覆盖。通过高起点举办新建学校、改造帮扶基础相对较好的学校等方式,加快办好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6 .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加强普通高中规
8、划布局、学位建设、队伍建设、评价改革市级统筹力度。探索普通高中“区建市管”“市区共建”模式,支持各区新建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以合作办学、托管、办分校区等形式办成市属学校,逐步扩大市属普通高中资源。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高质量发展“双高”行动,促进普通高中分类发展,重视每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每所学校办学实际,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可自主申报、自主选择特色建设类别,将特色发展覆盖全体学生,不断缩小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差距,塑造高中教育公平发展新生态。7 .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普惠发展。拓展学段服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保持98%
9、以上,持证残疾儿童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机会明显增加。健全市、区、校三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体系,实现各级教育资源中心镇(街道)全覆盖,加强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双向融合,创建一批省、市级随班就读示范学校(园)。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8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优化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专业结构,支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工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聚焦佛山“2+2+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服务装备制造、泛家居、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等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成若干个
10、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中职示范专业点,加快高水平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9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打造金牌技术经理人团队对接产业促成高质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完善市场导向、省市联动、校企合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机制,增强中心自我造血能力,提升中心运行效能,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发展的示范标杆。(四)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水平。10 .推进市域教育结对协作。统筹推进市域教育结对协作,建立市教育局与禅城、高明、三水区人民政府共同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协作机制,建立南海区结对三水区、顺德区结对高明区教育紧密协作机制。大力实施市域优质课程教学、
11、教师发展、教科研、信息技术资源等共建共享。I1.全面推进师资均衡。加强优秀校长教师与相对薄弱中小学校长教师间的双向流动,每年市级统筹选派不少于100名优秀校长教师进行指导交流和跟岗交流。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地区学校、相对薄弱学校流动,探索推进区域内或教育集团内教师跨校走教制。加强名师资源“扶弱扶小扶新”,推进“名师面对面空中课堂”行动,加强名师工作室吸纳相对薄弱学校成员结对机制建设,以师徒结对、任务驱动、构建学习共同体方式促进相对薄弱学校教师和新教师发展。12 .推进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优化集团化办学布局,完善教育集团基本治理模式,鼓励紧密型教育集团发展。
12、支持以市属学校幼儿园为核心校组建市域教育集团,扩大市属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各区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城市+乡村”等形式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推动集团内核心校与成员校在办学理念、内部治理、育人模式、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设施等方面双向共建共享共融,优势互补。支持各区引进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优质品牌学校,与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合作组建教育集团,培育新优质学校。积极培育省市级优质教育集团,推动集团特色化、品牌化,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和水平。13 .推进教育装备水平优质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学校和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时,同步配置实验室、功能场室和图书馆,配齐配足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缩小
13、义务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的优质均衡差异系数。加大中小学校园文化和创新实验装备建设,促进教育装备从传统实验室建设扩展到特色实验教学空间建设,中小学根据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建设特色实验教学空间。加快学校图书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装备体系,全面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装备建设和应用水平差距。14 .突出数字化教育赋能。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学习、管理中广泛应用,加速校园数字化转型步伐,打造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广泛开展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泛在学习,100%教室实现多媒体化。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打造“名师面对面”空中课堂,建设“名师导学”优秀
14、微课共享资源库,让“全市名师一键到家、优教资源触手可及”。15 .发挥乡村教育浸润作用。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和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课内认知学习和课外体验衔接融通。将乡情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鼓励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到乡村开展研学、劳动实践等,加强学生对乡土乡情的了解和认识。用好乡土资源,基于城乡劳动教育资源差异,鼓励开展城乡学校劳动教育结对共建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五)扎实推进强师建设新局面。16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创新。优化编制使用管理机制,加大教职工编制区内统筹调配力度,根据
15、学位需求变化情况,动态调整教职工编制,重点保障义务教育教职工编制增长需求,逐步加大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编制保障力度,持续改善心理健康教师等紧缺学科教师短缺状况。持续加大区内教师交流的力度,统筹解决好校内、镇(街道)之间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问题。健全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加强教师岗位职责考核,对不适宜任教或不合格教师按规定及时调离教学岗位,被调整人员需通过培训并考核合格方可重新上岗。17 .选优配强发展好校(园)长。构建校(园)长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加强青年校(园)长、新任校(园)长、薄弱校校(园)长培养培训,每名校长每5年应接受不少于450学时的培训,平均每周应听课
16、评课不少于2课时,每学期不少于40课时。实行校长城乡定期交流轮岗机制。18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打造“十百千万”大城名师,加强市、区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内涵建设,推动教研基地、校本研修示范校、“三名”工作室协同发展,构建“1+5+N”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有针对性加大对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岗位的培养和认定力度,并重点向相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倾斜,尽快提升骨干教师总量。持续健全市、区、镇(街道)、校四级教研体系,开展跨区域学校教研共同体建设,推动市、区教研员挂镇蹲点和共同体内部多维度交流活动。19 .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联动机制,确保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保障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待遇。各区参照公办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结合实际统筹制定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水平,民办幼儿园参照确定相应教师的工资收入。完善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