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模式探析》85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模式探析》8500字(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模式研究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加剧,城市养老倍受社会关注,传统的城市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养老模式,即在社会城市养老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为解决城市年老型人口养老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系统的、典型的方式方法。由于居家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人根本利益的重要问题,城市合理、有效的养老模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因此,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的影响,并选择相应合理的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发展快、高龄化、“空巢家庭”多、“未富先老”等特点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和家庭抚养负担加重,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如何应对人口
2、老龄化条件下的养老问题是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在阐述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缺陷以及居家养老的优越性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居家养老为背景分析了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促进居家养老模式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模式目录论文总页数:16页1 .引言2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2.1 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22.2 养老模式33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居家养老模式问题分析33.1 人口老龄化现状33.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53.3 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64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84.1 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提供多层次服务84.2 完善社区支持居家养老的建设和
3、发展94.3 充分发挥市场化科技养老的创新10结论11参考文献121 .引言随着我国人日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己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2008年1月,全国老龄办等10部委发出了关于全而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为全而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城市社区基本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80席左右的乡镇和三分之一左右的村拥有一处服务网点。为此,要求“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J本文以我
4、国人口老龄化为背景,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1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2.1.1老年人口老年人口泛指人生迈入老年期的人群。对进入老年期的年龄限定不同国家与地区存在差异。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把60岁规定为老年年龄的界限。60岁和65岁是使用较为普遍的两个年龄界限,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2.1.2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必然出现的现代社会人口现象,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广义的人口老龄化研究中,“老龄化”包含以下两种意义:一种是指整个人口群体的老化,另一种是指每个个体的老化。区别这两种不同性
5、质的老龄化在分析人口老龄化过程时至关重要。按照多种文字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老龄化赋予的含义:“当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增大时,为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为人口发展的自然变动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标准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乐者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老年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的社会就认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中年龄为65岁及以上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一定界限并持续增大的过程。人口老龄化是平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以及生育率持续下降共同作用下的历史产物,是必然性的人口现象绷;同时也是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必须认真
6、考虑这个问题。2. 2养老模式养老模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与它适应的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了养老模式的建立。养老模式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养老模式体现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它是由各种文化集丛、文化特质等有机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是各国家、民族独有的文化体系。由养老这个文化特质衍生出养老的孝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护理文化、祭奠文化制度文化等多个文化丛。养老模式是强化和践行文化价值观的过程,而不单是维系老年人口生存的过程。综上所述,可知养老模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等因素决
7、定的,有关养老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我国的养老模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除了包括主要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以外,还有由此衍生的其他养老模式。3.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居家养老模式问题分析31人口老龄化现状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相对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相对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个体的老龄化。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7%时,该国或该地区就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0年底就进入到了老龄社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得知,2000年底60岁
8、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2%,达1.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96乐达8811万人。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截止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祝2013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6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亿人,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13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从7.
9、15%上升到了13.26%具体数字见表1.老龄人口增长迅速,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如图1所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养老方式尤为重要。表2-160岁以上老年人口历次普查数据(1953年-2013年)名称年份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第一次人口普查19884153.84万7.15%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4225.48万6.08%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7663.78万7.63%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9696.96万8.58%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1.2998万10.2%第六次人口普查20131.7765万13.26%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
10、;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4.00%人口老龄化比重图1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变化(1953年-2013年)3.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3. 2.1老年人口基数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所以中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近几年,中国老年人口数持续增加,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3.26乳预计到2050年,该比例将达到31%,老年人口数量可达4亿左右。3.2.2老龄化速度发展快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发展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第一,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发展速度;第二,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一般而言,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十分缓慢,短则几十年,长则100余年。例如,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80年,瑞士用了85年,法国则用了115年,相比较这些发达国家,我国仅仅用了18年就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对于西方国家而言,通常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标准以后才开始面临老龄化问题。3. 2.3高龄化、空巢化速度增幅明显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逐步提高,老年人口也在逐渐向高龄化趋势发展,截止到2010年,我国80岁以上老人达到2132
12、万,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I1.1虬除此之外,空巢化速度也在迅速增长,1987年,在老年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只有16.7乐而1999年上升到25.8%,2000年上升到26.0乐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乐部分大中居家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乳一些大居家“空巢”现象尤为突出,预计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乐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而这些“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日益突出。3. 3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3. 3.1居家养老模式选择不科学首先,一种模式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目前有很多居家都在效仿“居家养老”模式,但是这种养老模式并不是每一个居家都适用,而且并不
13、是一个居家的每一个地区都适用。换句话说,每一种养老模式都有其适用条件。例如,“居家养老”对街道、社区的整体的协调能力要求很高,而且是在对社区进行重新的合理的整合的前提下选择该种模式的;“异地机构养老”对老年人自身的条件要求比较高,个别地区的经济条件、社区基础建设跟不上,就更不要谈如何组织让老年人到异地去享受养老。其次,养老模式之间缺乏协调性。事实上,几种模式的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模式效用的最大化。对于以前的机构养老,社会上养老只能靠这种,老人们无从选择,或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或者到社会开办的养老机构,要不只能到社会开办的养老机构,而去机构养老对于多数的老人来说是不愿意接受的;现在的养老模式选择虽然
14、实现了多样化,但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大部分居家及地区由于财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只能在原有的养老模式上作部分创新,导致调动不起来老人们自身养老的积极性,作为主体的老人不愿意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去;即使在一个地区有几种养老模式并存,比如存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但这些模式之间很独立,各自的资源也单独使用,造成了养老资源的浪费。最后,养老模式的选择方法缺乏创新。依照居家养老管理的惯性思维,养老模式的选择更多地从居家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宏观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而按照以人为本的思维角度,检验一种养老模式的适用性需要从老年主体以及社会客观现实的评价中得出结论。养老模式的选择首先应该选择一种科学的理论方法,
15、在借鉴其它地区的养老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加以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的选择养老模式。3. 3.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否泛接关系到养老模式的选择。在养老金方面,年老性人口无法支付养老金,从而不能形成良好的养老金运营机制,对保障养老模式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体系不健全,新制度难以建立。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但由于一些个人账户的基金已用于支付现有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已变成了“空帐”,因此现行制度实质上仍是现收现付模式,没有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自我良性循环机制。第二,养老金积累少,养老金缺口较大。传统的养老金体制没有为基础养老金提供积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认,目前城市养老金缺口在2.5万亿元,在未来30年时间里将达到6万亿元。这个数据可能低估了养老金缺口严重程度。第三,社会保障金投资渠道单一,回报率低。这是由于以下的原因造成的: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过于分散,缺乏宏观协调平衡机制,因而使社会保险基金难以集中管理和统一运作;政府与社会保障业务机构的职能不分,或者直接干预,使社会保险基金不能依法管理,挪用基金、盲目投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我国缺乏高水平的保险基金管理人才和运营技术的落后,随着社会保障基金积累的增加,在基金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