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人的问题”困境的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人的问题”困境的解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人的问题”困境的解答摘要:“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的核心问题域也是“人的问题”,他不仅关注“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的问题”。现代性中“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着重表现为人的异化境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证“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三者的逻辑联系,对“人的问题”的困境给予解答。他首先把异化劳动同私有制联系起来,分析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而强调要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必须消灭异化劳动、废除私有财产,而其解决之道正是促进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关键词:人的问题;异化劳
2、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的问题”。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阈下对现代性中“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批判了现代性让人陷入困境,揭露了阈民经济学的阶级本性,利用异化概念与劳动的结合来分析工人异化的过程,揭示其所遭遇的现实的苦难根源和解救之道。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考察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他主要关注的是他所处的时代一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通过对这个“私有制发展的最高阶段”时代中生产活动历史过程的解构,充分理解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进而指出共产主义是扬弃现代性、实现人的
3、本质复归的途径。一、“人的问题”的出现:“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尽管“异化”作为核心词出现在手稿中,但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就使用了“异化”概念。马克思对异化的认识大体经历了由自然的异化到政治的异化再到经济的异化这一过程。早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在讨论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就提到,“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被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在它的现实性中作为这种异化表现出来的”1;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阐述政治国家、政治制度时强调“政治国家的彼岸存在无非就是要确定它们这些特殊领域的异化”2;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谈到了人的本质异化问题,指出“人只有使自己的产品和自己的活
4、动处于异己本质的支配之下,使其具有异己本质一一金钱一一的作用,才能实际进行活动,才能实际生产出物品”3。从手稿开始,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分析聚焦于政治经济学范畴,主要以劳动异化为焦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成熟发展离不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扬弃。在手稿中,马克思重点考察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他不仅对二者进行了区分,还在将二者“综合”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形成了自己的“劳动异化”思想。黑格尔首先明确使用异化概念并将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用异化来描述“绝对精神”或自我意识的外化,认为作为客体的现实世界只是绝对精神外化的表现。在黑格尔看来,异化概念仅是一个纯粹的思辨范畴,不存
5、在主客体的对抗性质,他将劳动与异化结合进而揭示了人的自我生产过程,并将异化看成是自我意识证实自己本质力量、完成自我复归的一个必然环节4,指出异化是必需的、积极的、永恒的,主体只有不断异化自身才能实现自身。而对马克思来说,异化只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的积极意义也只是就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而言的。也就是说,它只是用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历史的暂时性概念,从整个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来看是必然要被消除的。马克思在手稿中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考察,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存在的问题,辩证超越了黑格尔把“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这一思想,以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为尺度,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
6、动异化问题,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并把黑格尔对劳动的异化(实质是自我意识的异化)改造成了真正的经济学或实证意义上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则指涉“现实的人”的异化,认为异化是一个双重对象化的过程,即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的同时也沦为自己本质对象化的对象,具有强烈的主客体对立性质。费尔巴哈还以此进一步分析了宗教异化的实质,认为:“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5可见,费尔巴哈对异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用异化来批判宗教神学,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异化而成的,是人和自身本质相分离的产物,并用这种分离来界定宗教异化。而马克
7、思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劳动的异化出发,不止于思维领域对异化的认知分析,更是以现实世界的改造为己任,从而找到了消除异化回归人的本质的现实路径,即消灭私有制是废除一切现实异化的真正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探寻到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财产)。但是,究竟是私有财产导致了异化劳动,还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是先有私有财产再有异化劳动,还是先有异化劳动再有私有财产?对两者关系的论证是明晰“人的问题”出现的重要基础。要真正理解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问题,确证马克思对其论证是否是循环论证,需要真正理解对象化、外化和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笔记本I中,马克思详细考察了劳动的对象化、
8、外化和异化。关于对象化,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纯粹的活动”这一抽象解释,使其更具能动的现实的实践意义。他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647这直接点明了对象化的概念,同时也阐述了对象化与异化、外化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对象化代表符合对象意识的理想性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占有;外化是外在于主体的表现形式,是人的本质物化的体现;而异化是对象化的特殊表现,是“消极的对象化”,是人对自己本质的丧失,呈现的是主
