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会工作站服务项目优秀案例四助服务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街道社会工作站服务项目优秀案例四助服务模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街道社会工作站服务项目优秀案例四助服务模式一、案例背景:甲地街道常住人口4.4万人,其中低保、特困、残疾人、80周岁以上老年人等困境老年人、儿童约有1580人;辖区内正式与非正式资源丰富,拥有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资源,有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资源。通过走访了解,本辖区主要需求在于为老年人、儿童开展服务,为困境人群提供支持,在辖区内营造浓厚的社会工作服务氛围,因此本项目服务主要围绕社会救助、为老养老、儿童关爱保护、社区治理方面开展专业服务,通过服务的开展探索“四助”服务模式,为其提供支持性、发展性服务,促进发展。二、分析预估:通过前期的走访调研发现如下需求:(一)开展专项服务。相比刚
2、建站时提供的社工服务项目呈现出的碎片化服务问题,经过总结,甲地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更注重服务的体系化和项目化,亟需通过项目化运作建立长效服务机制,促进服务的持续性和系统性,进而促进问题的改善或解决。(二)组织资源充足。辖区内有第一历史文化街区、廿五坎等历史文化资源;辖区内建有第二卫生服务中心、第三康复医院等医疗卫生资源丰富;辖区内建有第四社区长者之家、楼下社区长者之家及第五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等,组织资源充足,为服务提供到“最后一米”,提供了场地资源保障。(三)服务人群界定:甲地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运营过程中,在前期走访的发现,群体存在共性困境和需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工
3、服务,从而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影响。三、服务计划:(一)服务目标:1.服务总目标:建立甲地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为关爱服务阵地,围绕参与社会救助服务、参与为老养老服务、参与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为辖区内居民开展关爱服务,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2.服务具体目标:社工站点建设。依托甲地街道,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社会救助帮扶中心),做到有必要办公场所、有工作制度、有工作档案、有必要办公设施设备等,并对站内软环境进行设计、装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职能和社工的专业性。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充分挖掘辖区内资源,结合服务的开展“点亮”辖区资源图,将服务“末梢”触角延申到“最后一米”;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
4、,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服务当中,助力项目建设。特色服务。以四类人群为服务方向,通过服务的开展,探索“四助”服务模式,即“助老”服务、“助困”服务、“助学”服务、“助才”服务四大人群服务内容。通过依托社会工作服务站的资源,提供常态化支持、发展性支持服务,构建其社会支持网络,以促进其发展。(二)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
5、,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针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状况及需求为出发点,根据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与个别需求,充分挖掘与运用辖区内现有的资源,联结正是资源与非正式资源的支持网络。(三)服务策略:以依托站点为服务阵地,以社会支持的视角为其提供服务。通过服务对象人群的不同,提供专项服务。充分运用辖区内资源,并挖掘潜在服务场地资源,从而促进服务提供到“最后一米”。四、服务实施过程:(一)以政策为指引,找准服务方向。甲地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建设根据福建省民政厅出台的关于社工站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来开展工作,聚焦民政领域重点服务对象,切实增强基层民政服务力量,提升
6、服务水平。社会工作服务站不是单纯的完成服务项目而应该有战略规划意识,明确站点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前期社会工作服务站调研工作,精准把握街道、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通过精准的调研帮助社会工作服务站理清思路,找准服务重点。在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方面,做好专业服务的提供者和传递者,秉持专业价值理念,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一)以需求为基础,探索“四助”服务模式,提供项目化服务内容。相比以往社工服务项目呈现出的碎片化、活动化的服务内容,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运营过程中更注重服务的体系化和项目化。通过项目化运作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有利于服务的持续性和系统性进而促进问题的改善或解决。社会工作服务站的社会工作者在前
7、期走访的过程中,注重群体的共性需求,探索“四助”服务模式,即“助老”服务、“助困”服务、“助学”服务、“助才”服务。项目围绕“四助”,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工服务,从而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为服务群体带来真正的福祉和便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影响。1 .“助老”服务。项目开展春季长者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活动、法制宣传暨长者健身活动以及长者肠道健康知识分享活动。有效提高了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知识,增强了老年群体抵制养老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免疫力”,也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生活,在增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同时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 .“助困”服务。通过入户走访,与他们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他
8、们的身体状况、生活和家庭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春节期间在送去慰问物资的同时,也为困难群体送去福字与对联,让他们感受到新春喜庆祥和的氛围,进一步表达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关爱。在炎炎夏日,开展夏日送清凉主题活动,为困境群体普及芒种节气养生知识,提升困境老人的健康素养,让他们度过一个健康、清凉且舒适的夏天。3 .“助学”服务。通过入户排查等方式,以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困难家庭子女助学活动,满足困境儿童的心理和生活需求,让孩子们的情绪和能量得到释放,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对生活、对环境的感知和经验,助力他们健康成长。4 .“助才”服务。依托国际社工日等开展推动“五社联动”关爱
9、“一小一老”关爱老幼服务暨社工周宣传活动。活动以多形式展示项目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成果。同时通过“线上”的方式,运用公众号等平台定期发布社会工作培训课程资源,助力社会工作持证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三)打造社工室,延伸社工服务触角。通过在第六社区和第四社区挂牌成立社工室,甲地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围绕民政四大模块,立足为民一线,整合社会资源,聚焦困难群众,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着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社区服务零距离。在项目期间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活动、服务项目宣传暨志愿者招募活动以及节日主题活动,一方面使社区居民了解与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加强居民的
10、消防安全能力,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另外一方面让社区居民对民政惠民政策、社会工作以及项目服务内容有所了解,也使得他们获得社区归属感。五、服务成效:(一)服务触角到“末梢二通过服务的开展,在延宁社区和涵西社区挂牌社工室,立足服务末梢,整合社会资源,聚焦困难群众,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着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探索“四助”服务模式。将进一步注重群体的共性困境和需求,通过服务的开展以人群为界定,探索“四助”服务模式,即“助老”服务、“助困”服务、“助学”服务、“助才”服务。围绕“四助”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工服务,从而满足群众的不同需
11、求,为服务群体带来真正的福祉和便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影响。(三)充分挖掘资源,打造多元社会支持体系。项目依托社会工作服务站,运用“党建+”邻里中心阵地功能,充分发挥阵地资源。同时项目挖掘辖区内养老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非正式资源及在福建日报、湄洲旧报等媒体进行报道一定程度上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困境人群服务当中。项目链接约6家非正式资源,折合人民币约1.5万元,今后,将继续以需求为基础,提供项目化服务内容,通过项目化运作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有利于服务的持续性和系统性进而促进问题的改善或解决。六、专业反思:(一)资源联结有待加强。辖区内正式资源与非正式资源丰富,但目前挖掘的资源非常有限,因此下一步如何更有效的联结资源,将现有的“城市一张图”资源引入的专业服务中,通过资源与服务对象的直接对接,满足服务对象基本需求的同时,引导资源提供方表达自己的诉求,形成“资源获取方-资源提供方”双向满足-协同发展,从而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支持网络支持。(二)专业能力有待提升。项目社工在开展活动时仍有许多不足,相关专业能力需要进行不断提升和加强,因此主动联系督导及参加专项学习,以便更好地开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