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需求与供给两端协同发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需求与供给两端协同发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推动需求与供给两端协同发力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整合航空器研制、低空空域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等各种业态,推动经济活动由“平面”向“立体”转变。随着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1.)技术的成熟和运用,万亿级别的低空经济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各地发展低空经济的热情高涨。对于地方来说,如何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实现市场需求与供给的高水平平衡,是当下必须研究的课题。一方面,随着产业和消费升级的日益加快,人们对低空经济的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低空飞行技术加速创新迭代,也在不断造就新的供给,催生更多新的需求。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
2、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面临三个方面问题。一是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实施以来,我国在低空空域管理、通用航空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和规划,但在低空经济发展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监管等方面还缺乏基础性制度规范,部分地区适航审定周期较长、专项支持政策不够。二是价值产出还未彰显。我国低空经济价值链目前主要集中在中游飞行器研发制造和下游执照培训,消费主体集中在公共服务端、企业客户端,应用场景和市场价值还未充分释放。如安徽省芜湖市已深耕低空经济10余年,实现通用飞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系统、模拟器、航空部附件等自主化生产,但2023年低空经济产值规
3、模仅400亿元,不到汽车产业的七分之一。三是经营主体活力不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格局中,通用航空领域主要由中航工业、航发动力、中直股份等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主导,无人机领域主要企业是大疆、中航无人机与航天彩虹等,“龙头企业一专精特新企业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生态还有待培育。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推进“低空+”赋能经济增长,在加大场景开发应用、推动研发制造、促进跨界合作、统一设施建设、完善制度体系等方面实施系统的创新,推动低空制造、飞行活动、飞行保障、飞行服务全价值链加速构建。一是加快场景开发,创造新需求、释放大价值。加快推出一系列应用场景,示范认证带动,创造新的消费需求,释放产业价值,推
4、动低空经济实现“生产一流通一消费”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梳理“低空+”场景清单,按照商业运营场景、公共服务场景、一般场景,分类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引导经营主体积极探索低空飞行在一二三产各领域的应用,强化低空经济对群众生活品质的升级、对消费就业的促进、对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技术创新变成丰富场景,把丰富场景变成广阔市场,不断释放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在通航类军民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布局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先导区,进一步放开低空空域限制,允许开展公共服务、航空消费、生产作业等民用无人驾驶航空、通用航空试验,促进低空场景集聚发展,提供一批可复制的经验。二是推动研发制造,获得新优势、构建大链条。围绕核
5、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和飞行控制、智能避障、反制及抗干扰等核心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应用,推动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加快低空装备制造融合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生产制造基地和研发平台,设立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基金,吸引民营资本投资,鼓励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拓展产教融合新模式引育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形成集聚耦合效应。三是促进跨界合作,孵化新业态、拓展大空间。低空经济的发展还依赖于与新能源、物流、大数据等多个行业的跨界融合,通过“低空+”人工智能、“低空+”新能源、“低空+”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催生更多具有
6、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促进信息流和交通流的高度协同,开拓第二互联网经济空间。结合绿色低碳环保发展需求,推动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将eVTO1.引入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丰富共享出行、短途运输新业态。加快培育会展、咨询、科教、文化传媒、租赁、保险、中介代理的服务业态,促进低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四是统一设施标准,推进新基建、打造大平台。低空经济发展离不开低空信息设施、飞行保障设施大底座的支持。目前,国内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主要依托通航设施建设,低空智联网、空管系统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且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加快低空信息设施建设,推进5G通信、北斗定位导航、广播式
7、自动相关监视基地等天地一体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低空通信网络;推动通用机场、飞行服务站、维修基地、通讯导航、气象、油库、固定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标准统一,进一步完善低空空域管控系统、无人机飞行信息系统、无人机反制系统等的建设与运行,建成智能融合低空系统平台。五是完善制度保障,构建新体系、服务大发展。加快制定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多维度明确产业发展中长期目标,引导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低空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强化发展数据支撑。加强协同推进机制,实现“一网受理、一网通办“,为用户提供空域及航线申报、飞行计划申报、航空气象及飞行情报等便捷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布局专门适
8、航管理服务机构,提高适航审定效率。加大专项政策支持,强化空域、安全、环保等低空经济领域制度规范建设,引导更多经营主体参与投资运营。加强宣传展示魅力,普及低空文化,引导全社会参与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成果。安徽省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志来源:学习时报区委组织部在2024年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同志们:2023年以来,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先行先试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通过阵地融合、队伍融合、资源融合纵深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
