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关键要看治理效能.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25657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赋能关键要看治理效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技术赋能关键要看治理效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技术赋能关键要看治理效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技术赋能关键要看治理效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技术赋能关键要看治理效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技术赋能关键要看治理效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赋能关键要看治理效能.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技术赋能关键要看整治管理效能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紧密围绕国家与社会整治管理中的每一项议题。各级政府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整治管理能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产生良好示范效应,数字整治管理已然成为我国社会整治管理重要手段。然而,在技术赋能社会整治管理的同时,“数字留痕”“数据打卡”“指尖空转”等数字形式主义问题逐步显现,产生了技术在场与效能退场的整治管理困境。2023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刊载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假设干意见,为了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进数字政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技术赋能要考虑多元因素技术赋能是利用数字技术来赋予某个领域或行业更多

2、的能力和潜能,从而提高效率、改善整治管理和推进创新。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整治管理领域,主要表达为:第一个是整治管理的精细化。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也意味着存在极其复杂和丰富的整治管理信息,借助各类数字化终端进行数据采集,改变传统的样本式的经验认知,提升整治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第二个是服务的便捷化。数字技术的突出特点是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使得“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减时减力上取得突出成效。三是决策的科学化。技术嵌入到整治管理平台后,通过信息开放、数据共享、组织互动,以“算法”驱动复杂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保证执行通畅和整治管理高效。但是技术从来都只是工具,对工具的设计、执行与运用才是决定技术

3、影响社会整治管理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技术叠加”不等于“技术运用”,运用技术和工具的主体是重要因素。数字技术作为外嵌型资源,在进入基层整治管理的同时,需要考虑其与整治管理主体、整治管理场景的适配性,需要考虑基层工作中是否真正能够使用好这些新技术,超越整治管理主体数字能力的技术极容易沦为“盆景”,最终偏离了数字技术赋能的初衷。另一方面,“技术在场”不等于“整治管理在场”,保障数字整治管理的规则环境是重要因素。数字整治管理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整治管理行为而非技术行为,但是在数字技术广泛渗透到整治管理全域的情境下,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技术万能”的错觉,社会整治管理的注意力渐次转移到是否应用了数字技术上,

4、忽视了保障数字整治管理的制度规则的建立,忽略了与之相适配的社会环境的培育。技术赋能要追求整治管理有效性技术赋能的价值目标是追求整治管理的有效性,保证社会整治管理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还要以群众的满意度、成效的显著性作为衡量的重要依据。技术赋能需重点关照“大场景”的数字化。数字整治管理不能只选择复杂性低、显示度高的场景,关键是要聚焦社会整治管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以群众需求诉求为主线条,以“小切口”入场,牵引多元主体参与、向上向下数据流通和跨层级协同保障,开展跨场景的协同整治管理,创设满足群众期待的“大场景”,推进集成式场景改革,让基层群众在技术赋能中有更多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技术赋能要适配当地数字

5、化能力。技术赋能社会整治管理不能片面强调数字技术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评估当地的数字化能力,是否有数字化的内生动力。在承接与转化的过程当中,统筹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文环境、技术能力,结合制度建设、运营生态和人才支撑,通过可控的成本、适度的功能,适配与当地数字能力相适应的技术手段。技术赋能要关注限度与边界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技术赋能的领域在不间断延展,技术赋能的边界在不间断扩张,然而技术的扩张也可能给社会整治管理带来挑战。技术赋能意味着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正面效能的同时,还需厘清其限度与边界,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负面效应,重点是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处理好技术与整治管理的关系。技术的选择

6、、工具的选用是与社会整治管理场景密切相关的,技术与整治管理适配是技术赋能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技术工具“瞄准”整治管理事务或场景。如果出现“瞄不允许”的问题,技术就会脱离实际,无益于整治管理效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整治管理理念”引导疏通”技术工具应用。数字化不是简单的应用堆砌,而是在需求牵引下的改革,是对模式流程、体验逻辑、风险管理等进行的革命性改造,在这一过程当中,技术只是手段但不是目的,需要相关整治管理主体找到制度机制变革的办法。处理好需求与效益的关系。评估技术赋能的效用,可以从场景需求和结果效益两个维度观测。如果整治管理场景需要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又最终带来了较好的整治管理效益。或者整治管理场

7、景中数字技术不请自来,且产生了特别大效能,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果整治管理场景需要数字赋能,但是其没有发挥应有效益,这就失去了其重要的功能性。如果整治管理场景不需要数字技术也产生不了多大效益,却应用了数字技术,这就使数字技术成了摆设。在统筹需求与效益的关系时,要杜绝走向技术整治管理的反面。处理好主导与参与的关系。数字整治管理不仅是整治管理主体的责任,也需要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脱离了群众这一重要整治管理主体,数字整治管理的效能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加强数字整治管理的需求侧挖掘,调研乡镇、社区等基层的需求,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出发,提供数字整治管理的方法手段,注重群众参与度和透明度,建立开放的

8、沟通机制,吸收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不间断调整优化、补充完善。需要吸纳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政府不仅是数字整治管理的供给者,还是整治管理服务的融通者和数字社会的服务者,创新数字整治管理的供给侧改革,充分挖掘社会中的优秀资源,充分动员社区中的潜在力量,引入到数字整治管理中来,不间断丰富数字整治管理参与的力量。处理好效率与尺度的关系。数字整治管理既要关注发展动能,提升政务服务、城市运转、社会整治管理的效率;也要关注群众的感受度,把握好各类服务与整治管理的尺度,做到兼容并蓄、包容发展。一方面,针对社会共性需求,推进数字整治管理。充分借助数据分析和智能技术,提炼共性需求的特征,快速响应、快速安排。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不间断评估调整整治管理策略,力保策略的科学性准确性。另一方面,面向个性化需求,实现包容性发展。建立包容性的数字基础设施,力保更多群体能够获得数字服务和信息。同时,帮助提升其数字技能,力保他们参与数字化进程并分享发展成果,弥合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发展。作者:冀翠萍来源:学习时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