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志愿服务优秀案例非遗文化与邻里互融的志愿服务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工志愿服务优秀案例非遗文化与邻里互融的志愿服务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社工志愿服务优秀案例非遗文化与邻里互融的志愿服务思考一、案例背景:阳光社区辖区0.6平方公里,总人口4659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和社区归属感较低,公共娱乐设施资源较为匮乏,居民的娱乐内容和生活方式也较为单一。阳光社区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社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甲地花灯,独有的社区历史文化彩龙。甲地县友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在前期走访时发现,社区里大部分都是长者和青少年儿童,青壮年忙于生计外出工作,社区中独有的历史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情况。邻里之间交往较少,邻里互动不足,部分邻里之间日常生活中即使见面,也形同陌路,社区事务居民参与度不高。在此环境与情况下,居民缺少了传统文化的联结,新旧居民
2、之间的联系渐少,居民没有了共同的文化信仰,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缺少了传统文化熏陶,对社区的归属感也在逐渐减弱。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凝聚力,打破墙壁的阻隔,让居民走进邻里圈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阳光社区社工室根据社区实际情况,通过挖掘居民骨干,重燃传统文化,重拾对传统技艺的信心,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不断地唤醒居民参与意识。旨在拉近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促进居民参与,共同营造社区大家庭氛围。二、介入目标:理论架构: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人作为文化认同的主体,创造、发展、传承文化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同的形态文化也慢慢从独立封闭或走向“冲突f消亡,或走向“冲突f开放f交融工地区发展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内部资源的动员、参与和行动为主,外部的资源帮助和技术引进为辅助;内部以广泛的讨论、协商一致和团结合作为主,避免冲突,化解矛盾;注重公民的组织和教育;发动、动员居民广泛讨论。总体目标:以阳光社区独特的非遗文化花灯为切入点,搭建社区共融互助平台,培育专业性的非遗传承志愿者队伍,引导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模式,通过挖掘文化、传承文化,构建社区文化来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居民邻里之情,推动邻里互帮互助友好关系的发展。具体目标:1 .培养一支以非遗花灯为核心的志愿者队伍,发掘并
4、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为社区增能。2 .扩大志愿服务信息的获取途径,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不断增加社区服务参与机会3 .将特色传统文化及社区共同历史通过社区有生力量延续下去,培养文化传承人。三、介入过程:O1.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组建志愿者队伍,搭建居民自治平台。密切党群联系,社工通过走访、志愿服务、志愿者培训等活动,提升志愿者的能力,从社区中挖掘骨干志愿者通过志愿者开展活动作为纽带,加快社区居民的融入,在社区唤起居民互助新风。发挥社区党建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动社区居民、大学生等组成志愿者队伍,共同致力于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活动。02.孵化培育专业人才文化志愿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志愿者纽带带动社区
5、居民的邻里融合。通过走访、挖掘非遗传承艺人,带动成立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搭建学习平台,提供包括志愿者基础培训、沟通技巧培训、团队组织能力培训、活动策划能力培训等专业培训,引导他们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引导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张三,男,汉族,1973年8月生,群众,乙地村一组村民。张三是在花灯的熏陶中长大的,爷爷会唱花灯,教会了父亲,父亲又传给张三。张三7岁开始学唱花灯,唱了40余年,对张三来说,以前唱花灯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唱花灯是肩负着非遗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小时候家里穷,供不起他上学,他就辍学跟父亲学唱花灯。父亲让他背唱本、吹啖呐,他总是打瞌睡,背
6、不好,父亲也不打骂,总是耐心开导他。13岁那年,父亲让他登台表演婆媳关系的唱段,他融入自己的思亲情感,声泪俱下地唱着数落儿媳的唱词,引人入胜,感慨万千,让一些年轻子女幡然醒悟,该善待父母公婆。自此,他爱上唱花灯,一唱就是大半辈子。截至目前,他曾在中央电视台表演3次,参加全国非遗文化节展演2次。2021年11月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灯(甲地花灯)的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非遗文艺演出唤醒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孵化培育专业人才文化社区社会组织,发布公益创投项目,非遗进社区、进学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社区非遗文化普及及宣传活动;针对社区青少年开展非遗文化手
7、工制作工作坊,非遗文化演出让社区非遗文化氛围浓烈起来,社事办分管领导多次出席活动并致辞,表达街道对非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03.形成共识,共同行动。经过前期活动的不断铺垫,参与的居民也越来越多,不管最初的启动者是谁,大家都愿意去一起去干。开展社区工作最重要的是社区居民参与,让生活在这个场域内的人的声音可以被听到,他们的想法可以被聆听,让社区发展的工作真正是从社区的内部出发。同时,部分居民对于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居民从被动参与的角色转变为积极的倡导者。四、服务成效:充分调动、整合社区资源,发挥“五社联动”的项目化运作方式项目至今,共开展活动7场,成立了以非遗文
8、化花灯为核心的社区社会组织一支,成员8人,直接服务2000余人。01.促进了居民融入社区的参与意识。构建了居民对非遗文化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提升了社区居民互动,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得到提升,由非遗传承人张三发起的“花灯艺术队”,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以文艺和手工制作的形式开展非遗文化宣传体验活动,促进了居民的社区互动,让社区居民意识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要性。02.促进邻里共融,幸福感进一步提高。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吸引社区居民参与活动,让社区居民主动走出家门投入到社区公共空间中,社区居民以非遗文化为链接,增强与邻里互动,打破了社区陌生的界限,提升社区温度,增强社区人情味。同时,拉动社区社会组
9、织、辖区共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关注和参与,调动了82名社区志愿者、5家商家,盘活了社区资本,激发了社区共治的内在活力,凝聚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和共识。社区的组织、商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过程中,更加有主人翁意识。也在参与的过程中,共享了社区资源。03.以社区社会组织为抓手,提高居民参与的广度及深度。将居民组织化,有助于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阳光社区社工室在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以行动学习为理念,以“掘能一培能一展能”为路径,加强志愿者骨干的学习和培养,提高其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孵化出三支社区自组织,并帮助其进行规范化建设。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带动,志愿者的积极参与、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社区事务,让社区文化氛围自下而上动起来,社区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五、服务反思:O1.注重本土资源,根据本土资源制定特色志愿服务。社区非遗文化作为阳光社区的本土资源,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作为凝聚社区居民的文化纽带,应在服务过程中如何植根于居民心中,成为居民内心认同的社区专属文化属性,需要不断去探索和思考新的形式。02.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模式,调动居民积极参与。建立志愿者队伍,激活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活力,就是在不同层面中去调动居民的动机,共同继承和弘扬社区文化。在调动居民积极性的时候,应该探索社区服务模式,确保居民愿意参与、奉献和付出,并且让居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