9、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实现“阵地建在家门口,队伍沉入网格里,服务送到心坎上”。“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坚持“党建+基层治理”理念,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被中组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基层联系点。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一、突出阵地融合,从“组织所能”到“群众所需”阵地是服务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节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坚持“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实际需求走”,构建就业服务阵地矩阵,进一步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打通
10、就业服务“最后一米”。提档升级基础点位。对内依托“海棠花红”先锋阵地群,“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深度融合区政务服务办事大厅、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便民服务站等资源广泛布局,构建覆盖全区8个街道、169个社区的178个基础点位,推进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场所,规范设立就业服务专窗专柜,灵活设置就业创业指导室、职业技能培训室等特色功能服务区。先后提档升级221个人社窗口,建成184个人社服务点,满足“就近办、马上办”需求,为周边居民和商圈企业提供方便、精准、暖心的服务。联动搭建特色点位。对外融入“红韵系列”微阵地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主动联合产业园、商圈、楼
11、宇、高校、银行网点等各类便民惠企载体,共建共享,打造一批亮点突出、群众满意的特色点位,实现居民家门口的广覆盖。在中国银行*支行搭建“社银联动”平台,下沉10类、18项人社业务事项,实现企业开户参保15分钟“一站通”;在*大学打造“菁英*智汇营”品牌,为不同年级学生量身定制就业创业服务;在美地PARK产业园设立“邻里红韵”驿站,为园内企业提供“保姆式”用工管家服务,累计已为565家企业提供“用工管家”服务3000余次。延伸设立流动点位。结合“家门口的党建”服务体系,“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全区823个“海棠民情站”,根据服务站周边公共和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情况,延伸就业服务触角,打通服务群众的“
12、末梢根系”,常态化把就业服务送进公园、商超、集市、车站,积极推广就业小站、创业小店等创新实践模式,将服务场景嵌入群众日常生活中。在火车站出站口设立“就业小站”,为来我市求职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维权支持等服务,日均服务200余人次;结合神仙街元宵灯市、古胥门元宵灯会,设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主题摊位,让广大市民在体验苏式民俗文化的同时获得就业服务。2022年以来,人社便民惠企政策知晓度提升30%,服务精准度显著提高,基层活力进一步释放。二、突出队伍融合,从“一核引领”到“多方参与”基层队伍是把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的关键力量。“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坚持以党建引领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创新人社专员、
13、劳动保障协理员、网格员、海棠先锋志愿者、行业协会、第三方资源等基层力量的联动机制,通过“多方发力,多元参与,多效融合”,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锤炼人社专业队伍。坚持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引导基层干部走到群众中间,“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更好地履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加强全区376名人社服务专员队伍建设,通过常态化比武练兵和“人社菁英提升营”等活动,扎实培养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队伍,做到“一口清”“问不倒”,打造“人社经办知识通规范110名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开展劳动保
14、障协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持证上岗制度,进驻网格为小微企业提供“一对一”用工管家服务,力求将劳动者的诉求解决在一线、为企业服务在一线。赋能网格治理队伍。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党建+微网格”的基层治理模式,“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主动赋能网格员、海棠先锋队伍和自管小组长等海棠“微网格”力量,发挥网格治理队伍的“根系”优势,延伸人社服务“末梢”,将人社队伍沉入全区1209个网格,在网格治理职责中植入人社服务。全区3991名海棠先锋、2715名自管小组长,通过“铁脚板”摸排、“微网群”联系,打造“线上+线下”的全天候服务网络,成为人社业务的政策宣传员、服务联络员、信息收集员、民意反馈员。
15、积极动员各类志愿者、社区热心群众,组建就业帮扶、政策宣讲、法律援助等服务团队,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吸纳社会专业力量。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与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合作,建立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众创空间等行业机构专业优势,凝聚专家智库人才力量。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成立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区创业者协会、区聚创孵化基地联盟,以党建引领凝聚行业力量,搭建交流平台,优化就业环境;整合翰云科灵、外企德科、金阊人力等企业优质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依托第三方专业力量开展就业帮扶、用工调查等活动,打
16、造高质量就业合作链,巩固提升全域就业公共服务供给品质。三、突出资源融合,从“单兵作战”到“合力攻坚”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积极发挥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平台作用,由基层党组织主导,协调推进、集成发力、互联共建,有效整合资源要素,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链接内生资源。整合人社先锋力量,“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组合各条线职能,对各项服务采取项目化动态运行管理,形成23项人社服务“项目库”。链接小微企业需求,搭建中小微企业法治体检、保姆式“用工管家”、就业招聘等平台;链接群众需求,开展“三送三进”、培训市集、“荣归家园”、乐龄学堂等活动;链接人才需求,组织人才区情体验、校企合作、人才沙龙、人才落户直通车等服务。横向联动组织部、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民政和卫生健康局等政府资源,纵向集合市人社、各街道、各社区的力量,把“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结合“社情民意联系日周末社区”等党建惠民项目,全天候、全空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