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里故事多.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25467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史馆里故事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村史馆里故事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村史馆里故事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史馆里故事多.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村史馆里故事多蓝天白云下,灰褐色的山体高高耸立;清澈平缓的河流,在山前拐了道弯。河滩上,绿树掩映之下,一座座藏式民居错落有致。河是黄河,村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德吉村。游船快艇、特色民宿、风情藏餐这个由260多座藏居组成的村落,在黄河上游远近闻名。几年前,千余名贫困藏民,告别几十公里外、海拔3000米以上的脑山,整体搬迁到这里定居,从牧民变成了民宿老板、厨师、生态看护员。村前黄河边,一座两层的村史馆引人注目。走进展馆,一张张泛黄照片记录着过去的景象:一名藏族妇女背着一个水桶,跋涉在崎岖山路上,背来全家一天的饮用水;破败的几间石屋、紧邻一座石头垒砌的牛羊圈当地村干部说,这是以前牧区的常态。与此同时

2、,一幅幅新图片,记录着德吉村种植苗木、发展旅游的奋斗故事。近年来,从东海之滨到雪山之下,从塞外草原到江南水乡,记者在农村社区采访时,常见到这样的村史馆。村史馆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变迂。新时代以来,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曾经的贫困县、贫困村,如今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小小村史馆是时代大窗口,生动记录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村史馆勾勒着乡村振兴的图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西沙沟村村史馆,真实呈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的发展历程。开商铺、晾晒棚,公益林补偿款、村民入股分红,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村史馆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二全面

3、推进乡村振兴,小桥流水、特色民居等尽可能保留着,但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机械化代替了牛马耕作,标准化代替了手工生产。石碑、石磨、木轮车、地排车、蒸笼、风箱不少地方的村史馆,将过去的生产生活工具收集、保存起来,为乡村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记忆。村史馆里有真切的民声民意。德吉村村史馆的显眼处,摆着一幅巨大的全村实景图一一利用各种谷物制作完成的“五谷画”。6户脱贫户搬入新居后,感恩好政策、好生活,主动制作了这幅图。不少村将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开到了村史馆。一次采访时,恰逢一个村在开会,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汇成共同的心声:“没有共产党,哪来今天的好日子?”朴实的话语,表达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情。村史馆浓缩着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建好用好村史馆,就要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一方面,要抓住“史”的特性,在整理乡村发展史中推动文化振兴。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在尊重地方特色基础上,深耕内容、讲好故事,以独特的文化符号记录时代发展。村史馆源于百姓,应当聚焦服务群众,整合各项功能,不断汇聚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建好用好村史馆,让其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必将助力康续乡村文脉,更好造福农民群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期刊/杂志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