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唤醒生活经验促进深度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唤醒生活经验促进深度阅读.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育论文:唤醒生活经验,促进深度阅读一、多维还原,贴近文本情境“还原”这一概念首先在西方现象学理论中被提出,“一切经过陈述的现象都是主观的、观念化、价值化了的,要进行自由的研究,就得把它悬搁起来,在想象中进行去弊,把它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王耘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之道全部的奥秘就在还原二字上。作为生活、生命符号的语言,你在学习、掌握、顺应和同化它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还原的过程J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多维还原以贴近文本情境,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一)入境朗读,还原文本情境,领略语言魅力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在朗读过程中创设富有生活气息且与文本相契合的情境,
2、能唤醒学生自身的经历和情感,在情境产生的情感动力的驱动下,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如狐假虎威一课,狐狸借助语言来假借老虎的威风,因此狐狸说的三句话里大有深意。狐狸对老虎说了三段话,第一、三两段话都带有提示语,如“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摇了摇尾巴”,学生可以借助提示语想象狐狸当时虚张声势和得意扬扬的模样。在品读狐狸的第二段话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如“派”“违抗”“多大的胆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狐狸的虚张声势和装模作样。随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为该段话添加动作、神态等提示语,还原狐狸装模作样的话语情境。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自然地想象出了狐狸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如“手指着天”
3、“拍拍胸脯”“吊着眉毛眯缝着眼”等。由此,狐狸的话语情境就被生动地还原出来了,通过学生一遍遍深入情境地朗读,狐狸虚张声势、装模作样的形象在话语间暴露无遗,文本的语言魅力被不断挖掘出来。(二)想象补白,还原潜藏细节,感受文本情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留心捕捉文本的留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还原潜藏的细节,感受文本蕴藏的情思。如秋天的怀念一课,在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涮涮啦啦地飘落J在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绝望悲痛心情时,笔者抓住此处的空白,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史铁生一一此时双腿瘫痪的你,看着窗外“涮涮
4、啦啦”飘落的树叶,会想些什么呢?这时,学生纷纷根据文本的情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还原出了史铁生当时的内心独白。(三)调动感官,还原身体感知,实现文意建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实现与文本的真正相遇,才能使习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意义之源。因此,老师要巧妙创设情境,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和作者产生共同经验,在此过程中完成自身经验的重新建构,加深对文本意义地理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引导学生充分提问后,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里是酸甜苦辣中的哪一味儿?用“滋味”代替“感受”,便将学生对文本的直觉与他们的味觉相联系,一下贴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文本的语言已不再是单薄的
5、符号,它们已内化成学生心头涌动的万般滋味。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提问,打通了学生身体的味觉感官,实现了学生对文意地自主建构和理解。二、制造矛盾,引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方式,对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思维方式的改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人为创设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的呼应,帮助学生在“捕捉矛盾、引发矛盾、化解矛盾”的循环中逐渐提升思维认知能力。(一)细读文本,捕捉文句矛盾,发现语言秘妙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独具慧眼,找到文本匠心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捕捉文句间“看似矛盾之处”,通过激活、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抵达文本意
6、蕴的内核。如携苗助长一文,在课文的第1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为了让学生发现本文语言的别出心裁之处,笔者巧借标点:“一天、两天、三天,它们是并列的词语,中间应该用顿号,怎么能用逗号呢?“在学生反复的朗读和连绵的想象中,逗号中间的时空被打开了。学生看到了逗号背后农夫的急不可耐,联系自身经验想到了等爸妈来接时的度日如年。在这里,“一天,两天,三天”不再是简单的物理时间长度,它们已经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化解了此处的文句矛盾,发现了文本表达的秘妙。(二)重构文本,聚焦情节差异,领悟文章精髓文本是作者传达思想情感的载体,而在阅读教
7、学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常受认知局限、时空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无法理解和领悟文章的精髓。这时教师不妨顺应学生的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构文本,聚焦重构文本与原文情节上的差异,在矛盾对比中领悟文章的精髓。如笔者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双腿瘫痪后的史铁生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笔者先试图联结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化身为作者的朋友试图劝说他。再将他们的做法与作者母亲的做法相比较。同学们从母亲的三个动作“扑、抓、忍”和“悄悄地”“偷偷地”中,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细心、关心、小心背后那份隐忍、细致入微的爱。通过学生重构的文本和课文原文的差异比较,秋天的怀念真正沉到了孩子们的心里。(三)提炼文本,营造情感反差,挖
8、掘文本深意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很多时候进行的都是较为浅表的阅读,即在文字表面滑行,缺乏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思考。这时,教师可提炼文本,抓住文本内在情感上的矛盾,引导学生的思维向两个相异的方向发展,而后在强烈的情感反差中挖掘文本的深意,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如长相思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纳兰性德的心碎,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系故园”的那份深情,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去想象故园之景,创造出独属于每个孩子的“故园”:随着纳兰性德回到他的故园,在那里你看到、听到、闻到、想到了什么?然而回忆越是美好,现实便越是残酷。于是笔者又将学生的想象陡然拉回现实:故园的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但身在征途的他看到、听到的又是什么
9、呢?在这里,故园的温馨和谐与征途的艰辛孤独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反差,昔日的美满幸福与此时的彻底破碎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时空的交替转换中,学生经历着情感的跌宕,读懂了纳兰性德,挖掘出了这首词的深层意蕴。三、再现生活,拓展文本外延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再现课文生活,拓展文本外延,调动学生生命体验,促使学生生活和课文生活能高度对接和相容。(一)情境创设,再现生活场景,促进语言内化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情境,再现文本生活,能让学生自发地走进场景,去发现、探索、思考、咀嚼,在文本和生活的高度联结中内化语言,促进理解。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课文第4自然段介绍了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在引导学生品读该段文
10、字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挑选三位同学扮演船夫,剩余同学扮演游客,船夫通过吆喝招揽生意,游客可向船夫提问。在活动中,船夫们各显身手,利用文本中的语言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向游客们介绍宣传。游客们也能基于生活实际考虑,向船夫提出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情境交流中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语言,促进了文本语言的内化,提升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二)巧借视频,呈现生活原貌,深化文本感悟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文本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学生可能因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而产生阅读障碍或阅读偏差,此时教师可适时引入视频,呈现生活原貌。在视频和文字的相互促进下,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变得越加深刻。如中国美食一课
11、,该课介绍了多种食物烹饪的方式,旨在通过此揭示“偏旁表意”这一普遍规律。然而受生活经验的局限,“偏旁表意”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落地。因此,在介绍烹饪方式时,笔者适当引入视频,带领孩子们走进烹饪现场,让学生看看“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烤鸭、香煎豆腐”等菜肴的烹饪过程。由此,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了补充,他们不仅明白了“爆、炖、烤、煎”这些烹饪方式与火的密切关系,形象深入地理解了“偏旁表意”这一概念,还将这些烹饪方式转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深化了对文本的感悟。(三)延伸课堂,亲临生活现场,丰厚文本体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2011年版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学习要与生活相结合,沟通与生活的联系。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对于课本中一些游记类、写景类的课文,当学生充分学习了语言文字后,教师可以将生活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亲临生活现场,在真实生活中与作者相知相遇,在生活实践中丰厚对文本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