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56245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4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重难点1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2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教学准备1 .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2 .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

2、.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几件事情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板块一由“志”入课,畅聊志向1 .书写、解释“志”字。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板书:立志)2 .聊志向,引入新课。(1)请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立下的志向。(2)书写课文题目,指导“崛”字的字形和意义,理解题目的意思。“崛”是山字旁,字义多跟山有关。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

3、呢?(兴盛、繁荣、富强)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把“中华,”之,“崛起”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课件出示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3)请学生大声地齐读题目。(4)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5)引入课文: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周恩来为什么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从“志”字的文化渊源谈起,为本课奠定了深沉厚重的感情基调,使开讲不落入俗套。同时,请学生畅聊自己的志向,轻松入课,并且与本课最后一环节的写作呼应,让学习作用于生活实际,既有天空之高远,又兼土地之厚实。板块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1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带有生字的词语。2

4、.出示生字,请学生观察,自主识记,提示:可以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可以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识记。课件出示崛范魏晰效淮惑惩斥3 .学生当小老师,分享识字方法,老师相机指导、梳理。(1)利用形近字来记住字音,区分字义。掘崛校效难、准淮(2)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委+鬼=魏日+析=晰或+心=惑征+心=惩(3)组词识记。请学生给“范”字组词,理解意思。(4)在语境中识字并理解意思。请学生找找“斥”字出现在课文的哪句话中,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用换词法来理解“训斥”的意思。4 .开火车读词语。5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请学生按结构分类,观察字的左右、上下所

5、占比例。课件出示肃晰振胸怀赞效凡顾训斥6 .重点指导以下汉字的书写。(1)独体字作部件后字形的变化。“赞”上半部的第一个“先”变竖弯钩为竖提,“效”左半部的“交”变捺为点,“疑”中“矢”变捺为点,“惑”下边的“心”的最后一点写在斜钩的下面。(2)请学生观察“肃”的笔顺一一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提醒学生下半部分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并请学生把这个字练写一遍。7 .请学生练习书写,其中,“训斥”可连词书写。【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识记、当小老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在适宜的时候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地识字。对于难写字,首先教师示范,其次学生观

6、察,最后总结、练习,教学扎实、有效,大大降低了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板块三练习归纳,说清内容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1)出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划分内容。课件出示划分几件事的方法:借助过渡段;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2)学生交流,根据事件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2 .学生尝试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同时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完成表格。课件出示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第一件事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

7、(问)周恩来(回答)第二件事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第三件事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妇女(受欺负)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周恩来(看见、体会)3.学生对照表格,尝试将三件事的内容分别说一说。(1)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听伯父说“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3)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4 .再读课文,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是结果?哪件事是原因?引导发现:课文并不

8、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启发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5 .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按照时间顺序说清楚课文中几件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将三件事按发生的时间排序,然后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明确:周恩来十二岁那年,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难以忘怀。一个星期天,他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得知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而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还训斥中国妇女,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所以,在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时,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6 .小结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

9、主要人物和事件;先概括几件事,再把几件事的内容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用文要素【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这篇课文并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所以,学生将几件事连起来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颇有难度。此环节,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尝试的基础上,在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地方适时加以点拨、指导,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怫不发”。同时,从划分事件,到归纳事件,再到理清关系,最后说清内容,教学层层递进,能力点的训练得到有效的落实。第2课时课时目标1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2 .写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做到理由清楚。教学过程板块一品读

10、语句,感受“不振”1 .听写词语。课件出示严肃清晰不振胸怀赞叹效仿非凡左顾右盼训斥2 .学习课文第一件事,感受周恩来志向之坚定。(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2)聚焦“清晰而坚定”。“清晰”是清楚的意思,“坚定”是(意志等)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日复一日、认真充分的思考,所以志向坚定,绝不动摇。(3)请几位学生朗读周恩来的话,读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感觉。(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简介周恩来。课件出东周恩来,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11、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5)师生分角色朗读。3.学习课文第二、三件事,感悟“中华不振”。(1)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寻找原因。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1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2)感受“中华不振”。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朗读。预设: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a.引导学生抓住“叹了口气”,联系上文,猜一猜: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b.指名朗读:读出伯父沉重、无奈的心情。出示句子:课件出

12、示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a.引导学生抓住“大不相同”思考:你读出了哪些看得见的“不同”?你又想到了哪些看不见的“不同”?b.小结: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哪!课件出示语段:课件出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a.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b.猜想: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13、预设:亲人的无辜惨死;外国人的嚣张;巡警的欺软怕硬;正义得不到伸张。c小结:一个“不但反而”,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中华不振哪!d.指名朗读,指导读出愤懑之情。e.引导:除了愤懑之情,你还读出了什么?聚焦“群众的反应”一一“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指名读最后一句,指导读出围观群众敢怒不敢言的无奈之情。f.引导齐读:是呀,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外国人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中国巡警趋炎附势,对国人的生死置之不理;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面对不公敢怒不敢言!中华不振,中华不振哪!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自然段。【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默读、勾画、交流、指导、朗读、提

14、升,老师一直致力于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放心表达的“场”,紧扣文本,让思维和情感的水波,一直在课堂上激濯。板块二查阅资料,加深感悟1 .引导质疑:听了同学们的交流,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预设:(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玩,有事还要绕着走?(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为中国人撑腰,反而要训斥中国人?(3)为什么中国人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4)为什么外国人能在中国占据一块地方?2 .小结:在中国的土地上,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让我们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一起走进中国那段灾难深重、饱受凌辱的

15、岁月。3 .按照课前安排,分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社会大事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常生活组(衣、食、住、行)4 .总结学法:通过搜集资料,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更全面地了解了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也更明白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5 .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揣摩周恩来的内心感受。(1)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目睹了“中华不振”的周恩来,回来之后心情怎样?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3)引读课文题目,突出重音。少年周恩来想到,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积贫积弱,所以才会任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华一定要振兴起来!(齐读课文题目,突出“崛起”二字)少年周恩来想到,怎么才能把祖国和民族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齐读课文题目,突出“读书”二字)由于现在环境与课文所写的时代相差甚远,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周恩来深沉的爱国之情,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