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为加强垃圾分类治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部门协作,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统筹生产、生活、生态需要,按照“全周期管理、全过程分类治理、全区域统筹实施、全社会普遍参与和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治理,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快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基本原则坚持整体规划
2、、系统治理,城乡统筹、一体推进,进一步加快建设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坚持因地制宜、全程管理,数字赋能、提质增效,全面提高垃圾分类治理成效。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总结经验,试点先行,选择具备条件的街道、社区、小区先行试点,对居民个人以鼓励为主,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坚持总结经验,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域推广。三、加强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建设(一)健全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完善区县、街道、社区(村)治理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调推进机制。完善垃圾分类治理责任制度,引导环卫、物业等有关企业垃圾分类,督促垃圾分类责任人履责。完善志愿
3、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工组织、居委、业委会、物业企业作用,加强垃圾分类治理宣传、教育、培训及志愿服务,激发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健全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科学运用奖惩措施,提高垃圾分类治理成效。(二)夯实垃圾分类治理基础。将垃圾分类治理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网格长、网格员、网格指导员等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作用。全面推行一员多岗”,积极整合环卫工人、物业人员和“五长”等力量参与垃圾分类治理。鼓励基层深化创新,创建垃圾分类治理最佳实践。落实“网格吹哨、部门报到”问题闭环解决机制,完善灵敏感知、即时派遣、联动解决的工作方式。四、加强垃圾分类源头管理体系建设(一)推进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减量。加快完
4、善涵盖生产等领域的垃圾源头减量政策措施,引导单位和个人使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产品,推动公共机构、餐饮业、旅游住宿业减少一次性用品供应。开展反食品浪费专项整治,践行“光盘行动”,推广小份菜、分餐制等,深入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推进商品包装减量化,督促食品、快递、外卖、电商等行业落实减少过度包装措施。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可回收输液瓶(袋)等固体废物的区分,落实垃圾减量措施,促进源头减量。(二)推进农业固体废物减量。加强农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因地制宜推广农业固体废物减量技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着力减少农药包装物等有害垃圾的产生量。进一步规范
5、农膜、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包装管理从源头控制和减少“白色污染”。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持续推进畜禽养殖粪污源头减量,广泛开展标准养殖示范场创建,推广使用节水型饮水设施和清粪工艺,实现养殖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推动农膜科学利用,全面推广使用标准地膜,积极开展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示范应用,加快建立废旧地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有效提高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水平。(三)推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制定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目标,将建筑垃圾减量作为文明施工重要内容。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施工组织,合理确定施工工序,降低建筑材料损耗率。统筹考虑工程项目全周期的耐久性、可持续性,鼓励建筑、结构、景观等全专业一体化协同设计,加
6、强建筑设计与施工协同,根据地形地貌合理确定场地标高,开展土方平衡计算,减少工程渣土外运。推广新型建造方式,提升绿色建筑比例。(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推动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下降,实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严格环境准入,大力推行绿色设计,提高产品可拆解性、可回收性,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深入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原辅料的使用,引导企业系统内部减量化和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品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全面实施绿色开采,大幅减少尾矿的产生和处置。推进鼓励发展的技术装备的开发使用,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五、加强垃圾分类收运处置
7、体系建设(一)强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督促引导生活垃圾产生单位、家庭、个人履行分类投放义务。压实物业企业生活垃圾管理责任人责任,将物业企业履行生活垃圾管理责任情况纳入物业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系统,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应规范配套垃圾分类设施,实现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加快已有分类设施标准化、便民化升级改造。建立密闭、高效的垃圾分类运输系统,规范分类运输管理。加强物业企业与垃圾清运单位之间的有序衔接,健全厨余垃圾收运联单制度,严防“先分后混、混收混运”。规范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配备完善分类收运车辆和转运站。有序推进农村厨余等可降解生活垃圾就地就近资源化
8、、无害化处置。加快垃圾分类处置设施规划建设,落实空间规划要求,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等设施建设,推动开展小型焚烧处置设施试点。(二)强化农业固体废物分类收运处置。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区县建设,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各环节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乡村闲置场所收储秸秆,并将秸秆收储设施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积极推动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对粪污处理设施的核查与粪肥质量的监测;推动规下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推动以畜禽粪污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工厂建设,提升畜禽粪污区域性收运处理能力。积极推动村、镇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网点建设,完善废弃农膜回收补贴激励机制,
