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44086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凡有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寿。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材料二: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利,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国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

2、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墨者把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耳,毁璜以为符,约日:“符合听之。”荆王花,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F日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剃收其o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4巨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盂胜。因使二人

3、传钳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盂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钳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史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指统治、治理,“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君”意思与此相同。B.喜,通“嬉”,怠慢,与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喜”意思不

4、相同。C.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屈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中的“劝”意思不同。D.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法令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法令,君主就会受到人民的尊崇,国家就会治理好。B.材料二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C.孟胜是当时墨家学派的领袖,曾与阳城君有约,面对危急的形势,他选择坚守信义,决心为阳城君而死。D.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但看到孟胜坚持已见,知道无法说服他,便在孟胜的面前自杀了。13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译文:(2)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译文:14 .对于“严罚”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解析】10. B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阳城君参与了这件事,楚国治罪这些大臣。阳城君逃走了,楚国要收回他的食邑。“阳城君”是主语,“与”是谓语动词,“焉”是宾语,句子完整,在宾语后断开,即B处;“荆”代指楚国,是句子主语,“罪之”是谓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在E处断开;“荆收其国”中,“荆”是主语,主语前断开,即G处。故应断于BEG处。11. D(A.正确。句意:

6、所有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治理百姓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B.正确。后一个“喜”是形容词,表示高兴。句意:百官就会玩忽职守。/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C.正确。后一个“劝”意为劝告。句意: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努力向善。/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D.错误。“去国怀乡”中“国”的意思是“国都”。句意:阳城君让他守卫自己的食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12. D(“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错,徐弱说的是“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可知他认为死了对阳城君有好处,才有意义。)13. (1)因此,英明的君

7、主明察治理百姓的根本,这些根本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2)两人把孟胜的命令传达给田襄子以后,想返回楚国为孟胜殉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 “察”,明察;“莫”,没有;“要”,重要;“察于治民之本”,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治民之本察”。(2) “致”,送达,传达;“反”,通“返”,返回;“死”,为动用法,为死。14.材料一认为,只有严罚国家才能治理好;材料二认为,严罚会导致国家的衰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根据作者观点句“行令在乎严罚”以及“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的对比论证,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只有严罚国家才能治理好

8、。材料二中,有关“严罚”的语句是“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可看出,作者认为严罚会导致国家的衰亡。参考译文:材料一:所有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法令威重,君主就受尊崇,君主受尊崇,国家就安定。法令没有力量,君主就被轻视,君主被轻视,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国家安定在于使国君受尊崇,国君受尊崇在于使法令得以执行,法令得以执行在于严明刑罚。刑罚严明,法令得以执行,百官才会畏法尽职。刑罚不严明,法令得不到执行,百官就会玩忽职守。因此,英明的君主明察治理百姓的根本,这些根本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材料二:治理天下和国家,不如用

9、德,不如行义。用德用义,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努力向善,不靠刑罚邪恶就能制止,这是神农、黄帝的为政之道。用德用义,那么广大的四海,长江黄河的流水,都不能抵御;高大的华山,险峻的会稽山,都不能阻拦;阖庐的教化,孙武、吴起的军队,都不能抵挡。所以古代的人,他们自身隐没了,可是功绩却卓著;他们本身死了,可是名声却显扬;他们的主张畅通,教化大行,他们给天下人带来利益,可是人民并不能察觉到,哪里一定要用严刑厚赏呢?严刑厚赏,这是社会衰落的做法。墨家学派的史子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友好。阳城君让他守卫自己的食邑,剖开璜玉作为符信,与他约定说:“合符以后才能听从命令。”楚王死了,大臣们攻打吴起,在停丧的地方动起了兵

10、器。阳城君参与了这件事,楚国治罪这些大臣。阳城君逃走了,楚国要收回他的食邑。孟胜说:“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与人家有符信为凭证,现在没有见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能禁止楚国收回食邑,不能为此而死,是不行的。”他的学生徐弱劝阻他说:“死了如果对阳城君有好处,那么为此而死是可以的。如果对阳城君没有好处,却使墨家在社会上断绝了,这不可以。”孟胜说:“不对。我对于阳城君来说,不是老师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如果不为此而死,从今以后,人们寻求严师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寻求贤友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寻求良臣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为此而死,正是为了实行墨家的道义从而使墨家的事业得以继续啊!我将把4巨子的职务托付给宋国的田襄子。田襄子是贤德的人,哪里用得着担心墨家在社会上断绝呢?”徐弱说:“像先生您说的这样,那么我请求先死来扫清道路。”转过身去在孟胜之前刎颈而死。孟胜于是就派两个人把4巨子的职务传给田襄子。孟胜死了,为他殉死的学生有一百八十人。两人把孟胜的命令传达给田襄子,想返回楚国为孟胜殉死。田襄子制止他们说:“孟子已把柜子的职务传给我了,你们应当听我的。”两个人最终返回去为孟胜殉死。墨家认为不听从自己的钳子的话就是不知墨家之义。严刑厚赏,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地步。现在社会上谈到治理天下国家,大都认为要用严刑厚赏,这就是古代认为的以繁烦苛酷为明察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托福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