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旅游带旅游总体规划》(2023-2027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河旅游带旅游总体规划》(2023-2027年).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附件2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规划(2023-2027年)前言1第一章规划背景2第一节现状特征2第二节发展机遇3第三节存在问题4第二章总体要求6第一节指导思想6第二节基本原则7第三节发展定位8第四节主要目标9第三章重点任务H第一节统筹打造风情淮河旅游廊道11第二节协作培育特色旅游集聚区13第三节创新开发融合型产品16第四节旅游品牌塑造与推广21第五节优化游览环境25第四章保障措施28第一节创新体制机制28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29第三节提升发展能力30附件32一、规划范围图32二、现状分析图33三、风情淮河廊道布局图34四、旅游集聚区分布图35为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7月召开的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和中
2、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意见(皖发(2023)12号)精神,加快打造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助力皖北地区和全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编制本规划。本规划的范围为淮河(安徽段)干流(436公里)流经的县级行政单元,涉及阜阳、六安、淮南、蚌埠和滁州5市,包括阜南县、颍上县、霍邱县、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凤台县、寿县、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明光市、凤阳县1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2.28万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077万,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545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6.3%x17.6
3、%x12.1%o规划期限为2023年至2027年。本规划是指导性规划,沿淮有关市、县(市、区)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努力激发市场主体作用,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路线图、施工图并有序实施。第一章规划背景淮河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和气候分界线,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转换、交流、融合的核心地带,历史风情、民俗风情、戏曲风情、小镇风情、美食风情丰富独特。系统分析梳理整合淮河两岸文旅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于构建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现状特征独特的区位条件。淮河流域贯通黄淮平原,连接中东部,通江达海,与长江经济带地域相连、水系相通。
4、安徽沿淮地区紧邻苏豫,是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地带。京沪、京福、京九等骨干铁路和京台、济广等高速公路都与淮河带交汇。沿淮地区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蚌埠、阜阳正在推进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鲜明的地域文化。沿淮19个县(市、区)具有比较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有古城(寿县)、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寿县安丰塘)、文化(楚汉文化、大明文化)、遗址(明中都、寿春城、禹会、双墩)、名人(管子、刘安、朱元璋)。历史上发生过大禹治水、;肥水之战等传奇故事,极具深度挖掘潜力和综合开发价值。多样的生态本底。沿淮具备较高知名度的有八公山、荆涂山、韭山等山地,以及龙子湖、沱湖、焦岗湖、大通湿地、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
5、、女山湖等湖泊湿地。水利资源丰富,王家坝、蚌埠闸、新汴河、临淮岗及蒙洼蓄洪区等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广阔的客源市场。淮河在安徽省内全长436公里、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淮河总长和总流域面积的43.6%,35.8%淮河(安徽段)流经地区以皖北为主,区域人口众多,内部客源市场充足。同时临近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南京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圈)等,客源市场广阔。第二节发展机遇多重战略机遇叠加。2020年10月,我省出台了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确定了建设水清岸绿美丽淮河(安徽)路线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皖北“四化”同步等战略扎实推
6、进,为沿淮各地发展增添了红利和势能。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沿淮各市、县(市、区)经济增速基本跟上了全省步伐,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难得机遇。旅游消费加速释放。2022年,沿淮地区人均GDP超过6万元,旅游需求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需求更趋多元化、个性化。从旅游市场看,沿淮地区及临近省市构成了超过1亿人口的消费大市场,只要把握客群消费偏好,就能形成供给引领需求、需求创造供给的良性循环。从显在和潜在出游趋势看,沿淮地区游客偏好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
7、态康养、研学旅行等业态,有利于沿淮地区发挥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等优势,创新产品业态。第三节存在问题游览环境总体不优。生态环境相对一般,森林覆盖率与皖南相比差距较大。各市、县(市、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旅游通道、旅游饭店、旅游餐饮、旅游公厕等服务场所卫生条件不佳,外地游客难以适应。适销产品供给不足。沿淮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和展示水平较低,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性差,人均逗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低。自然生态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多数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或近距离雷同,产业链不长,消费场景不足。联动机制有待完善。经营机制上,相当一部分景区景点按事业单位管理,自身缺乏经营旅游实
8、力和能力,社会资本和智力难以进入。工作机制上,部门整合资源、推动“文旅+、+文旅”多业态融合不够,项目工作、产品建设、营销工作、考核机制等基础工作普遍薄弱。区域合作上,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力和行政执行力,还没有真正进入实质性运行操作阶段,跨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利用受限。行业内生能力不够强。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面向市场抓旅游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旅游策划、营销等专业人才普遍缺乏。旅游企业普遍小散弱,还没有形成衔接有效的旅游产业链条。从宣传营销的角度看,区域联合、政企联动不够,系统性、持续性、创意性宣传营销不足,部分县(市、区)文旅部门很少或甚至从不自主组织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第二章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
