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23776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心组研讨发言】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心组研讨发言】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组研讨发言】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心组研讨发言】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这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只有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才能体会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历史逻辑,才能更加笃定地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以

2、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断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

3、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第二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使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正确认识并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因为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更能符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得以春风化雨、深入人心,得以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使之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与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指导关系,也是相互融合关系。相互融合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激活、互相成就,使二者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便能迸发出强大的思想伟力,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

5、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内在奥秘的深刻揭示,揭示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振兴中华,近代以来多种思想文化激荡,改革开放后也一度出现思想分歧。这些思潮或怀疑、否定中华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割裂文化传统;或盲从西方,全盘西化;甚至还有倒行逆施的文化复古主义。这些错误认识让我们在“古今中西”问题上摇摆不定,在推进中华文化自我更新发展的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在民族危亡、文化自信几近丧失之际,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总结并承继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一一毛泽东思想,才从根本上改

6、变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悲惨命运,才使得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从被动转为主动,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使中国人民在重新站立起来后重新树立起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赋予了“实事求是”“小康”“和谐”“天人合一”“大同”“民本”等概念现代因素,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并自觉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进行结合,以此指导实践,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第二个结合”是对这一实践的

7、经验总结,揭示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省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本土化的智慧支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根基和更加宏阔的历史纵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

8、够建立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根基上,充分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不是断裂的关系,而是古老文明的自我更新与不断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廖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当代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和包袱,而是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区别于西方式的现代化,就在于它既基于中国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与相互融合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9、“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可以从中汲取优秀的思想和治国理政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与当前中国实际相结合,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强国建设、法治建设、反腐倡廉、基层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治国理政的诸多方面提供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10、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如体系完备的文官制度、郡县制行政体系、科举制度、乡绅制等,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大一统”思想及其有效实践。“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这是党的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多年延续至今,就在于具有鲜明的文化主体性。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外国侵略者和西方文明的欺凌之下,中华

11、文化主体性的根基逐渐动摇。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中华文明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文化主体性得到升华并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广泛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变了一段时期内社会思想混乱,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主义等思潮泛滥的乱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致辞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