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_T 2215-2024 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编制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_T 2215-2024 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编制指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3.020.40DBll方标准DBl1/T22152024工业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编制指南Guidelineforthepreparationofsoil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planinindustrialparks2024-03-25发布2024-03-25实施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目次前言I引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工作程序15污染识别36采样监测47结果评价68风险防控措施及建议69污染防治方案编写7附录A(资料性)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提纲8附录B(资料性)园区重点企业清单示例10附录C(资料性)监测点位信息表示例11参考文
2、献1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污染源管理事务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邵金秋、唐振强、张丽娜、李培中、王亚洲、张效颖、侯雷、荣立明、贾琳、杨白驹、冯锐宏、窦义博、徐路恒、王亚军、魏文侠、朱笑盈。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加强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结合北京市实际,制定本文件。IIl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编制指南1
3、范围本文件提供了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编制的工作程序、污染识别、采样监测、结果评价、风险防控措施及建议、方案编写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的编制。本文件不适用于放射性污染和致病性生物污染的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的编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Fl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75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
4、调查技术导则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4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019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DBl1/T656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Bl1/T1280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工业园区industrialpark生产要素聚集、产业特色突出、生产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聚集区,包含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化工园区等。3.2风险防控riskpreven
5、tionandcontrol采用源头防控、风险管控和污染修复等措施,减少污染累积、阻断污染暴露、阻止污染扩散,防止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产生影响的过程。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编制的工作程序见图1,包含下列部分:a)污染识别: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等形式,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b)采样监测:根据污染识别结果,划分监测单元,开展布点、采样与监测工作;c) 结果评价:根据污染识别和监测结果,对园区土壤和地下水的监测结果、污染累积和污染成因等情况进行分析;d) 风险防控措施及建议:根据相关信息,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及建议,包括源头防控、风险管控和污染修复;e) 方案编写
6、:编写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方案,应包括工作背景、园区概况、污染识别、采样监测、结果评价、风险防控措施及建议等内容。污染识别采样监测结果评价风险防控措施及建议方案编写S1工作程序5污染识别5.1 资料收集5.1.1 园区基础资料收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资料、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自然和社会信息等(见表1)。表1园区资料清单分类信息项目土地利用资料园区边界范围:土地利用和规划:可用来辨别园区及周边地块的开发及活动状况的航拍或卫星图片: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企业、建筑、设施等变化情况的记录和信息:园区企业名称:园区企业分布图:生产型企业清单:园区污水管线图等。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土壤
7、和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资料;园区新污染物调查监测资料:有关部门发布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公告)等。自然和社会信息自然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和气象资料等;社会信息包括人口密度和分布,敏感目标分布,园区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相关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5.1.2 重点企业识别与资料收集5.1.2.1 重点企业识别重点企业范围包括但不限于:a)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b)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c)除a)和b)以外的汽车整车制造行业、显示器件制造行业、集成电路制造行业企业等。5.1.2.2 重点企业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污