9、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立足当前可能可行,着眼未来3-5年乃至更长时期,统筹谋划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主题定位、主要目标,推动淮河文化旅游IW)质量发展。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风情淮河为总体形象,以淮河文依口沿淮大湿地为特色,以落细落实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为抓手,联动建设风情淮河旅游廊道,协作培育特色旅游集聚区,差异开发融合型产品,整体打造旅游品牌,加快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努力将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打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
10、范带、农文旅一体融合示范带、皖北文旅融合发展支撑带,为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各市、县(市、区)政府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为企为民为游客服务质效;着力在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优化文旅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优化“人地钱”等要素保障和政策供给,统筹解决发展中难点堵点,更加有效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做好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增强执行和落实规划的自觉性,分年度分解重点任务并有序落实。立足未
11、来3-5年乃至更长时间,深入实施重大文旅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全要素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每个市县确定1-2个标志性项目、1-2个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新业态项目,拿出超常规举措抓落地建设运营,以一批具体实在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把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符号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坚持以旅彰文,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大力实施“文旅+”“+文旅”,推动旅游与科技、康养、工业、农业、教育、体育等多
12、业态融合发展,打造新业态新赛道。坚持品质发展,服务民生。主动适应消费升级和大众旅游时代新要求,挖掘资源特色,培育系列品质化、差异化、个性化旅游产品,拓展“宜游”的休闲度假空间,构建快捷、高效、精细的旅游服务体系,营造安心、放心、暖心、舒心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文旅产业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带动就业创业、提升生活品质的独特作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W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工第三节发展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带。深入挖掘淮河(安徽段)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规划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统筹推进淮河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
13、字再现等工程,扎实推进系统性保护、场景化展示、可视化呈现,推动淮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若干贯通古今、借古道今、古风今韵的标志性项目和业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带。农文旅一体融合示范带。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实施一批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事节庆、田园艺术、乡村研学等创新项目,开发一批特色乡村文创产品,培育一批“后备箱”基地统筹建设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享受得到现代化服务的精品民宿,做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村和“康养村”“非遗村”“美食村”等特色主题村,培育城郊乡村旅游集聚区,努力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美丽产业。皖北文旅融合发展支撑带。统筹推
14、进和落细落实推进旅游新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级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品牌传播、旅游服务升级等旅游强省“六大工程”,持续增强产品竞争力、产业融合力、项目带动力、服务支撑力、品牌传播力,示范带动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高质量发展,融入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循环。第四节主要目标到2027年,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提质增效成果明显,对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全省旅游大盘子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产业质量明显提高。旅游发展主要指标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旅游风景道、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精品建设等取得新突破,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创建取得新进展。产品体系相对完善。重点工程和项目顺利
15、推进,建成一批类型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市场欢迎的“文旅+”“+文旅”融合新产品,淮河文化“场景化”打造成效显著,文旅融合新业态新质生产力效果不断呈现。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以“风情淮河”为统领,特色风情产品品牌和市县品牌为支撑的淮河文化旅游带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基本形成,以“走近淮河,体验风情”为主要特色的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旅游设施与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不断优化,重点旅游场所和旅游通道沿线环境卫生水平显著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服务品质明显提升。表1淮河文化旅游发展带旅游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23年2027年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2125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02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7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04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01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01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02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区02省级旅游风景道12备注:1.2027年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2淮河(安徽段)流经19县(市、区),鉴于目前国内旅游统计抽样调查暂测算至市级,为保证数据科学性,未提出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指标。第三章重点任务依托淮河沿线代表性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综合考虑地形条件、城镇布局、交通格局、发展潜力等要素,推动各地扬己所长,提升“特色点”