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S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模式以及发展概况分析》140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S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模式以及发展概况分析》14000字(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福建S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模式以及发展概况分析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温家宝总理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而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最为关键的。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资料的研究,了解福建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发展的过程以及现状,通过与其他成功案例的比较,调查并分析目前福建S市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或方案。以总结出“如何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最终目标。关键词:新农村
2、建设财政职能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目录引言3一、新农村的由来与中央的要求3(一)时代背景3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以往农村建设方案提出的背景差异32、新中国成立至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农村建设背景43、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4(二)新农村建设内涵4二、S市新农村发展情况分析5(一)S市农村的状况5(二)S市的发展现状及规划61、培育发展块状经济,壮大农村经济支撑6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现代农业进程63、建设农村新社区,改善农村整体面貌74、完善保障体系,维护农民利益8三、S市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8(一)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后继乏人81、农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82、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
3、结构缺乏生机93、村干部的思想水平和服务意识低9(二)农民增收特别是纯农户的增收困难10(三)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够101、财政资金对农村支持乏力102、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还未推广103、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相对落后11(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缺位111、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且发展不平衡H2、社会保障能力差123、保障管理分散化12四、借鉴其他成功经验,提出对策建议12(一)全面提升干部各方面素质121、大力培养培训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干部队伍122、要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123、选举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导班子13(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31、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经
4、营收入13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4(三)建立保证公共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141、从制度上保证公共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142、通过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三农”153、公共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发挥必须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15(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51、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152、扩大筹资渠道,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16五、总结16【参考文献】1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
5、深远的历史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然而,“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让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停止发展,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所有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
6、距,实现共同富裕。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一、新农村的由来与中央的要求(一)时代背景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以往农村建设方案提出的背景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过多;农民的社会地位处于社会底层并且文化素质极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经营效率低下
7、,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不同层次的政府组织以及地方个人的关注点仍然局限在农村地区本身,即没有整体认识到如何从社会全局的角度促进农村的发展。比如南京国民政府关注的是通过发展农村生产为政府和工业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而地方政府则是本着割据的思路试图通过加强对农村的控制稳定自身政权。2、新中国成立至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农村建设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农村建设是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的。当时国内的农业生产正从战争的影响中渐渐走出,农业生产地基础条件很差,但是农民因为暂时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在社会地位上大大提高而充满建设的积极性。这一时期,农村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的建设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8、。但是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这些努力付诸东流。直至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实惠。但是此时,现代性向农村的骤然涌入与农民大规模的外溢成为新时期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基础设施、生活水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已是越拉越大,并且形成了综合性的城乡二元结构。3、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自党的十六大之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条件下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变成国家战略。当前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当今的城乡差别状况加以总结:1、在生产力水平上,比较发达的工业生产力水平与比较低下的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不和谐;2、在收入水平上,
9、城乡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的不和谐;3、在生活方式上,以城市为主的工业文明与农村落后的农业文化的不和谐;4、在公共产品上,资源与服务在城市的相对富裕和在农村极度短缺的不和谐。(二)新农村建设内涵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目标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由此可见,其内涵涉及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首先,从本质或者说政策理论层面上看,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国家发展理论政策的组
10、成部分;其次,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和根本途径;再次,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讲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二、S市新农村发展情况分析(一)S市农村的状况S市地处福建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美誉。全区现辖9个镇和1个开发区,总人口51.4万,其中农业人口41.25万,耕地42.16万亩,其中水田38.39万亩,桑地12.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近20万亩。S农业以水产、粮油、蚕桑、畜牧为主导产业,不仅是全国著名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兔毛、蚕丝加工出
11、口基地,又是浙江省的产粮大区、牧业大区。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木业、花卉苗木、水产苗种、特种养殖成为了全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全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三农”工作放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按照“基地、品牌、市场”的理念,全力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工作,农业全面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保持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我区被省认定为农业特色产业综合强县(区)、水产养殖产业强县(区)、蚕桑产业
12、强县(区)。练市镇、善琏镇、千金镇被认定为省畜牧产业强镇,菱湖镇、和孚镇被认定为省水产养殖产业强镇,练市镇被认定为省蚕桑产业强镇。S市根据其自身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在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外,又向新型经济进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经济。1.桑蚕业:S市是全国重点的蚕茧产区之一,是我省优质茧生产基地和丝绸出口创汇基地。“辑里湖丝”闻名全国,丝绸文化历史悠久。2 .水产业:S市处于杭嘉湖平原水乡,辖区内水网交错,池塘星罗棋布,水产资源丰厚,养鱼历史悠久,养鱼技术精湛,以盛产鱼虾而著称。3 .畜牧业:S市是全省家禽饲养量100o万羽以上的5个县区之一,也是省无公害湖羊基地和湖羊本品种繁育基地,畜牧
13、生产己成为S市农业的一大优势产业。4 .种植业:S市耕地种植以粮、油生产为主,是浙江省重点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之一。5.林业:2007年绿化造林折合面积821亩,完成“四旁”植树5万株,完成林业基地建设1050余亩,均完成或超额完成省下达计划1(一)S市的发展现状及规划1、培育发展块状经济,壮大农村经济支撑在区委、区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区已形成十大块状经济,且规模越来越大,2005年实木地板销售收入超75.8亿元;元器件及电磁线销售收入达55.2亿元;电梯销售收入13.8亿元。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一是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
14、314元,增长14%o据调查农民收入的7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当地的特色块状经济。如旧馆镇与和孚镇的重兆村这几年个私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块状经济。这给两地的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据农户自己的反映,他们的人均纯收入超万元,这两地也成为我区私家车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二是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个私经济的发展,块状经济的壮大,使许多农民从田间地头走出来,据统计,2005年我区转移农村劳动力20600人。据调查,我区农村中纯农户的数量这几年大量下降,据了解,旧馆镇的纯农户不到10%。三是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S块状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一些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如S木业的发展推动了建材市场的
15、发展,已经形成了地板城和家私广场等专业市场;双林镇的毛纺产业推动了当地毛纺市场的发展,现该镇成为浙北最大的毛纺集散交易市场。市场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客商云集S,以往握锄种地的S农民坐地当起了“小老板”。同时,块状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务工者,促进了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四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块状经济的发展为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提供了条件,S镇的一些村通过出租村集体房屋,旧馆镇潘家庄村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集体经济的实力,加快了村公共设施建设的进程。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现代农业进程S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2005年全区新增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新增7家“双五一千”企业。中林南星福建合板有限公司被评为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中水饲料水产养殖中心被评为全国供销系统重点龙头企业。同时,我区十分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如1本段数据来自南河区人民政府网:http:WWW“青藤葡萄”获得省精品水果展金奖:“中水甲鱼”、“华鑫康大米”,“茂业鱼干”获得省农博会金奖;“青藤葡萄”、“方示黄花菜”已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二是发展特色农业,培育新兴产业。在练市裘皮加工业的推动下,以练市镇、善琏镇为中心的獭兔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全区獭兔饲养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