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等主题材料汇编(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等主题材料汇编(4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等主题材料汇编(4篇)目录1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22 .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着力点.73 .探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目标与途径134 .民族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7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2、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更加需要明确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在这种境遇下,高校必须整合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民族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社会共同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探究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并摸索其实践路径。强化思政教育专题研究,提升教育价值认知。课程思政视角下,强化思政教育专题研究,提升教育价值认知,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价值,加
3、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借助思政教育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活动,为思政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在研究活动中,思政教师应加强与研究专家、其他学科教师等的交流探讨,倾听多元意见和想法,拓宽思维视野,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社会及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进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帮助学生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教育论坛、学术会议等,主动获取前沿教育理念、政策要求等,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让思政教育真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作用。提高思政教师综合能力,促
4、进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思政视角下,提高思政教师综合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建设一支高质量、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为教育过程的推进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邀请教育专家等来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在思政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中遇到的难题,帮助教师掌握教学实践技巧和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教师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开展观课、摩课、评课,通过评奖评优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驱动力,助力教师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提高综合能力,提升思政
5、教师队伍整体教育水平,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效果。健全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课程思政视角下,健全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教学体系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障,健全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至关重要。一方面,高校应构建各学科相互联通、各部门相互联动的一体化教学机制。课程思政视角下,教师要实现思政教育全学科、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育人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引进课程专家或名师,为高校思政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机制的系统运行提供专业指导,在把握教师教学困境、学生发展水平、学校现实
6、条件等的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教学建议,优化思政教育教学过程。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程思政视角下,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在思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生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各民族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确各民族发展对个人及国家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认同感,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事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必须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践行理论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入社会实践案例,如以
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下党和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线索,通过让学生讲故事、写感想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提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引入虚拟VR现实技术、3D动画还原技术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场景,并开展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游戏,增强教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校社合作育人模式,推动协同育人发展。课程思政视角下,深化校社合作育人模式,推动协同育人发展,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教育无处不在,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
8、,因此,加强校社合作,实现协同育人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首先,高校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搭建信息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加强沟通交流,帮助教师及时获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研究成果、实践案例等,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用方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成效。其次,高校可以通过跨院校合作方式,为教师提供多样化学习平台,帮助教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用机制的异同,挖掘教育优势和弊端,汲取教育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参观等活动,让师生亲身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各族人民
9、生活的发展变化,体会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民族发展、维护社会和平稳定贡献力量。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积极完善作用机制,推动思政教育质量提升,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着力点我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中心任务的调整和变化,民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中的着力点也有所不同。在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今天,民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也必然面临新形势、新
10、使命。一、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一)高校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平台载体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为了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国家观,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精神的认同,与高校思政课所担负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具有诸多契合点。另一方面,高校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完备的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承担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任务。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进教案、进讲稿,从而让学生入脑、入心;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课堂互动交
11、流、课下文体活动、课外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党的民族政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生成首先,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国家观,将自发的民族意识转变为自觉的民族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各民族力量。其次,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帮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基础与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
12、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进行重新解读并认知的过程,是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过程,而高校是开展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门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渗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力军”(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模块与逻辑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为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教学内容上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突出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
13、,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要系统完善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民族工作的相关重要论述。高校思政课有完善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等优势,将思政课优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探索教学融入、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新路径,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方法与体制机制在价值原则上,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方法与机制体制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完善民族教育制度体系为目标。在路径方法构建与体制机制设计上,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思政课与思政课之间、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课堂
14、教学与校园活动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性、系统性,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方能久久为功。在内容上,要构建党的领导体系,思政课主导、各部门协同、师生参与的组织体系,学科化、课程化、制度化“三位一体”的教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路径方法创新体系、途径载体展现体系等,探索协同机制、转化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整体设计与路径规划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同时,还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协同配合的组织体系。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体系。在教学育人体系方面,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
15、统优势,根据各年级、各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制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方案;在管理育人体系方面,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防范化解民族教育领域的风险隐患。最后,全面开展民族团结工作。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五个认同”教育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三、形成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合唱”(一)高校各类课程需建立协调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
16、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二因此,实践中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规划与要求,把握“三因原则”、坚持“三个相结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高校各类课程实践内容设计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五个认同”教育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符合学生心理、兴趣、知识结构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软环境。(二)需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材和辅导读物建设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并无统一教材,主要是对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宣传、落实;或根据本校师资、现有教材、学生民族构成等具体情况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因此,需要根据政策要求和实际情况编写符合教学规律、学生实际的科学、系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和配套的辅导读物。教材编写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挖掘典型教学范例,实现趣味性、专业性和可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