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民以食为天,粮食平安始终是国家和经济平安的底线口。小麦是中国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产业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平安和社会稳定2。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和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但与兴旺国家相比,河南省小麦在产量、品质、种植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小麦的种植效益和加工水平,带动河南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开展。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我国粮食平安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高质量开展是转变农业开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所在。1开展现状河南省位于华北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河南省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分廉期长、
2、幼穗分化期长、籽粒灌浆期短的特点。河南省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为主,小麦和玉米轮作,对早熟性要求较高。1.1 总产实现稳定增长自2012年以来,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40万hm2以上,2018年到达574万hm2,占全国小麦面积的25%,稳居全国首位。河南省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6年小麦年产量逾3500万t的省份,2020年河南小麦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到达3753.13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5%,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表1)。河南省小麦总产量从2012年的3223.07万t增长到2020年的3753.13万t,增长了16.8%,年均涨幅1.8%,实现了稳定增长。1.2 小麦单产水平持续提
3、高随着一大批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以及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落实,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快速提高。2020年河南省小麦单产水平到达6.61thm2,居国内各小麦生产省份小麦单产的首位。2021年修武县小麦高产示范田小麦产量到达了13.47thm2,较全国小麦单产纪录(12.85thm2)增加0.62thm2,刷新了全国小麦高产纪录。1.3 优良小麦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河南省小麦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品种创新带来的单产提高,品种对小麦增产的奉献率达45%以上。河南省育成的小麦品种数量和应用面积均居全国领先水平。20092020年,全国范围内通过国审的小麦品种共有440个,其中河南省育成的品种有133个
4、,占总品种数的30.3%o2010年以来,河南省育成的矮抗58、郑麦366、郑麦7698、周麦22、百农207等品种的生产应用面积均在66万hm2以上。小麦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1项,其中河南省获得二等奖4项、一等奖1项。1.4 小麦种植结构逐步优化为深入推进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河南省省长提出“四优四化工程,大力开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重点示范推广了郑麦366、新麦26等一批能够替代进口小麦的优质新品种和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十三五期间,河南省优质小麦规模化种植面积已由100万hm2开展到200万hm2,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5.86%,涌现出了如延津优质强筋、
5、淮滨优质弱筋、息县酿酒小麦等新型优质专用小麦。河南省小麦生产质量、种植效益和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小麦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支撑。1.5 创立新型小麦产业经营联合体河南省率先探索出了“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优质小麦订单生产经营模式,初步实现了优质小麦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开展产业化。科研单位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供优良新品种和专业化配套技术效劳;加工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优质商品麦进行加价收购、贸易和深加工;农业专业合作社以种植效益为推动力,组织农户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各方签订合同,明确权益和职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产业联合体,从而实现了优质麦生产、收购
6、、销售及加工的有效衔接,有效解决了优质小麦产销脱节的难题。1.6 小麦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不断创新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地块必须耙实技术标准要求,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机械深耕等技术措施。严格把握播期、控制播量,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机械匀播技术以及前氮后移技术,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大幅提升了小麦品质。利用监测预警技术,加大病虫害防控力度,在播种期防控率到达IOO%;大力推行“一喷三防防病延衰技术,促进灌浆、提高粒重,防治技术实现集成联动。L7小麦加工企业数量及产能全国领先河南省在小麦加工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河南省小麦面粉产量常年在2700万t左右,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
7、。中国小麦粉加工50强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广东、江苏、陕西等省份,其中河南省小麦粉加工50强企业最多,共有8家,居全国第一位。河南省生产出大量的速冻饺子、冻汤圆、方便面、馒头。河南省的饼干产量也居全国第一位。2存在的问题2.1 小麦单产水平仍有上升空间当前,我国粮食年生产能力约6亿t。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4.5亿人,粮食需求将到达7亿t。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开展,为了满足未来国内粮食需求,保证粮食产量年均至少增长1%,要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通过提高单产保障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小麦单产,仍是今后
8、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促进河南省小麦产业开展的关键课题4。2.2 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不够丰富长期以来,生产上追求产量最大化,导致河南省小麦高产品种多、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相对缺乏。目前河南省推广的优质品种根本上都是强筋品种,弱筋品种较为缺乏5。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开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对小麦的需求呈多元化,其中对酿酒专用、高抗性淀粉、富锌等营养、健康的小麦需求日益旺盛,但相应的品种严重缺乏,满足不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2.3 小麦种植效益偏低现阶段河南省小麦种植仍以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为主,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模式,导致生产本钱过高,仅肥料投入就是美国的2倍左右。同时,近年来优质小麦价格持续走
