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多文本阅读:鲁阳虎欲攻三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多文本阅读:鲁阳虎欲攻三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多文本阅读:鲁阳虎欲攻三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鲁阳虎欲攻三桓。不宓而奔齐,景公礼之。鲍文子谏日:“不可。阳虎有宠于季氏而欲伐季孙,贪其富也。今君富于季孙,而齐大于鲁,阳虎所以尽诈也。”景公乃囚阳虎。或日: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也。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利,则群臣孰非阳虎也?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群臣皆有阳虎之心,而君上不知,是微而巧也,阳虎贪于天下,以欲攻上,是疏而拙也。不使景公加诛于齐之巧臣,而使加诛于拙虎,是鲍文子之说反也,君明而严,则群臣忠:君懦而暗,则群臣诈。知微之谓明,无赦赦之谓严。不知齐之巧臣而诛鲁之成乱,不亦妄乎?或日:阳虎为乱于鲁,不
2、成而走,入齐而不诛,是木为乱也。君明则诛,知阳虎之可济乱也,此见微之情也。君严则阳虎之罪不可失,此无赦赦之实也。则诛阳虎,所以使群臣忠也。未知齐之巧臣而废明乱之罚,责于未然而不诛昭昭之罪,此则妄矣。今诛鲁之罪乱,以威群臣之有奸心者,鲍文之说,何以为反?(韩非子难四)文本二:阳虎奔齐,请师以伐鲁。齐侯将许之。鲍文子谏日:“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灾,若之何取之?阳虎欲勤齐师也,齐师疲,已于是乎奋其诈谋,鲁免其疾,而君又收之,无乃害乎!“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慈灵,寝于其中而逃。奔晋,单赵氏。(左传定公九年)文本三:阳
3、虎议日:“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J逐于鲁,疑于齐,走而之赵,赵简主迎而布之。左右日:“虎善窃人国政,何故相也?”简主日:“阳虎务取之,我务守之。”遂执术而御之。F日虎不敢为非以善事简主兴主之强几至于霸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注】灵:装载衣物的车。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阳虎不敢A为非B以善C事D简主E兴主之强F几至G于H霸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是战胜、击败意思,与现代汉语“克敌制胜”中的“克”意思相同。B.承,接续之意,与张衡传中“下有蟾蛛,张口承之”的“承”意思不同
4、。C.适,是前往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适得府君书”的“适”意思相同。D.相,意为使为相,其用法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兄”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有人认为,齐国内部也有想法与阳虎类似的大臣,其行为隐蔽而巧诈,威胁比阳虎更大,更应引起重视。B.文本一中也有人认为,齐国内部是否存在巧诈之臣尚不明确,而阳虎的罪行明显,齐景公不应该放任这样的乱臣。C.文本二中鲍文子认为,当前齐国君臣一心,百姓和睦,风调雨顺,能侍奉大国,不可听从阳虎的建议去攻打鲁国。D.阳虎被鲁国驱逐,被齐国怀疑,逃至赵国,面对侍臣的疑惑,赵简主自信能对阳虎加以控制,并使之为自己
5、所用。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诛鲁之罪乱,以威群臣之有奸心者,鲍文之说,何以为反?译文:(2)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鄱。译文:【答案】10. BEF11. C12. C13. (1)现在诛杀鲁国犯罪作乱的大臣,来威慑有奸邪之心的群臣,鲍文子的说法怎么会是违背(事实)的呢?(2)齐侯逮捕了阳虎,将把他送往东边(囚禁)。阳虎(也)希望去东边,于是齐侯将他囚禁在西部边境。【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阳虎不敢做坏事,很好地侍奉赵简子,使赵简子强盛起来,几乎成了霸主。“为非”动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故在B处断开;“以善”,介宾短语作状语,
