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24年4月25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24年4月25日).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发布单位】中共中心国务院【发布文号】【发布日期】2024-04-25【生效日期】2024-04-25【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中共中心国务院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2024年4月25日)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将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心、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主动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峻,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
2、己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定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选择,是主动应对气候变更、维护全球生态平安的重大举措。要充分相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固树立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主动行动、深化长久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3、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仔细落实党中心、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动,坚持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爱护力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提倡绿色生活,加快建设漂亮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二)基本原
4、则坚持把节约优先、爱护优先、自然复原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爱护与发展中,把爱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爱护、在爱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复原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必需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爱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确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5、,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扬教化,提倡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动作为工作方式。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剧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激励基层探究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三)主要目标到2024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
6、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限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24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限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浇灌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接着削减,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疆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
7、0%以上,饮用水平安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限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丢失速度得到基本限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加。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限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爱护红线、生态爱护补偿、生态环境爱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确定性成果。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坚决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
8、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四)主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爱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需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项目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明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准入事项,明确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加快推动国土综合整治。构建平衡相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
9、态用地,爱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五)大力推动绿色城镇化。仔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42024年),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实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严格限制特大城市规模,增加中小城市承载实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敬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尽量削减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爱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保持特色风貌,防止“千城一面”。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应城市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严格新城、新区设立条件和程序。强
10、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供热、供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部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实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肃穆性,杜绝大拆大建。(六)加快漂亮乡村建设。完善县域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结构调
11、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平安水平。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在爱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引导农夫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动文明村镇创建。(七)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爱护。依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确定不同海疆主体功能。坚持“点上开发、面上爱护“,限制海洋开发强度,在相宜开发的海洋区域,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主动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生态环境评价,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最大程度削减对海疆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限制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建立并实施
12、重点海疆排污总量限制制度,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疆海岛综合整治、生态爱护修复,有效爱护重要、敏感和脆弱海洋生态系统。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限制,主动治理船舶污染,增加港口码头污染防治实力。限制发展海水养殖,科学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开展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实施严格的围填海总量限制制度、自然岸线限制制度,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爱护修复机制。三、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必需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八)推动科技创新。结合深化科技
13、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探讨,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在基础探讨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途选择的确定性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综合集成创新实力,加强工艺创新与试验。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类探讨中心、试验室和试验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强生态文明基础探讨、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九)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
14、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采纳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主动化解产能严峻过剩冲突,加强预警调控,适时调整产能严峻过剩行业名单,严禁核准产能严峻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提高淘汰标准,禁止落后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推动要素资源全球配置,激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平安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推广节能环保产
15、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加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实力拉动投资增长,以完善政策机制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规划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规范节能环保市场发展,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推动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沼气、地热、浅层地温能、海洋能等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完善运行管理体系。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提高创新实力和产业化水平,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
16、林旅游等林产业。四、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运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节约资源是破解货源瓶颈约束、爱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化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十一)推动节能减排。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安排。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动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从标准、设计、建设等方面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激励建筑工业化等建设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运输方式,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发展甩挂运输。激励运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接着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十二)发展循环经济。依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