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319632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十月革命的划时代意义;难点: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与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时空定位】K1898年1900年1903年1917年3月4月11月1918年1921年1922年1924年1928年1932年1937年I11111.-11I111H/俄国社会列宁创办布尔什维克二月四月十月革命战时共新经济苏联列宁第个第二个基本”民主工党火星报党建立;列革命提纲第一个社产主义政策成立逝世五年计五年计实现成立宁主义形成会主义国政策划实施划实施“工

2、业化”家诞生【学习评价】1 .(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十月革命的材料,能够准确清晰地分析历史背景。2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材料,能够较为清晰地评析历史观点。3 .(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清晰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与光明性。【自主学习】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一、十月革命1 .依据“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相关要点,结合教材P92第1段、“历史纵横”以及材料3,总结十月革命的背景。2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3 .概括十月革命的显著特点和意义。二、苏联建设社会

3、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内容、特点/实质、评价2 .新经济政策(1921T929年)背景、内容、特点/实质、评价3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1925年-1985年)(1925年-1936年,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1936年-1953年,持续发展与强化;1953年-1985年,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1985年后,逐渐废除)背景、主要措施/形成途径、表现/特点、评价【本课小结】厂革命前提指导思想:列宁主义(政党产生: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十命利联会实月的与的主践革胜苏社义.二月革命C推翻沙皇专制统治(1917.3)(出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四月提纲(1917.4)

4、: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要求和平取得政权革命进程七月流血事件(1917.7):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革命转向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1917.11)历史意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改变了世界格局(战时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忧外患下的措施I探索实践利用市场: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是成功的探索I高度集中: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利弊并存【当堂检测】1 .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据此可以得到的

5、历史信息是A.布尔什维主义从思潮发展为政党B.布尔什维主义是列宁的个人思想C.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903年D.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于1903年2 .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实现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是A.英国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革命C.俄国二月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3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愿意结束战争,因为俄国对它的盟友负有某些不可推卸的义务。这些论点似乎合情合理。同时,政府拒不接受工人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也不实施土地改革。”这段论述中的俄国应处于A.一战爆发后,二月革命前B.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前C.十月革命

6、后,苏联成立前D.苏联成立后,列宁去世前4.1917年,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中明确指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由此可见,列宁A.获得农民阶级的广泛支持B.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C.促成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D.从俄国国情出发制定战略5.1917年8月,“就有大约4000名中间派的孟什维克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的领导人马尔托夫曾在一封私人的信件中坦言:“群众不愿意支持我们,宁愿从护国派转向布尔什维克。”这说明,当时俄国A.社会矛盾不可调和并日益激化B.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社会基础C.资产阶级临时

7、政府未掌握实权D.沙皇专制统治已经不得人心6.1919年1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法令规定,向农民征集除口粮以外的全部剩余粮食,并禁止粮食私人买卖。该法令的颁布旨在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筹集工业化建设资金C.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D.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7.1921年4月,列宁说:“实现电气化需要170亿金卢布,而第一批工程大约要十年才能完成。据估算,靠本国的黄金储备和输出可以偿付110亿,还差60亿没有着落,就必须借债,或者实行租让。”由此可见,列宁主张A.采用市场手段来建设国家B.提前完成“一五”计划C.利用外资优先发展轻工业D.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8.1920年,苏俄共产党H-H科

8、尔恰什金给中央的信中提到,“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为“融治”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苏俄A.将农民所有余粮重新分配B.允许外国人在国内办企业C.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9.列宁在1921年认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在这里,列宁着重强调A.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B.加速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C.否定战时共产主义的价值D.强调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10.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28年的158亿

9、卢布增加到1932年底的368亿卢布,国民收入从244亿卢布增加到455亿卢布,同一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以上成就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工业化的逐步展开D.赫鲁晓夫推行改革10.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排位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这反映出苏联时间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欧洲的排位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世界第51.71932年世界第3欧洲第261.51937年世界第2欧洲第193.0A.由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B.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提升C.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化发展D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I1.斯大林一再强

10、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他依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由此可知斯大林所指的工业化道路是A.让工业反哺农业B.利用商品价值规律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计划管理体制12.1932年,苏联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可以做到汽车、拖拉机等工业产品的自主化生产;但与此同时苏联的小麦、服装以及乳制品的生产则严重不足。新鲜的巧克力和糖果价格昂贵,普通人根本买不起。材料主要表明苏联A.苏联的轻工业技术落后B.地理位置不适合粮食种植C.忽视农业、轻工业发展D.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4.20世纪30年代时,世界范围的知识分子纷

11、纷前往苏联进行参观,正如一位美国教授所说:“现在只有苏俄值得一看。别国,连美国在内,都是束手无策,唯独苏俄一往直前“。这主要是由于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爆发经济危机B.资本主义制度比苏联的制度落后C.苏联市场经济体制赢得极大优势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5.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当苏联经济发展大车由于其引擎结构设计的特殊,驾驶人虽然一再猛踩油门意欲加速,引擎却不快反慢,它的动力设计本身便包含着将其力量消耗殆尽的结构。在他看来,苏联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A.俄国资本主义基础薄弱B.制度僵化存在严重局限C.苏维埃政权地位不稳固D.没有坚持社会主义路线【拓展学习】一、了解:苏维埃。即“代表会

12、议”,立法与行政权力统一,代表由人民民主选出。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政府即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1918年春,苏维埃普遍建立,标志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三、对比: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1917年H月(俄历十月)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目标“面包、停战”建立社会主义领导者工人、士兵布尔什维克党组织性自发,没有纲领有组织,有准备,以“四月提纲”为纲领结果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四、理解: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

13、相结合,由国家能够直接控制、支配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国家政权控制下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也有资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两种国家资本主义最大区别在于由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掌握经济命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国家有能力加以限制和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重点在“国家”两字,旨在保留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宏观经济控制,克服经济的无政府状态。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重点在“资本主义”四字,旨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

14、、市场、管理经验,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五、理解:苏联工业化。1、背景:(1)国内: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2)国际: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2、决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3、过程:通过前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31937),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六、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1、含义: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2、背景:(1)个体小农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2)粮食供应的困难

15、,出现粮食收购危机。4、过程: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决定实行农业集体化,1929年底开始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几乎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5、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它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并没有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致使苏联的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也导致了农民的强烈不满。七、理解:斯大林体制。1、含义:又称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形成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构成:由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体制组成。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思想体制的特点是文化专制,严厉控制。3、评价:(1)积极: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它对基本实现工业化(欧美正疲于大危机)、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