9、低,与普通麦的价格差距明显缩小,根本维持在2.5元kg左右,与普通麦的价格差已不到0.2元kg,优质麦种植效益显著下降。优质麦的生产、收获、储藏和销售等环节均需要一定的费用,一些合作社、粮食经销商或中间商因风险承当能力弱,且缺乏快速、有效、平安、稳定的金融融资渠道,而不敢扩大生产,导致合同履约率偏低,严重影响到农户种植积极性。2.4 产业化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目前,优质麦生产仍以政府主导,或以企业及生产者自发结合生产为主,科研单位参与度有待提高,“产、学、研、用不能有效结合,“产、供、销、力口脱节现象仍普遍存在,中间缺乏交流的平台、联系的纽带以及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运转模式。2.5 产业链仍需进一步延
10、长现阶段的小麦品种与品质尚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加工需求,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利用很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河南省小麦加工企业大多数仍以普通面粉的初级加工为主,高附加值的专用粉仅占加工总量的11%左右,专用预混合粉和营养强化粉比例缺乏1%。亟须对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3对策3.1 加强政策支持,实现小麦产业高质量开展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也是我国粮、油等农产品重要的加工和贸易中心,对保障我国粮食平安至关重要。但是,在河南省南部和西北部,受生产条件(水利和农田根底设施)、耕作制度以及生产本钱和生态环境
11、的制约,进一步提高单产难度很大;同时,河南省也面临着如何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问题。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继续对河南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小麦育种投入,确保河南省小麦产量、质量双提升,实现小麦产业高质量开展。二是完善农机具补贴机制。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大力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效劳组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开展。3.2 加快科技创新引领,强化科技创新对小麦产业的支撑良种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种业开展的命脉刀。大力开展现代育种技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河南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开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大对
12、小麦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拓宽研发经费来源渠道,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小麦科技创新,提升科研资源集中度,提高科技研发效能。同时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提高科技进步奉献率,提高科技创新成效。二是加快推进育种技术创新,积极广泛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三是加快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根底学科建设,加快高素质农民培养,推动科研院所与粮食大县和加工企业对接合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平安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培养鼓励机制,为小麦产业科技持续创新提供智力保障。3.3 完善根底设施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
13、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扛稳粮食平安重任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耕地地力提升,统筹退化耕地治理、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轮作休耕等土壤改进措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药一体化等栽培技术,切实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和粮食产出能力。二是在规模化种植过程中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所需的配套设备、开展电力灌溉、修建道路、推广机械化收割等,从而降低人工本钱,为小麦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根底。3.4 创新生产组织形式,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新体系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纽带作用以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效劳优势,建立全产业链合作关系,优化产业布局,整体衔接推进,实现小麦产业快速开展8。一是搭建产、学、研、用
14、对接平台。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为抓手,推动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深层次合作,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新格局。二是促进产创融合。以创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树立目标意识、产业意识和协作意识,促进产创融合、科企融合。大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和加工集群,改变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多而散、规模小、研发弱、品牌影响力小的现状,加快推动优良专用新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孵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加工集中度和品牌知名度,整体提升河南省小麦产业竞争力。三是加快成果推广体系构建。发挥科研院所、相关高校等单位的技术
15、优势,组织专家以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县长等身份,通过蹲点、挂职等方式提供长期成果技术推广效劳。3.5 加快小麦大数据平台建设,以推进产业实现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载体,构建小麦生产大数据平台,提升小麦产业信息化水平。在病虫害监测防控、墙情苗情监测、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农机作业等生产效劳中,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与小麦产业深度融合开展。建立小麦产业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做到供需信息透明、公开,实现科研单位、加工企业及合作社三方信息互通。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粮源信息系统,建立小麦分级收储体系,确保小麦优质品种能够按质论价和单收单储;加强商品麦物流信息建设,形成以信息化、系统化为特征的现代粮食物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