6、表方式,“事”动词,侍奉,“简主”作“事”的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在E处断开;“兴”,使动,使兴,“主之强”作“兴”的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在F处断开。故选BEFo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没有战胜而逃奔齐国。/制服敌人,取得胜利。B.正确。“承”,接续。/承接。句意:这是让他在齐国继续作乱。/下面有一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C.“意思相同”错误。“适得府君书”中的“适”,意为“刚刚、才”,二者意思不同。句意:投靠了赵氏。/刚才得到太守的信。D.正确。“相”,使动,使为相。/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句意:赵简子迎接他并让他做相室。
7、/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当前齐国君臣一心”错误。根据原文“鲁未可取也,上下犹和”可知,是鲁国上下一心,而非齐国。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罪乱”,动词作名词,犯罪作乱的大臣;“威”,威慑;“群臣之有奸心者”定语后置,正确语序为“有奸心之群臣”;“何以”,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何“执)逮捕;“东”,名词作动词,送往东边;“鄙”,边境。参考译文:文本一:鲁国的阳虎想攻打李孙、叔孙、孟孙三家,失败后逃奔齐国,齐景公很敬重他。鲍文子劝谏说:“不行。阳虎得宠于季孙却想攻打李孙,是贪图李孙的财富。现在您比李孙
8、还富,而齐国又比鲁国大,这是阳虎要全力欺诈的原因J于是景公就拘禁了阳虎。有人说:君臣之间没有兄弟之间的亲情。劫杀的结果,能统治大国而享有大利,那么群臣哪一个不是阳虎呢?事情因办得隐蔽巧妙而成功,因办得疏忽笨拙而失败。群臣都怀着阳虎一样的心思,而君主不知道,可见群臣办得隐蔽而巧妙。阳虎贪心,天下的人都知道,可见他干得硫忽而笨拙。不叫齐景公去处罚齐国巧妙的奸臣,却叫他去处罚笨拙的阳虎,这是鲍文子的话说反了。君主明察而严厉,群臣就会忠顺;君主懦弱而昏庸,群臣就会欺诈。能察觉隐情的叫明,不赦免罪行的叫严。不知道齐国隐蔽巧妙的奸臣而去处罚鲁国已经作乱的笨臣,不是很荒谬的吗?有人说:阳虎在鲁国作乱,失败后
9、逃跑,逃到齐国而不杀他的话,这是让他在齐国继续作乱。君主明察就会用刑,因为知道阳虎会助成叛乱,这是看到了隐微的阴谋。君主严厉,就不能放过阳虎的罪行,这是不救免罪行主张的实施。杀了阳虎,是为了让群臣忠顺。不知道齐国巧妙的奸臣而免掉对公开作乱者的惩罚,追究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不惩罚明摆着的罪过,这是荒谬的。现在如能惩处在鲁国作乱的罪犯阳虎,用来警告臣子中那些心怀不良的人,鲍文子的话,怎么就说反了呢?文本二:阳虎突围而出,逃往齐国,请出兵攻打鲁国,齐景公打算答应他。鲍文子劝谏说:“鲁国不能攻取。他们上下尚协调一致,百姓们尚和睦相处,能够事奉大国,而没有天灾,凭什么取得他们?阳虎是想劳动齐军,齐军疲劳,
10、大臣死亡的一定很多,他自己就可在那时施展他的奸诈计谋了,鲁国免除了他的病殃,而君王却收纳他,不是自取祸害吗?”齐景公把阳虎抓起来,打算囚禁在齐国的东部。阳虎有意表示想住在东部,齐景公就把他送往西部边境。阳虎把当地人的车子全都借来,用刀子深深地刻损车轴,包上麻布后归还给主人。他在装衣物的车里装满衣物,自己睡在车里逃走。逃往晋国,投靠了赵氏。文本三:阳虎发表议论说:“君主贤明,就尽心侍奉他;君主不贤,就掩饰起邪念去试探他J阳虎在鲁国被赶跑,在齐国受怀疑,逃跑到赵国,赵简子迎接他并让他为相室。赵简子身边的近侍说:“阳虎很会窃取别人的国家政权,为什么还用他做相室?”赵简子说:“阳虎用尽心思夺取政权,我用心来守护政权。”于是便掌握权术来使用他。阳虎不敢做坏事,很好地侍奉赵简子,使赵简子强盛起来,几乎成了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