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和相关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碳达峰工作,根据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稳妥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明确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和能源结构,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工作原则坚持分类施策。按照统一部署,坚持一盘棋,强化总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因
2、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合理设置目标任务,系统谋划组织各领域、各行业碳达峰行动。坚持系统推进。加强政策系统性和协调性。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力争在重点行业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率先取得突破。坚持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不断深化能源等相关领域改革,积极推动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建立健全节能降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坚持稳妥有序。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防止运动式“减碳”,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三、主要目标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
3、基本形成,绿色低碳产业处于前列,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先进水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有条件的工业领域重点行业企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进一步提高,煤炭消耗进一步减少,绿色低碳成为城市生活风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达到15%左右,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四、重点任务(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按照“控煤扩新、减油增气”原则,全面推进煤炭消耗总量控制任务,优化化石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活动碳排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1 .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大力开发风能资源,推动全域新能源乡村振兴等风电项目建
4、设;推进生物质能源规模化、高品质开发利用。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及生物天然气,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规范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抢抓可再生能源发展机遇,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同化发展,提高绿电使用比例,加快建设绿色安全新能源典范城市。做好资源潜力利用调查,加强地下岩土体结构、热储条件等规范化专项研究,合理确定开发利用方案。坚持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并重,推进太阳能利用与常规能源体系融合。太阳能发电方面,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步实施,实现集中式光伏多样化发展;加快推动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太阳能供热方面,推动
5、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应用;推广复合热源、多能互补的大规模集中式太阳能热水、采暖、制冷联供技术。2 .严格控制煤炭消耗。严格控制煤炭消耗,逐步减少煤炭散烧量,有序关停改造分散燃煤锅炉和小火电,提升煤炭消耗集中度。因地制宜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有效替代民用散煤,持续减少煤炭消耗量。加快淘汰落后煤电产能,逐步淘汰不符合能效、环保等标准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燃油锅炉及发电机组。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坚持“增气减煤”,最大限度削减煤炭用量。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提高煤炭洗选比例,实现煤炭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
6、造“三改联动”,力争实现发电煤耗逐年下降。合理布点实施热电联产,推动大机组供热改造。有序推进电代气和煤改气、电代油、油改气工作,严格控制油品消耗,保持天然气适度增长。3 .加强油气供应与利用。完善覆盖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商业使用以及天然气发电所需供气管网,提高天然气供气覆盖率,加快城镇天然气管网、液化天然气站、天然气储气设施等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燃气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扩大天然气消耗规模,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建设应急储备气源站,有效提高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强化重点领域和行业油品消耗管理,推进交通运输、居民生活领域和采矿、水泥等行业节油行动。积极布局油气运输、储
7、存设施建设,加强与油气输配网络对接,为产业发展和生活提供充足油气储备保障。鼓励成品油经营企业建设成品油地区中心库、区域配送库等多级储备设施,持续增强油品储备能力。逐步调整成品油消耗规模,保持油品消耗处于合理区间,提升终端燃料油产品能效,大力推进生物液体燃料替代传统燃油。(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碳排放有序达峰。1 .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激励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向先进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实施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改工程,抓好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技术装备更
8、新等关键环节,在建材、化工、煤焦化等行业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精细推动工业行业治理,健全两高”项目全链条管控机制,围绕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分类施策减少排污总量,降低单位产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支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重点产品全周期碳足迹核算。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围绕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等关键环节,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推广近零碳排放园区、工业企业试点示范。2 .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绿色建材规模应用与循环利用。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依
9、托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住宅,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制定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管理办法,加强检查,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落实水泥错峰生产政策,推广“水泥+”发展战略,建设涵盖水泥、骨料、混凝土、水泥制品的产业链条,引导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各类窑炉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鼓励建材企业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料,加快非碳酸盐含钙原料替代,降低水泥生产工艺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3 .推动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行业产能规模和布局,重点推动化工行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严格执行炼化产业产能置换
10、比例,稳妥推进产能整合,稳步推进企业优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支持重点化工企业向高端化工方向延伸。坚持高科技、精细化、生态型、循环式的发展方向,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深入推进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化工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深入推进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依托化工产业园和化工龙头企业,做好延链、拓链、补链、强链工作,发挥原有煤化工原料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断延长碳链,以甲醇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烯烧,积极开展化工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实现产品多元化,提升产品附加值。(三)节能增效水平提升行动积极落实能耗双控工作要求,全过程和全领域将节能贯穿
11、发展过程,不断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1 .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加强用能预算管理,将用能预算管理与碳排放预算管理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强化能耗和碳排放控制,强化能耗强度刚性约束,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开展能源管理培训,提高企业能源管理工作水平,加快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系统建设,加强能效管理,探索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强化重点单位用能管理。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跟踪节能体系,深入组织开展专项节能行动,综合倒逼节能增效。2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大力实施节能降碳工程,持续推广节能产品,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加
12、快淘汰低效设备,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严格落实能效约束,科学有序推进电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分行业制定改造目标,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新型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实施能效领跑行动,深入挖掘各领域节能潜力,持续提升各行各业能效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节能降碳工程,在园区规划环评中增加碳排放情况与减排潜力分析,优化园区供能用能系统。以化工产业园等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加大节能环保改造力度。统筹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加快推动
13、数据中心、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布局优化和绿色运行构筑现代水网,促进城市综合能效水平提升。(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行动深入践行建筑节能理念,全面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管理机制,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筑用能结构优化,加快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1 .推进建筑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控制新增建设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绿色建材规模应用与循环利用。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建设,推广功能复合的混合街区,倡导居住、商业、无污染产业等混合布局,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依托产业优势
14、,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和钢结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划、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建造全过程,积极推行绿色建造。2 .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将节能理念贯穿于建筑规划、设计等环节,稳步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加大绿色建筑标准推行力度,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识制度,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发展,积极争取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试点项目。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达到90%的节能要求,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单体公共建筑,严格按照一星级以上标准要求执行,积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建筑外墙、
15、门窗、屋顶与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节能改造。3 .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设计、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全面实施清洁能源供热示范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工业余热和可再生能源等在城镇供热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电力在建筑终端消耗优势,引导生活热水、炊事用能向电气化发展,推广高效电气化应用技术与设备,不断提升建筑电气化率。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以建筑中央空调、数据中心、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为重点,更新升级制冷技术、设备
16、,优化负荷供需匹配,大幅提升制冷系统能效水平。(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围绕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具、货物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低碳化、高效化、立体化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城市级低碳运输和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合理增长。1 .完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依托基础设施,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建设,加快构建高效联运体系,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促进货物运输公转铁,提高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运输中的比重。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建设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加快构建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升交通运输网络效能。推广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公交都市”等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2 .推进绿色低碳装备和设施应用。加快交通运输工具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持续推进公共领域电动化,积极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