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292453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饭)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接受。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

2、色。首先是擅长雄辩,具有气概充足、感情剧烈、笔墨酣畅的风格;接受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敏捷多变。其次,善用比方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 .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困难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气,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家立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主动意义的。2 .邦国的主权在

3、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假如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情愿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举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究竟天有确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

4、告知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肯定道理的。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听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

5、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4 .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见归根究竟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主动意义的。5 .用人以民意为准。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日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

6、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见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看法为动身点,这种观点也是有主动意义的。6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孟子主见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7 .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家立业。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家立业。齐宣王又说:“

7、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赞扬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8 .反对不义的斗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见假如进行斗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主动意义的。三、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终于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专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削减,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

8、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爱打仗,让我用斗争做比方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讽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假如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搁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肯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

9、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搁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搁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仔细地兴办学校教化,把敬重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

10、姓都会来归顺了。”【示范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一、学问教化目标1 .学习本文比方显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加文章气概的特点。2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精确运用。二、实力训练目标1 .学习巧用比方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实力。2 .提高驾驭古汉语常识的实力。三、德育渗透目标1 .理解孟子主见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主动思想。2 .对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进行探讨。【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方说理,气概充足的论辩方法。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解决方法:1 .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事实上是孟子“仁政”

11、内容的详细化。2 .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课时支配】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3)归纳文意,登记学习的难点。2 .课内接受专题探讨的方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 .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2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学问。二、整体感知1 .解题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闻名的思想家,教化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见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

12、背。主见“制民之产(使农夫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见复原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扬他的政治主见,但始终未被接受。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剧烈,辞锋犀利。在宣扬主见、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终获胜。孟子还擅长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2 .文章的主旨及特色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方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13、”的措施和要求,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见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化、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主动思想。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劝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打算。其次段针对疑问,巧用比方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全文比方显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加了文章的气概和节奏感。3 .本文学习的学问点驾驭本文的通假字:“直”一“只;“无”一“毋”,“颁”一“斑;“涂”-“途”正确辨

14、别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精确运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留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 .预习课文(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2 .导入新课(1)学生复述课文。(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分的?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日:“不行,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日:

15、“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谷与鱼鳖不行胜食,材木不行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是怎样指责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3 .介绍作者、作品。4 .文章梳理问答。(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绽开探讨,阐述了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并在肯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同等。(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参考答案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其次部分(“孟子对日”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