8、染源信息和环境调查与监测信息等(见表2)。表2重点企业资料清单分类信息项目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地理位置、企业类型、企业规模、营业时间、行业类别及代码(根据GB/T4754提供的分类方法确定)块面积、现使用权属、地块利用历史等。污染源信息企业总平面布置图;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线平面图:工艺流程图:生产区、储存区、废水治理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贮存或处置区等重点区域平面布置图及面积;地上和地下罐槽清单;各厂房或设施的功能;使用、贮存、转运或产出的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清单;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收集、排放及处理情况: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痕迹及特征污染物等。环境调查与监
9、测信息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数据;其他调查监测数据.5.2 现场踏勘对已获取资料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应做好相应的照片及影像记录。踏勘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 工业园区内及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源信息、敏感目标、建(构)筑物及设施、土地利用现状、已有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情况、环境管理状况等;b) 重点企业的现状,生产空间位置分布,生产工艺布局,涉及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处理、处置的场所或储存容器、建(构)筑物,污水管道管线,企业周边区域状况等:C)其他需要现场核实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加油站、汽修厂、干洗店等及其分布情况。5. 3人员访谈根据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情况,对企业职工、周边居民、行业专家、管理
10、部门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补充、核实信息。5.4信息靖理与分析对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和分析,识别工业园区内可能的污染源、潜在污染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特征污染物等。6采样监测6.1 划分监测单元根据园区的规模、土地利用类型、企业分布情况、污染物排放特点、水文地质特征等,结合园区产业集聚、用地开发历史、功能区规划及路网界限等实际情况,划分监测单元,并将监测单元划分为高度关注监测单元、中度关注监测单元、低度关注监测单元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含义见表3)。在划分监测单元时宜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a) 工业园区内行业集中分布情况,以及特定行业中典型代表性企业及周边
11、影响范围;b) 工业园区内加油站、汽修厂、干洗店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其他企业及其分布情况:c) 工业园区内园区污水管线、区域污水厂、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收集暂存与处理区域等;d) 其他因素:区域用地开发历史、道路界限、区域排污口及环境事件发生区域等。*3不同类别监浦单元的含义类别含义高度关注监测单元涉及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的监测单元;自行监测、隐患排查监督检查等已有调查结果显示土壤或地下水超标、存在明显污染隐患的企业,应列入高度关注监测单元。中度关注监测单元涉及汽车整车制造行业、显示器件制造行业、集成电路制造行业企业等(不包括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
12、排污单位)的监测单元。低度关注监测单元其他监测单元。6.2监测点位布设6.2.1布设原则6. 2.1.1监测点位的布设可采用网格布点与判断布点相结合的原则。6.2. 1.2监测点位的布设不宜影响所在区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且不造成安全隐患。6.2.1. 3园区内现有符合HJ164要求的地下水监测井可作为地下水监测点位。6. 2.2士康监测点7. 2.2.1监测点数及位置不同关注等级监测单元的土壤布点密度如下:a) 高度关注监测单元土壤布点网格大小不应大于400m400m;b) 中度关注监测单元土壤布点网格大小不应大于800m800m;c) 低度关注监测单元土壤布点网格大小不应大于1600m160
13、0m。每种类型监测单元的土壤监测点不少于5个。布点数量可根据工业园区规模、监测单元大小、生产布局、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分布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重点企业周边可适当增加监测点。土壤监测点应尽量选择靠近潜在污染源的位置。土壤对照监测点应尽量选择在一定时间内未经人为活动影响的位置,数量可根据调查目的、精度和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6.2.2.2采样深度每个监测点至少在3个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应包括表层0cm50cm、存在污染痕迹或现场快速检测识别出的污染相对较重的位置;若钻探至地下水位时,应在水位线附近50Cm范围内和地下水含水层中各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当土层特性垂向变异较大、地层厚度较大或存在明
14、显杂填区域时,可适当增加土壤样品数量。第一层地下水为非承压类型时,土壤采样深度至初见地下水位置第一层地下水为承压水或层间水时,土壤采样深度不宜超过第一层弱透水层(含水层顶板)。根据现场便携式设备检测结果、钻探过程中土壤和地下水颜色、异味等污染痕迹信息,优化各监测点的具体采样深度。6.2.3地下水监测点6.2.3.1监测井数量及位地下水布点网格大小不大于1600m1600m0地下水污染监测点应至少布设5个,数量可根据管理需求等进行适当增加。应根据园区规模、监测单元类别、生产布局、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分布、管理需求等,优先设置在高度、中度关注监测单元内,且尽量避免在同一直线上。地下水对照点应至少布
15、设1个。设置在工业园区内部区域地下水流向上游处,与目标监测井设置在同一含水层,以提供不受园区企业生产过程影响且可以代表地下水质量的样品。6.2 .3.2采样深度原则上只调查潜水层地下水。采样深度应符合HJ164的要求。6.3 监测指标土壤和地下水监测指标包括:a) 土壤的监测指标至少应包括GB36600中的基本项目;b) 地下水的监测指标至少应包括GB/T14848中的常规项目(微生物指标、放射性指标除外);c) 污染识别阶段已确认的特征污染物,应根据其土壤和地下水的特性,将其纳入土壤或地下水监测点的监测指标。6.4 样品采集、保存、流转、制备与分析6.4.1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流转、制备与分析方法按照HJ/T166、HJloI9、HJ25.2、DBl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