9、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是客体奴役、压制主体的存在状态。王贵贤、田毅松在阐述三者关系时认为“对象化是主体本质力量的物化,外化是指主体的本质力量物化后又复归到主体中来的过程。而异化则是指从主体产生出来的客体并不会复归到主体,相反,它还会成为一种与主体相对立的力量”7。隽鸿飞借助“私有财产的本质”阐明“对象化是人的本质一一对象性实践活动的结果,劳动产品就是对象化的劳动,是劳动者与其产品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外化是劳动者与其财产的外在的、偶然的联系。当外化的私有财产成为控制和奴役人的手段时则导致异化的私有财产的产生。外化是以对象化为基础的,对象化虽然不会必然导致外化、异化,但却是外化和异化得以产生的前
10、提”8o显然,人的劳动的外化和对象化,不一定就是异化。但如果外化的结果一一对象化的对象一一不再属于劳动者本人为劳动者支配,而是作为外在力量支配和压迫劳动者,那么外化和对象化就变成了异化。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是在私有制下发生异化的,对象化劳动本义体现的是劳动的肯定方面,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特性,是一切劳动活动(对象活动)的结果;而异化劳动则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异己的、敌对的劳动产品和生产活动,从而造成了劳动者与自己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换言之,对象化是人的自我实现,这时对象是属人的、为人所支配的。异化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这时的对象是人的对立面,成为支配人的力量。在手稿中,马
11、克思把私有财产的根源又归结为外化劳动。“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657马克思又从工资和私有财产的统一性得出“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658。由外化和异化的区别可知,劳动外化的对象一一劳动产品在没有私有财产阻断的情况下可以回归到劳动者自身,而在异化劳动的产生中,却是由于私有财产的出现,阻断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从而使劳动外化的对象一一劳动产品不可能回归到劳动者,甚至成为支配统治劳动者的外在力量。因此,可以说异化劳动正是由私有财产的出现与发展而导致的,没有私有财产存在,就不可能出现劳动的异化。
12、那么,是否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陷入了“循环论证”呢?私有财产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的区分。私有财产的根本原因在于一般的外化劳动,劳动的外化可异化亦可非异化9。非异化则导致一般的劳动者私有财产,这种私有财产进一步发展导致异化劳动的出现,最终异化劳动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得以确立10o而在后一阶段,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私有财产之间没有明确的单向的因果逻辑关系,毋宁说是一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11O因此,马克思并没有陷入“循环论证”。在这一问题上,不能仅仅从逻辑上分析,还要引入历史维度,通过马克思对地租的考察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统治
13、一般是从土地占有开始的;土地占有是私有财产的基础。”641土地占有始于封建社会,因而私有财产出现于封建社会,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时间上看,私有财产似乎是先于异化劳动出现的。但封建社会的私有财产与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是有区别的,在封建的土地占有制下,土地作为某种异己力量统治人们,存在着异化,但并不是劳动形式上的异化,因为农奴只是土地的附属物归属于领主(土地所有者),自身并没有独立性,同时地产的统治也并未直接表现为资本的统治。异化劳动只能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的本性,因而并不能以此论证私有财产的先在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马克思所讨论的不是一般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而是资产阶级所特
14、有的那种最高形式的私有财产的起源和确立问题12o因此,正是工人的异化劳动催生了非劳动者即资本家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占有和支配关系,而这种占有和支配关系呈现的正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故忽视异化劳动,必然难以理解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异化,最终对私有财产的认识只能流于表面。此外,还可以从马克思晚期的文本中进行验证,马克思在谈论劳动价值论时,把劳动看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认为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一切,而这一切本应由工人来占有,可结果往往并非如此。这是从劳动的异化开始的,结果是私有财产的确立。私有财产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劳动的异化才是本质性问题。无论从哪个层面讲,马克思所要确认的,都是异化劳动之于私有财
15、产的“优先性”。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异化劳动导致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确立,从而引起现代性的“人的问题”。二、“人的问题”产生的根源:“私有财产”通过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关系的辨析,可知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又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异化的发展,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的异化。因此,私有财产导致的“人的问题”表现为人的异化。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二者关系的揭示,向我们说明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进而解蔽了被私有财产关系所掩盖的人与人的关系。从笔记本11和笔记本In的对比中可以发现,马克思逐渐跳出经济学语境,运用哲学的批判话语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中剖析私有财产。从封建社会的有产和无
16、产的抽象对立转换到新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中,以商品、货币、资本等为代表的动产即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取代了以土地等为代表的不动产的自然财富,农耕生产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差别在资本的驱动下日益凸显,奴隶转化为工人,地主转化为工厂主和资本家,阶级主体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地产的资本化,封建社会的“没有无领主的土地”被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没有主人”所代替,人完全为物所统治。正如马克思所说:“地产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形式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形式一样。一一我们看到,只有这时私有财产才能完成它对人的统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674资本的统治在覆盖地产的同时将劳动者作为商品纳入其私有财产体系之中。资本这一“物”占有了人(工人和资本家)的主体性因而对“人”拥有绝对的支配权,这一实质在于异化劳动对人的统治、资本对无产阶级的统治,由此马克思展开了现代性批判,他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历史性分析洞见了产生这种世界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