9、支持县级农膜处置中心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提高农膜回收处置能力。(三)强化建筑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按照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建立完善建筑垃圾分类制度,做到源头管控有力、运输监管严密、处置利用规范。督促工程施工单位编制建筑垃圾处理方案,并按规定报送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备案。全面推广使用新型智能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促进建筑垃圾全链条数字化监管。推行装修垃圾和拆除垃圾预约收运处置,形成全程管理新模式。鼓励农村地区灰渣土、碎砖旧瓦等建筑垃圾通过就地就近铺路填坑等方式实现规范处置。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填埋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鼓励建筑垃圾跨区县协同处置利用,推进设施共建共享
10、,降低处置成本。(四)强化医疗废物分类收运处置。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加强分类管理,督促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医疗废物分类、规范医疗废物收集暂存,严禁将输液瓶、其他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投混放。完善医疗废物收运体系,探索建立以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中心卫生院为节点的医疗废物中转贮存体系,扩大医疗废物集中收集覆盖范围。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和提质升级,建立医疗废物处置体系,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医疗废物全收集、全处理。(五)强化垃圾处置设施协同衔接。统筹垃圾分类处置设施规划布局,实现垃圾分类处置设施与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推动毗邻地区垃圾处置设施应急共享,强化应急保障能力。打破跨领域协
11、同处置机制障碍,发挥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协同处置功能。推动垃圾焚烧与市政污泥处置、焚烧炉渣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焚烧飞灰与废物处置、废物与医疗废物处置等有效衔接,推进农村厨余垃圾、粪污等农村有机废弃物的协同处置,提升协同处置效果,实现垃圾处置能力共用共享。六、加强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一)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完善资源化利用政策和标准,形成制度健全、标准完善、渠道畅通的资源化利用体系。鼓励采取特许经营等模式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垃圾资源化利用重点企业。支持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开展设施设备研发和示范应用,提高资源化利用技术
12、和产品质量。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将资源化利用产品纳入推广应用清单。(二)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融合。加快规划建设兼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建设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分拣中心或集散地。推动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探索自动回收设施布点与专业物流相结合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创新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打造一体的“互联网+回收智能化平台。推进生活垃圾中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探索制定配套性鼓励政策。七、加强垃圾分类治理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一)推进数字化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垃圾分类治理设施智能升级,推进生活垃圾、工业固体
13、废物、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等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全过程智能化管理体系建设。探索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纳入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实现垃圾分类治理可追踪、可溯源以数字化助推运营和监管模式创新,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建设集中统一的监测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强化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提高医疗废物处置现代化管理水平。(二)推进科学技术应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合作,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研发攻关,重点突破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的研发。围绕各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开展先进适用
14、技术推广应用与集成示范,探索推动对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协同处置医疗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八、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定期组织召开垃圾分类治理会议。切实履行垃圾分类治理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二)加强政策保障。积极争取有关产业政策扶持,保障投放设施升级改造等垃圾分类治理有关工作的需求。引导社会参与垃圾分类治理,逐步形成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三)健全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带系统推行业,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四)加强宣传引导。发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作用,通过开展专题活动和各类融媒体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政策要求。持续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强化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提升分类质量。(五)强化督导评估。优化完善垃圾分类治理综合评价体系,多维度、差别化评价垃圾分类治理成效。落实“季通报、年评估”制度,结合暗访检查情况、指标达标情况、第三方评测情况等,每季度对区县有关部门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